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兰 《新闻窗》2008,(4):37-37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宣传的总任务、总要求,也是新闻宣传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新闻单位要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必须把握好度。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把握度的观念和正确的标准,二是要能通过科学的思想方法把握准度,三是要善于在新闻宣传中体现好度。这三方面,也是对新闻工作者自身素质的客观要求——政治强,  相似文献   

2.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宣传的总任务、总要求,也是新闻宣传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要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必须把握好“度”。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把握“度”的观念和正确的标准,二是要能通过科学的思想方法把握准“度”,三是要善于  相似文献   

3.
王骅  张荔 《青年记者》2002,(5):25-25
要发现、挖掘有价值的新闻,记者必须具备“三只眼”:瞄准大局抓“亮点”、瞄准中心抓“热点”、瞄准社会抓“难点”,细心观察问题,善于抓准问题,准确把握问题,有价值的新闻自然就会被发现。第一只眼:瞄准大局抓“亮点”穆青同志说过:“记者要想总理的事”。写文章要跳高,不是跳一尺,也不是跳二尺,而是要跳到全局的高度。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既要有对宏观上的准确把握,还要有对下情的真正了解,要吃透“两头”,找到宏观(大气候)和微观(新闻事实)的最佳结合点。  相似文献   

4.
1.用眼睛来写现场短新闻是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用自己耳闻目睹的事实,再现于形象描写的、短小的纪实性报道。是再现式报道,不是追述性报道;是纪实性报道,不是反映式报道,更不是解释性报道。因此,我们要把现场短新闻写好,核心是“要用眼睛来写”,百闻不如一见!而用眼睛来写,须把握采访、报道、写作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5.
采 访是获得新闻的基本手段 ,不论写作技巧多么高超的记者 ,如果他不是一个卓有成效的采访者 ,他也不会写出好的新闻。最有价值最有独创性的新闻作品往往都是来自成功的采访。总结十几年的新闻采访经验 ,对新闻采访技巧作一简单论述。技巧之一 :采访动机要正确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把握好采访动机。为某一个人去“吹捧”的采访不宜搞 ;带着“敌意”的采访不宜搞 ;拿了人家钱的采访不宜搞。因为你带着这三种动机去采访 ,就不可能采访到真实、有价值的新闻。为吹捧某一个人去采访 ,那你就可能只看成绩不看缺点 ;带…  相似文献   

6.
2012年,《火箭兵报》刊发一组“记者亲历某部驻训演练见闻”系列报道.6篇被评为当月优质稿,3篇被评为年度好新闻,2篇被《解放军报》转载。总结这次深入某部驻训演练一线的采写实践.记者深切地感到,要写好亲历式军事新闻.必须深扎“亲历”这个根.多采写带有“现场温度”的新闻。善于运用细节将新闻故事化。深刻提炼新闻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  相似文献   

7.
程彻 《新闻前哨》2004,(5):29-29
新闻要求有“新闻点”。新闻点的选取与表述往往是一部新闻作品成败好坏的关键。特别在反映一个比较大的新闻主题时,笔者认为记者应该具备一种“伸缩自如”的本领。所谓“伸”,是指延伸、放大、宏观把握;所谓“缩”,就是凝缩、缩小、微观展示。从大处着手,却于社会经济生活的精微细致处起笔,以小见大来表现新闻主题。简而言之,就是要善于捕捉  相似文献   

8.
笔者的主要采访区域在全国百强县(区)萧山,经济新闻的采写量比较大。如何写好县(区)域经济新闻?在笔者看来,首先要善于把握大尺度观察。这有三个层面上的要点:一是把握新闻的角度与事实的本质。从事经济新闻报道,常常会为找角度而"众里寻它千百度",认为只要角度抓得好,不  相似文献   

9.
“我把新闻报道当做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献身新闻是我的幸福。”采访邓少勇时,他说了这样一句朴朴实实的话。 邓少勇是1983年到焦作日报社当记者的,至今共获得地市级以上好新闻60余篇,其中省级以上好新闻31篇,有3篇作品获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两篇作品获中国中等城市党报好新闻一等奖。 邓少勇善于用新闻眼最大限度地去发掘新闻的含金量。他写好新闻有三条经验,一是重大新闻重点抓,二是对局部新闻要找准与中央声音的结合点,三是善于总结典型的闪光点。 1996年6月初,江泽民同志来焦作考察,上级通知不安排焦作记者跟随…  相似文献   

10.
新华社短新闻研讨会上,大家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是必须把握大局。所谓把握大局,就是要有宏观意识,善于把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从宏观上观察各种微观现象,再用微观现象反映宏观上的问题。大量事实证明,一个有宏观意识的记者,到了现场,遇到有新闻价值的事物,就会像干柴碰到火花,一触即燃,迅速写出好的短新闻来。二是要重视调查研究。这里所说的调查研究主要是指到第一线去,到边远地方去,到被人“遗  相似文献   

