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刘保全 《新闻实践》2003,(12):35-36
如今,新闻媒体要想吸引受众,收到好的传播效果,就必须尊重新闻规律,讲究报道艺术。荣获第13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作品《我省交通图五年七变》,就是一篇讲究报道艺术的成就性新闻佳作。宣传报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是党报宣传的重点。但现在成就性报道不多,写得好的更少。这里有个认识问题,即认为受众对成就性报道缺乏兴趣。这种观点是欠妥的。过去有不少成就报道,如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陆家嘴金贸区一派沸腾》(原载(解放日报》1994年9月17日)、《中国地铁列车今天穿过天安门广场》(原载《人民铁道报》1999年9月29日)等,都在受众中  相似文献   

2.
中国加入WTO后,受众对新闻媒体选择的自由度越来越大.新闻媒体要想吸引受众,收到好的传播效果,就必须尊重新闻规律,讲究报道艺术.荣获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作品<我省交通图五年七变>(原载<河北日报>2002年7月11日)一稿,就是一篇讲究报道艺术的成就性新闻佳作.  相似文献   

3.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向前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经济宣传在我们的新闻传媒上,越来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现在,经济报道的领域拓宽了,报道的数量增加了,质量明显提高了,出现了一些有深度、有影响的报道,像“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金牌不是名牌》(原载《经济参考报》1991年8月24日),《行的变迁》(原载《经济日报》1990年2月21日)、《醒来,铜陵!》(原载《钢陵报》1991年11月14日)等,都是这方面的成功之作。  相似文献   

4.
在新闻采写中,有一些被称为老生常谈的主题即老主题。如经常性的工作报道、成就报道、厂矿企业的生产情况报道、以及大量涉及民生的衣、食、住、行方面的报道。认真写好这些报道,对人们的工作、生活无疑是具有指导性和服务性的。如果将这些老主题的新闻写成老面孔,“似曾相识”或“早已相识”,便会失去新鲜感,就不会受读者欢迎。那么,怎样把老主题的新闻写出与众不同的新意来,使之成为新闻佳作呢?荣获第17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三等奖作品《申纪兰的市场观》一稿(原载《长治日报》2006年12月9日),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5.
党的机关报是党和政府的喉舌 ,同时也是人民群众的喉舌。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前提下 ,有选择地、适当地开展批评报道 ,实行新闻舆论监督 ,对于弘扬正气 ,抨击社会时弊 ,推动两个文明建设 ,具有其它报道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方面 ,《南方日报》做的是好的。笔者查阅已评选出的 1 -9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 ,《南方日报》就有 3篇批评性报道榜上有名 ,值得可喜可贺。那么 ,在进行批评报道时 ,应如何选准问题和怎样进行报道呢 ?第 9届“中国新闻奖”消息 3等奖作品《乘坐公车仓皇离险境 ,携带家眷入住招待所》(原载《南方日报》1 998年 …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成就报道是新闻媒体一项经常性工作,成就报道一直是我国新闻报道一个不衰的主角,涌现出一大批遵循新闻规律的成就报道精品,翻开历届中国新闻奖中的作品,很多是成就报道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7.
所谓针对性强的好报道,就是准确摸清受众所需所想,有的放矢地组织和采写出来的报道。荣获第11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三等奖的《某团把休息日还给战士》(载《前进报》2000年9月4日)一稿,就是一篇针对性强的好报道。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新闻战线》今年第6期《新闻速写漫谈》一文中所举的《钱被风刮跑以后》(原载吉林日报1980年2月9日),曾获1980年全国好新闻奖,据我所知,这篇报道后经调查,纯属虚构,是条假新闻(见中国新闻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 《新闻战线》今年第6期《新闻速写漫谈》一文中所举的《钱被风刮跑以后》(原载吉林日报1980年2月9日),曾获1980年全国好新闻奖,据我所知,这篇报道后经调查,纯属虚构,是条假新闻(见中国新闻  相似文献   

10.
教育新闻难写.容易空泛、干巴.可读性差,这是多数记者(通讯员)共同的感受:怎样才能将教育新闻写得生动具体,有可读性呢?第9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作品《浚县少年怀揣“两证”出学堂》(原载《农民日报》1998年6月1日),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综观这条消息,从写作上来说.有如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1.
《今传媒》1997,(3)
评「母亲的胸怀记姚慈贤拥军爱国的事迹」一文文/北京·刘保全在新闻采写中,有一些被称为老生常谈的主题,俗称老主题。第六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二等奖作品《母亲的胸怀记姚慈贤拥军爱国的事迹》(原载《南方日报》1995年3月13日)一文,就属于老主题一类的报道...  相似文献   

12.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在新闻写作中同样适用。细节是新闻的血肉.常常成为一篇报道中最生动、给人印象最深的部分。荣获第7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的《工人日报》通讯《北京有个李素丽》就是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3.
江坪 《新闻实践》2008,(2):45-45
翻阅2007年12期的《网络传播》,有一则新闻报道特别醒目:"2007年中国互联网10大新闻",其中之一是"互联网研究论文首次问鼎中国新闻奖"。报道说:"2007年8月28日,第17届中国新闻奖揭晓,这是网络新闻参评中国新闻奖第二年,互联网研究论文《互联网时代突发事件的传播应对》,经浙江记协推荐,获得了中国新闻奖‘新闻论文’一等奖,  相似文献   

