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陶原 《新闻界》2003,(6):58-58
近日,笔者到本市某县采访,恰巧遇到一位在县报工作的朋友。在谈到向上级媒体投稿这个话题时,我的朋友直言不讳地说:“同样一篇稿子,我们自己投给某大报是石牛入海;该报记者将此稿换上自己的名字却立马照登,有时想来真是气死人。”其实,笔者经常遇到这样的烦恼:1999年11月,笔者采访撰写的一篇消息在本报头版头条刊发后,省内一家媒体次月也拿去刊登了,不仅剥夺了笔者的署名权,而且将导语中的时间“11月1日”随意改为“11月底”。被采访对象看到这张报纸便给笔者打来电话说:“这个记者的胆子真大,时间想怎么改就怎么改,本人是不领情的。”让笔…  相似文献   

2.
2003年9月,武汉市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引起我的注意。因写的是我的亲戚,通讯中描述的事我知道来龙去脉。当看到一些情节无中生有,我非常生气,打电话质问亲戚:“你怎么能向记者说瞎话?”亲戚委屈地说:“记者没有采访过我,我没看到报纸,也不知道哪个记者写了稿子。”不久,又见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写的是我的朋友,事情经过我很清楚,发现有几处明显失实。我问朋友是怎么回事,他说:“署名的记者、实习生没有一个人采访过我,也没采访过我的家人。”我不禁想,这两家报纸登出的其它人物通讯,还有多少属于类似情况?记者写我的亲戚、朋友的…  相似文献   

3.
秦友苏 《传媒》2001,(7):50-51
这家杂志社的朋友对我说“你就再写一篇吧!”随后赠送一些令人感动的鼓励的话语,使我这个提起笔来就不知怎么写的人也就咬住了牙:“写吧!”本来,用文字倾吐一下我与新闻界朋友们的友情,也是我的一个常有的念头。 前几个月里,就有记者朋友问我,为什么“不管”他们了,并直言道:“人家说是你自己不  相似文献   

4.
1.批评报道采访遇到的种种阻挠。批评报道正在遭遇越来越多的阻挠。2004年11月8日中央台《媒体广场》摘引一家报纸的报道:当前批评报道的采访超半数以上受到种种阻挠。而阻挠采访的方式和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一是拒绝采访:一些单位得知记者要去采访,如临大敌,或大门紧闭,或派重“兵”把守,让记者吃闭门羹:一些单位人去屋空,唱起空城计;一些单位让记者找不到采访对象,不是你推我来我推你,就是躲避采访:有的则当面声称拒绝采访或拒绝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田丽华 《记者摇篮》2004,(12):61-61
一位记者跟笔者讲过采访中遇到的一个“笑话”:在田问地头采访结束时,她要给农民拍张照片。老农说:“你等我一会儿.我回家换身衣服。”他是想穿上自己箱底里那身西装再照相。在记者的眼里.老农站田里穿西装样子很好笑:但在老农看来.上报纸版面如过年过节一样郑重,要穿上他最好的衣服。记者觉得可笑.认为老农不懂着装的学问,劳动时着装太正式不得体;但老农以为遇到大事要把自己打扮得利索点才像个样。  相似文献   

6.
查正军 《视听界》2004,(5):77-77
笔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有些乡镇和单位对电视记者情有独钟,而对广播记者爱搭不理,导致不少广播记者不愿单独外出采访,或是跟在电视记者后面跑点“现成新闻”。笔者在从事广播记者多年的实践中体会到:只要坚持“四个结合”,县级广播采访同样会受到被采访单位的重视。一是与报刊投稿相结合。针对广播新闻写作与报刊,尤其是报纸有很多相同之处的特点,笔者在采访过程中,尽量站在全国、全省、全市的高度多挖本地的独家新闻。在按照广播要求写好广播稿的同时,只要有价值的,能投稿报纸的,就把广播稿按报纸要求改成报纸新闻。比如,1999年10月,我去县海涂公司  相似文献   