11.
一篇好的新闻,尤其是写人叙事的新闻,没有真情实感,很难想像它能打动受众。但新闻中情的运用并不是随心所欲,想抒发便随意抒发一番,而是要适当掌握好情在新闻中运用的“度”。这个“度”就是选材真实感人,表述合情合理,抒发恰到好处,让人觉得可亲、可信、真切、动人。然而,不少记者和通讯员往往把握不住这个“度”,  相似文献   

12.
宏观报道解三题———人民日报系列报道《东部的转变》采编回顾周庆新闻中的宏观报道,往往是“非事件性”新闻,往往是概括性强的新闻,往往是容量大的新闻。这就要求记者、编辑解决好三个问题:使新闻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新颖的思想性、内在的连续性,这样才能增强新闻性...  相似文献   

13.
一、新闻中事实的概括性和形象性新闻中,事实要求概括、简明,不能大事铺张。因为新闻要短、快、多。洋洋洒洒的文笔,不适合于新闻。有人提出新闻的节奏问题。新闻的节奏要快,选材要严,用语要简,段落要短。一句话,新闻不是大部头著作,不是长篇大论,而是“火柴盒”、“豆腐干”,是微雕式的精品。所以,记者一定要善于概括事实。  相似文献   

14.
思与行     
培养和造就一支跨世纪的新闻工作队伍,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目标,也是新闻工作本身的必然要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新闻宣传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是党的十五大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总体要求。我们基层台站的记者,要达到这一要求,要特别注意处理好思与行的关系。从基层台站近几年新闻工作的实践可以看出,善于思考的记者才能写出有深度、有影响的好文章,拍出有深度有影响的好电视新闻。从作品中分析、分类,基层台站记者在处理思与行的关系上,大致可分为三种形式:一是先思后行。这也…  相似文献   

15.
电子新闻导语同报纸新闻导语有很大区别,这主要表现在对五个W和一个H这六个新闻要素的安排上。电子新闻导语绝不是“谁?——什么?——哪?——什么时候?——为什么?——怎样”这样的传统的报纸新闻导语模式,通常只是交待这些要素中的两个或三个。要写好电子新闻导语;必须把握它自身的特点。提供信息电子新闻导语是让人们开始注意收听的一个信号,所以在导语中不必提供全部细节。撰写导语的  相似文献   

16.
采编新闻,不但要学会“抢”,而且要学会“压”。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就要求新闻工作不但要在时间上善于“抢”新闻,以增强时效性;而且要在时机上善于“压”新闻,以增强指导性。只有在最适当的时机发稿,才能体现最大的新闻价值,取得最佳的宣传效果。因此,有时新闻“压”反而能“升值”。“压”得合适、巧妙,可以一“压”值千“金”。关键要看新闻采编人员有没有预见性和善于不善于利用时机。  相似文献   

17.
所谓“分寸”,就是“界限”、“尺度”、“深浅”。批评报道是大众新闻媒体特别是主流新闻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党和政府运用媒体在施政工作中进行新闻舆论监督不可缺少的重要依靠力量。但是,批评报道也是把“双刃剑”,做好了,有利于改进工作,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做不好。也会添乱,也会损坏党和政府的形象。如何消除批评报道所容易引发的负面效应,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的正面效果,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实行新闻舆论监督是党报的重要使命,我们不但要敢于监督,而且要善于监督,讲究监督的策略和艺术,把握好分寸,使舆论监督产生最佳效果,这样才能做到批评的现象是消极的,所起的作用却是积极的。那么,怎样做好批评报道“分寸”的把握呢?  相似文献   

18.
今年,在县级以上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集中一段时间,以整风的精神深入开展一次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三讲”教育,这是党中央根据我们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加强建设的一项战略决策,也是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推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各级新闻单位要深刻领会中央关于开展“三讲”教育的意义,把做好“三讲”教育的宣传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努力为“三讲”教育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搞好“三讲”教育的宣传,要认真把握好“积极准确、深入有效、平稳有序、把握好度…  相似文献   

19.
怎样当好通讯员?我的体会是要过好“三关”。一、毅力关。写稿见报.是我们每个业余通讯员的共同心愿。最近,有几个通讯员对我说,写了一年的稿件,连豆腐块、火柴盒都没有见到,有点失去了信心。觉得见报如登山,真难。要说难,新闻写作有一定难度,我认为,要克服困难,提高稿件见报率,就应坚持一学、二勤、三提高、四树立的思想,即一学,要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新闻业务知识,提高新闻敏锐意识;二勤,要勤写、多写.反复修改。稿件写好后,要善于多征求同志们的意见;三提高,要提高敏锐地捕捉新闻的能力,注意在社会生活中发现  相似文献   

20.
首届“中国新闻奖”作品评选已经圆满结束。入选的150多篇(件)作品,题材广泛、新颖,内容朴实、生动,写作又有创新。但从新闻写作的整体来看,仍喜中有忧,且喜忧参差,令人振奋又令人深思。本文拟着重剖析新闻写作中的几个问题。一、在新闻时效性把握上——喜的是时宜性好,忧的是时间性差时效性包括三个因素:时间性,即从新闻事实的发生到播发出去之间的时间,一般是越快越好,最好是“今日新闻”或“昨日新闻”;时新性,即新闻题材、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要新;时宜性,主要是发表时机要有利于党和国家事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