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社会新闻的兴起社会新闻是用以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的一种新闻体裁。对于社会新闻的定义,学者们给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释。如刘志筠:“社会新闻反映的是除了政治、经济以外的那部分社会生活、社会秩序、社会风尚、社会问题、社会现象,以致一些影响到社会的自然灾害、影响个人生命财产的事故等”;赵超构:“社会新闻是以个人的品德行为为重点及具有社会教育意义的新闻”;钟沛璋:“是社会主义时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不论怎么定义,社会新闻的报道范围越来越广,跟老百姓的接触也越来越密切。  相似文献   

2.
新闻与文学有共同处:他们都是以语言为工具,以记述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为对象,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现方法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但是,它们又是两种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们的本质属性不同,所运用的手段不同,所担负的社会职能不同,故不能相混淆。新闻是通过报道事实来反映和评价现实社会生活、表达舆论的一种社会  相似文献   

3.
(一)社会新闻的含义、范围社会新闻是人人爱读,也需要人人来写的新闻。探讨一下它的含义、范围、特点等,对人们了解它、掌握它,不无裨益。什么是社会新闻?至今无公认的定义。顾名思义,讲经济新闻就是报道经济活动的新闻,尚可;倘说社会新闻就是报道社会活动的新闻,便不确切。因为报纸上的新闻,绝大多  相似文献   

4.
刘牧 《军事记者》2008,(5):18-19
新闻伦理学,是指用一般伦理学的原理、原则解决新闻实践活动中人与人的道德关系、行为规范以及新闻媒介的社会道德功能的一门科学,是研究新闻从业人员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的一门学问。新闻伦理思想离不开对道德关系、行为规范和新闻从业人员品质修养的研究,而灾难性报道与道德关系、行为规范和新闻从业人员的品质修养有着特殊关系。因而,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运用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伦理思想,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前在传播媒介繁荣发展的背后,一种与传统新闻价值不相符甚至是相背离的,但能满足受众部分需求的“煽情新闻”正日益泛滥。新闻价值是指新闻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对之的需求,即新闻对社会的有用性。新闻价值的要素是重要性、时新性、趣味性、接近性和显要性。这是评价新闻价值高低的五条标准。而对于“煽情  相似文献   

6.
一般地说,凡是新闻,都具有社会性,都可以叫作社会新闻。但这里说的社会新闻,是专指显示一定“社会相”的新闻,反映人们当前的性会生活、社会道德、社会风尚、社会秩序以及社会上与自然界特异现象的新闻。它报道的多是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件,严重的或普通存在的社会问题和能引起人们兴趣的社会、自然现象。它们往往发生在“八小时”以外。  相似文献   

7.
舆论监督是新闻事业的本质属性之一,搞好舆论监督方面的报道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批评报道是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要形式,在新闻传媒上积极地开展批评,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为了更好地发挥新闻批评的作用,正确地把握舆论监督的导向,我认为必须强化批评报道的四大功能:一、社会认知的功能。认知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社会认知是对社会整体和社会各要素认知的总和。它包括对社会实体的认知,对社会事件和社会活动的认知,对社会群体、团体的认知,对社会个体及其相…  相似文献   

8.
深度报道在选择事实时以人为中心,探讨事实对人的生存、发展、自由的影响和作用,探索人的生存与社会发展的更深层次关系;深度报道的人文价值取向深刻反映了以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为背景的中国新闻生态和新闻文化的变化,它的内在品格也符合新的社会太化和社会心理下受众对新闻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一般来说.社会新闻是反映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风貌的报道。社会新闻是众多新闻类别中的一类.是与政治新闻、军事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文化新闻相对而言的。长期以来,在大多数人眼里.社会新闻似乎仅仅是都市报、晚报类报纸的板块。  相似文献   

10.
受新闻是"事学"的观念影响,不少新闻记者认为塑造人物是文学的任务,而非新闻的份内之职。新闻记者作为社会的良心,不能拒绝关注人与人性,透视人的性格与内心世界,塑造时代典型人物,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录者和见证人。同样,新闻内容和形式的固化是与新闻的本质内涵相悖逆的,大量重复性的程式化报道不仅令受众大倒胃口,也使新闻的创新意识严重退化,因而新闻写作不能囿于既定程式,而是从内容到形式都适用文学的陌生化原则。  相似文献   

11.
一篇新闻稿从采访到见报,需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加工过程。新闻事实一进头脑“加工厂”,往往会融入新闻发布者的思想观点、价值取向、是非标准、情感投入、兴趣爱好,对千千万万读者产生影响。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报道是人的主观反映客观的活动。假如报道者的主观倾向与客观事实相脱离,就难免产生新闻偏见。  相似文献   