7.
<正>当下,随着全国地市级媒体融合,从试点到“潮起”的推进,地处西北边陲的新疆博尔塔拉融媒体中心,也于2023年10月16日正式挂牌成立,这意味着创刊63年的博尔塔拉报社已经不复存在,迎接《博尔塔拉报》的将是新时代媒体融合下崭新的历史使命。作为一名传统的报纸文字记者,近3年的时间,我一直都在积极朝着融媒体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不断精进,从一支笔加一个采访本,到手机、相机、摄像机;从单纯的文字工作者,到摄影、拍摄剪辑短视频、出镜记者,我感觉自己每天在忙忙碌碌中接受挑战。笔者基于自身经历,浅谈当下融媒体到底需要“一专+多能的记者”还是“复合型人才”,此文是对媒体融合后新闻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思考,也是对融媒体长远发展的一种探讨。  相似文献   

8.
“暗访”这种以往偶尔为之的采访方式,如今已成为一些媒体常用的武器。笔者在一篇文章中曾预言:如果说以前曾有记者因自己的新闻作品侵权承担了法律责任,那么今后肯定会有记者因为自己的采访方式不当而诱发事端,甚至会闹上法庭。笔者的预言不幸言中:2000年11月24日,福建泉州市丰泽区法院判决海峡都市报在同泉州湖美大酒店的一场官司中败诉。理由就是记者在批评酒店的服务质量和存在的问题时,引用了一段记者电话采访中录下的不知真实姓名和身份的“小姐”的话,而且未经核实,从而违反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据此法院判决报社向酒店赔礼…  相似文献   

9.
2006年11月30日上午10时45分许,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杨波同志致电文汇报党委书记吴谷平同志,转达温家宝总理对本报11月28日一篇报道的好评。温家宝总理29日打电话给杨波同志,说他28日夜里阅读文汇报时,在第五版“新闻点击”看到《信任是最强的凝聚剂——杨福家教授以亲身经历谈国家领导人对知识分子的信任》,称赞这篇报道写得好。报纸记者从中央台新闻节目获取信息后再进行深入采访,也说明在目前电视媒体强势作用下,广播仍然具有很大的信息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有一位记者长期在下头跑,时间长了,人们给他一个评价,说他这个记者没有架子。没有什么架子呢?没有官架子。在我们国家里,不少人是把记者也划在“官”这个框框里的,在一个县,有人就直接了当地对我说过:“你们记者就是官。”在西北一个省,我也遇到一位记者,他对我说:“有时就得有点架子,不拿点架子,人家会小看你。”他说的架子,也是指官架  相似文献   

11.
2003年9月,武汉市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主人公A是我的亲戚。我发现报道中的很多情节属无中生有,就打电话“质问”亲戚。亲戚委屈地说:“记者没采访过我,我没看到报纸,也不知道哪个记者写了稿子。”  相似文献   

12.
这点不能说     
记者做久了就什么样的事都能遇到,什么样的话都能听到,但最不愿意遇到的事情就是采访对象讲过的事不能报道,最难挨的时候就是当稿件完成的时候, 采访对象一个电话:“这个事情不能说!”最近,我和另外一个同事接连遇到“不能说、却偏偏听到了”的故事,从记者的角度而言,只要采访对象所讲述的内容符合报道的要求,没有原则性错误,文章就是可以发表的,可是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媒体开始养成给采  相似文献   

13.
先从一篇稿子谈起。今年春节前,我在当地报纸上看到一位通讯员写的一篇消息,说的是某乡镇春节前买了1万册科技书给种大棚菜的农民送科技“年礼”。我粗略地算了一下,1万册书少说也得5万多元,据我了解,这个乡镇并不富裕,如果能拿出5万元给农民买科技书,确实不简单。恰巧我也想在春节前写一篇各级干部给农民送“礼”的稿子,觉得这件事可以成为自己这篇稿子的采访线索,便打电话联系采访,一连问了这个乡镇的3名干部,均告知不知此事。  相似文献   