14.
刊登在《中国铁道建筑报》2003年1月11日上的消息《今天火车登陆海南》一稿,在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文字消息类二等奖。据介绍,在新闻事件发生的当天,全国有150多家新闻媒体的200多名记者在现场采访。此后,在众多的新闻媒体上刊登和播发的“火车登陆海南”的消息中,惟独这篇一枝独秀成为获奖的新闻精品。它之所以受到评委们的青睐,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具有新闻精品的重要特征,即主题重大,反映的是我国铁路渡海的新闻大事件;新闻的时效性强,属“今日”新闻;写作技巧讲究,可读性强;独有的深度,一条800字的消息,容纳了与新闻主题相关的7…  相似文献   

15.
左志新 《传媒》2019,(3):36-36
2月12日,中国记协发布了《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和《关于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报送工作的通知》,启动今年中国新闻奖评选工作。在《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2019年度)》中提到,开展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旨在检阅我国新闻工作年度业绩,发挥优秀新闻作品的示范作用,推动新闻媒体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努力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职责使命,践行“四向四做”,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守正创新做好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  相似文献   

16.
人民日报新闻函授部为了帮助学员学好新闻写作课,特请黑龙江省新闻研究所的万联众选录了石河子冬至降雨的消息供大家改写。石河子冬至降雨的消息原载1987年12月28日《石河子报》,被评为当年全国地市县报好新闻作品,收入《地市县报好新闻好通讯选评》一书时,有关同志还写了评析。万联众同志这次提出的改写要求是:(1)构思一条吸引人的新闻导语;(2)尽力把新闻主体写充分;(3)要讲究提行分段艺术。尔后,万联众同志作了示范改写并写了《改写石河子冬至降雨消息的思考》一文。发表在今年8月15日的《学员报》上。改写,是练习新闻写作,提高水平的有效手段。我们转载的目的是请读者思考:假若让你改写这篇消息,你将怎样改得更好一些呢?  相似文献   

17.
焱灴,37岁,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曾任北京晚报总编室副主任、深度报道部主任,现任北京晚报时事新闻中心主编。 1997年7月1日编辑的《香港回归版面》获1997年中国晚报新闻奖好版面奖,1997年度北京新闻奖优秀奖; 1998年采写的《1998洪水告诉我们》获1998年度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2000年8月15日采写的《美联社报道张健渡海有点意思》获2000年度北京新闻奖一等奖; 2000年9月18日采写的《金牌英雄的心理医生》获2000年度中国晚报新闻奖一等奖、北京新闻奖三等奖; 2001年11月14日编辑的《本报记者将入世槌带回国》获2001年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2002年10月8日采写的《7.6%!全球为之欢呼的数字》获中国晚报新闻奖特等奖、北京新闻奖一等奖; 2002年编辑、采写的《速读中国》获第八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  相似文献   

18.
刊登在《人民日报》2002年5月7日上的消息《广东着力解决农村困难家庭子女读书难》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以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鲜明而重大的主题,以颂扬改革开放的新成就,以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介绍广东在义务教育上的工作经验,以良好的传播效果,赢得了评委们的青睐,被评为消息二等奖。这是一篇综合消息,从写作上来说,它为我们如何利用概括技巧写深写活综合消息提供了成功经验。 ——概括好新闻事实。新闻要用事实说话,但新闻事实并非都是一个个完整的故事。在很多情况下,需要作者对新闻事实进行归纳和概括,简洁明了地说明新闻内容,使受众对所报道的新闻事实有一个总体印象。概括新闻事实切忌  相似文献   

19.
八十年代中期,深度报道在国内新闻媒体崛起,对受众的信息接受冲击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为记者的新闻思维变革和创新,带来了客观条件。 (一)深度报道对新闻思维带来的影响 深度报道是一种用客观报道的形式,提供新闻事实和阐明新闻事实发生的原因、环境及其发展趋势的报道方式,它着重回答新闻的“why”、“how”,揭示新闻的深层次意义。 1986年前后,深度报道犹如一股强劲的旋风席卷新闻媒体,象《中国青年报》的《第五代》(1986年5月)《经济日报》的《关广梅现象》(1887年6月)、新华社《关于粮食市场的通信》(1983年12月21日)。尤其是《中国青年报》《红色的梦》、《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三组对大兴安岭火灾的深层背景的透视更令人耳目一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深度报道从内容到形式已形成了它的特色和思维模式,并可从中把握它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相似文献   

20.
毕锋  王晓 《新闻三昧》2006,(12):10-13
新闻精品,主要是指导向正确、意义重大、提法准确、编写精细、制作精良、效果突出的新闻作品。多出新闻精品,是时代的需要和广大受众的呼唤。如何成就新闻精品,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可循吗?2005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消息《海拔4161米:总理跟我们合影》的作者毕锋和他的同事王晓,在对16年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进行全面梳理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源自报纸、通讯社类的所有特等奖、一等奖及部分二等奖获奖作品的写作背景、写作技法和成篇历程,力图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相信这篇文章对追求新闻精品的有志记者会有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