12.
党报应当重视社会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新闻与时政新闻之比较社会新闻是对于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世间万象特别是奇异现象的报道。它是"反映社会生活中体现社会伦理道德的事件、社会风气、社会问题、风俗民情以及自然界和社会上的奇闻异事的新闻"。①报道对象与正常的社会现象有所差异,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当是社会新闻的基本取向。与时政新闻相比,社会新闻在报道对象、报道内容的重要、报道的严肃和深刻方面均不及前者,与之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和差距,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它在报道面的广阔、报道内容与方式所具有的趣味方面,则往往远甚于前者。前者在许多媒体特别是党报上被处理成要闻,具有相当强的穿透力,多为硬新闻;而社会新闻中的相当一部分则富于人情味和趣味性,多为软新闻,穿透力逊于前者,但对受众的吸引力有时超过前者。由此看来,社会新闻在新闻大家庭中自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在一个媒体上,各类新闻兼备,互相配合,形成有机整体,将可以满足受众的多元需要。  相似文献   

13.
《新闻前哨》2008,(2):9-9
赵启正在2007年12期《新闻与写作》上撰文认为:我们培养的新闻人应当是能与国内外两个社会对话的人,是社会的参与者,也是社会的观察者。他们的责任是报道社会。发现问题,评论问题。新闻人应该成为“四种人”:  相似文献   

14.
李建新 《新闻实践》2007,(10):38-39
作为教育报道中的一个重要板块,这些年来,校园新闻在党报中的比例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其重要性和引发的关注也愈加明显,成为媒体竞争的又一热门领域。校园新闻虽然只是对学校发生的相关新闻事件进行报道,但由于其往往牵涉到复杂的社会问题,特别是与当代中国社会最热门的话题——青少年成长以及教育问题紧密联系,因而与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直接相连。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校园不再是过去相  相似文献   

15.
问题报道与构建和谐社会不矛盾问题报道在很多情况下都被认为是负面报道的代名词,其实所谓问题报道是相对正面报道而言的。“正面报道”焦点往往集中在社会的积极部分或光明一面.强调“平衡”、“和睦”和“稳定”。而问题报道大多是聚焦于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相冲突的事件以及反常现象,强调“变动”、“反常”和“冲突”,以使公众瞩目、警醒和震惊。在问题报道中新闻主题大多数是由“不寻常”和“冲突”构成的。  相似文献   

16.
用新闻手段传递经济信息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闻现象。是随着社会对经济信息的需求而产生的。所谓经济信息报道,是通过新闻媒介,利用新闻形式来传递经济信息的报道。那么,它与现存的经济报道是什么关系呢? 经济信息与经济新闻,二者有交叉的部分,都报道了一个事实,反映了一个动态,但二者又有质的区别:经济新闻不能超前,是被动的反映;经济信息报道则是为指导生产、经营,要未雨绸缪,要求“超前”,不能放马后炮;经济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  相似文献   

17.
新闻煽情一直是业界和学术界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争论长期存在。但是在各新闻媒体的实际操作中,煽情的手法却常常被借鉴、运用。其中不乏具有代表性、为读者观众津津乐道的典型报道、好新闻,尤其是社会新闻报道,往往蕴含着浓郁的人情昧。当然,这种新闻煽情报道模式与学界传统的客观新闻报道思想大相悖逆,但是却为社会大众包括一些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广泛接受,渐成风格,各领风骚。  相似文献   

18.
谢常青 《新闻界》2005,(5):142-143
现代新闻写作向来强调背景的运用,新闻主体事实的意义昭示通常不能离开新闻背景.与一般新闻不同的是,深度报道对于新闻背景的重视与依赖更为突出,其使用新闻背景材料的份量要远远超出其它任何新闻文体.有学者总结,一篇优秀的深度报道常应包括12项具体指标的部分或全部:事件、背景、有关资料、说明、原因、意义、过程、分析、前景、时效、时态和建设性意义.分析这些指标可以看出:一篇好的深度报道不仅要整合历史的、现在和未来的多种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还要整合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层面的背景,以使置于其中的新闻事件能深刻体现出对人和社会的意义,这样才能把新闻报道的“深度”予以确切体现.可以说,妥帖恰当地运用好新闻背景,是深度报道写作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11月17日下午,本刊编委会邀集新疆新闻界部分人士座谈新闻改革问题。会上发言和插话的共有13人,另有7人递交了书面发言。发言内容摘编如下。十三大指明了新闻改革方向王思华(座谈会主持人)近年来新闻改革取得了很大战绩。此如说,政冶透明度大了,人大会议、十三大的记者招待会的报道都说明了这一点。新闻传播媒介更接近群众,抓了住房、物价、婚姻家庭等问题,新闻发挥了社会渠道的作用。再是批评性报道增多了,对话式新闻、连续报道、系列报道都出现了,还重视了新闻时效等等。尽管如此,对照十三大要求,还是不够。赵紫阳同志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指出新闻是一条渠道;  相似文献   

20.
新闻传播者是新闻传播的主体,是新闻传播的“把关人”.新闻传播者作为一个职业群体,具有责任重大、工作辛苦、环境复杂和工作风险性大等特征.新闻传播者是社会成员的一部分,又是一个特殊的部分,他们享有其他公民享有的一切权利,也行使由于其职业特征决定的某些特定的权利,这一特定权利包括采访权、报道权和评论权等,就其义务而言,它必须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不得侵犯公民的合法权利、应维护司法独立和法律尊严.新闻传播者的上述职业特征和职业权利与义务,要求新闻传播者具有特殊的职业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