14.
邱宏 《记者摇篮》2006,(6):13-13
亚圣孟子有个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说的是尊重自己长辈要推及尊重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子女要推及爱护别人的子女。孟子的这个道德伦理观念,用于新闻采访、占有新闻资源过程中,照样是个屡试不爽的法宝,那便是“情到深处得新闻”。广交朋友得新闻作为“都市类”报纸记者,尤其是社会新闻记者,首先要放下记者架子,在各个行业、领域广交朋友。朋友就是取之不竭的新闻资源。记者每接触一个部门,首先要“盯”住该部门能够产生有价值新闻的科室,以及相关人员。然后以最短的时间与其接近、交心,最终成为朋友。初次见面交谈,是…  相似文献   

15.
伴随新兴媒体不断涌现及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同时,它也导致传统的纸质媒体发展受到巨大冲击。为了在媒介融合的新环境下得到可持续发展,纸质媒体开始深入改革,而关于记者采访便是其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此次从报纸记者采访这一角度切入分析,在结合实际发展后,探讨了媒介融合下报纸记者采访特点、可能面临的困境等等,并详细阐述了提升报纸记者采访技巧的有效策略,望能够为现代报纸记者的采访工作提供有力的参照。  相似文献   

16.
隐性采访,顾名思义,隐去自己记者身份的采访方式.近来,隐性采访,常被一些记者运用,实践证明:保证新闻报道真实准确,隐性采访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往往获得一些意外收获,可以得到公开采访所得不到更真实的东西。 1987年6月20日北京某家报纸在二版发表一篇《京郊有家现代舞厅》一文,文章告诉读者,在德胜门北侧的回龙观饭店内,有舞厅、台球、电子游戏、健身房、游艺室等,欢迎各界朋友光临。新华社记者当天也前去采访,但新华社  相似文献   

17.
探讨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给“主题稿”一个简洁明晰的定义。什么是“主题稿”?笔者认为,那就是根据对一些(或一个)新闻事实的叙述、分析、判断而表达的对某一主题的思考、评价、立场、观点、主张等。它既是撰文记者的思想,也通常是发表这篇稿子的报纸的思想。它与一般信息稿(如消息)的区别在于:信息稿让事实说话,记者“躲”在后面;而“主题稿”是记者“站出来”说话。因此,它也可以看作是报纸自己的声音,具有无可争议的独有性。一、问题的提出:“主题稿”过时了?近年,笔者不断地听到一种论调:不应再搞“主题稿”了,“主题稿”时…  相似文献   

18.
如果只订阅一份北京的报纸,对于北京发生的事情的报道,通常只能根据上面说的来理解,这个时候报纸糊弄人比较容易;若多看几家北京的报纸,就会发现,读者经常陷入记者制造的迷魂阵,不知道真相是什么了,因为关于同一件事实,各报的报道差异颇大。这就要问问当事记者们:你们怎么采访的?遵循采访要领了吗?例如2011年11月24日京华时报4版通栏黑  相似文献   

19.
柴华 《军事记者》2010,(5):52-53
当体育记者已有7年,但采访温哥华冬奥会,对我来说仍有很多“第一次”的采访经历,比如第一次出国采访国际大型综合运动会、第一次独立采访奥运会等等。然而19天的冬奥会采访结束后,让我印象最深刻、收获最多的,却是自己作为一名文字记者第一次“兼职”体育摄影的尝试。随着报纸迈人“读图时代”。占报纸记者较大比例的文字记者在采写稿件的同时盒起相机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在这个大环境下,  相似文献   

20.
从去年四月份以来,我一共写过三篇批评性稿件:“中共盖平县花园坨乡总支委员会拒绝老人入党是不对的”,“盖平县部分农业社秋收作业质量粗糙,损失粮棉现象惊人”,“新华社记者评述盖平县秋收作业质量粗糙的原因”。另外还给当地报纸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不要强迫社员过度劳动”。现在谈谈采写以上几篇批评性稿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