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7 毫秒
1.
“校校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实际在网络硬件构建上,并不是只有建成“校校网”才能达到“校校通”,而是要根据各地区资金、规模、现存网络环境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目前,城域网的建设已经成为“校校通”工程的重点,如何利用教育  相似文献   

2.
浙江温州苍南县拥有学校200多所,包括23万人左右的师生队伍。2002年开始启动的教育城域网是当时国内第一个教育局自主所有权的高速宽带IP网络,覆盖了区域内的高校、中小学、教育局等各级教育机构。“校校通”并非“校校网”。一味地建设校园网只会造成盲目的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并使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难以统一管理。有鉴于此,苍南在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校校通”工程将不再是简单的校校有网,它已被纳入上海教育信息化整体进程的重要环节,进而为上海城市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条件。这是记者从“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暨‘校校通’实事工程启动大会”上获悉的,标志着上海教育信息化建设迈入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4.
《计算机世界报》刊登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志民的文章,认为“校校通”不应理解成“校校建”,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教育资源建设,都需要统筹与协作。  相似文献   

5.
一、2001年,“校校通”成为教育信息化最热门关键词自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后,2001年初,全国各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便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的“校校通”工程精神,安徽、广东、河南、山东等地还特别把2001年定为“校校通年”。2001年6月,第一次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再一次加强了“教育信息化”的政府支持力度,使“校校  相似文献   

6.
于素云 《江苏高教》2006,(1):151-151
1.职业技能培养的目标定位。教育技术应确立以信息技术、网络设计与管理为主干的职业技能培养目标。其理由是:(1)基础教育系统需要该方面人才。“十五”期间江苏省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乡镇中心小学、城市小学和所有中等学校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实现“校校通”;建立省、市、县、校教育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在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中普及信息技术,截止到2004年底,信息技术教师仍有部分缺口。2006年“校校通”工程的重点将移向农村中小学,建校园网的学校将增至一千多所。这是一个惊人的速度,  相似文献   

7.
《教育信息化》2004,(6):8-9
2000年11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通知明确提出了“校校通”工程的目标:从2001年开始用5至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与互联网或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联通,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所有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全体教师能普遍接受旨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继续教育。具体到“校校  相似文献   

8.
2001年,教育部提出将从2001年起,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用5~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能够与网络连通。我省有大中小学几万所,如果每一所学校都用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元建设一套从主干到接入系统齐全的自有网络,仅这一项全省就要拿出上百亿元的资金,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其实,“校校通”并不等于“校校网”,它最终  相似文献   

9.
新技术引发的教育变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校校通”元年 去年10月,教育部决定,从今年起用5至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消息一经发布,开课与联网立刻成为中小学在新世纪里最关心的事情,大家都忙着规划自己未来5至10年的教育信息化进程,而且各地的捷报很快出现在各大报纸、网站的头版或首页上,先是安徽合肥西市区、山东淄博淄川区、深圳宝安区、福建南安市等地陆续传来了已经实现“校校通”的消息;后是浙江省提出2005年在全省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现“校…  相似文献   

10.
“校校通”建设同中有异 “校校通”的核心就是利用多种方式实现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共享,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虽然各个地区的“校校通”建设呈现出不同的需求状况,但总体而言,都要满足三个层面的需求。第一,建设可拓展、可升级的“校校通”网络平台。第二,建设稳定、可靠的“校校通”网络平台。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方案制定、资金筹集、工程建设等方面分 析了合川市实施“校校通”工程的情况,并以此为例,提出了在 西部欠发达地区实施“校校通”工程所要解决的思想观念、学 校经济承受力和网络运行保障等问题,并根据合川市的实践, 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张岩 《湖北教育》2003,(10):44-45
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教育信息化,同时,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教育信息化是重要手段之一。“校校通”工程正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 2002年,武汉市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精神,武汉市政府实施了“宽带校园校  相似文献   

13.
网络文化改造了世界也改造了教育和教学,为此,国家、地方投入很大财力,使得教育教学类网站如林,区县市纷纷实现了“校校通”,几乎校校建了网站。可是,这些价值昂贵现代化的设施利用效率不高,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蜕变成了现代时髦摆设。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教育部“信息技术课程”和“校校通”工程的进一步实施,大多数学 校都具备了网络环境,特别是高校。但同时高校校园网的网络安全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 出。本文通过对PKI技术的粗略分析,提出了在高校校园网内建设PKI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校园网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和标志,教育部从2000年起启动了“校校通”工程,在全国中小学掀起了校园网建设的热潮。几年过去了,调查显示有部分先期已建校园网的学校收效显著,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校园网利用率不高,未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有一些学校正在酝酿建设校园网,如何建好、用好校园网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一、正确把握建网时机,先培训后建网教育部启动“校校通”工程时明确指出:“校校通”并不等于“校校网”,各校要根据自身的财力、规模、应用水平来确定是否建网和在什么时机建网。建网决不是为了赶…  相似文献   

16.
每一个城市地区的“校校通”建设虽然呈现出不同的需求状况。但总体而言,各个地区的“校校通”工程必须满足三大层而的需求:第一层,建设可拓展、可升级、可持续发展的“校校通”网络平台,有效保护工程投资;第二层,建设安全、稳定、可靠的“校校通”网络平台;第三层,有效提升校园网络的应用效率和效果。  相似文献   

17.
自教育部2000年10月提出“校校通”工程以来,全国中小学校掀起了一场校园网络建设的高潮。据统计,全国目前拥有校园网的中小学已达6000多所。建设校园网,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传统教育,意义重大且势在必行。但纷纷上马的“校校通”、校园网工程还存有很多问题,或是“有硬少软”、“重硬轻软”,或是硬件设备投资过于高档,教学软件数据库建设、师生信息技术培训跟不上。这使“校校通”、校园网在建成后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指导中小学校的“校校通”、校园网建设工作向着良性方向发展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  相似文献   

18.
一、“校校通”工程的背景 教育部在2000年11月14日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的文件后,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相继建起了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和校园网络系统。并开展信息技术课教学,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到了很重要的位置。各省对落后农村地区财政上的支持。使得“校饺通”工程得以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9.
近日,北京八中与清华同方共同举行了“信息化教育合作校”揭牌仪式,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郑增仪、北京市教委和西城区教委相关领导、北京八中校长龚正行和清华同方计算机系统本部台式电脑产品事业部总经理黄维学等出席了仪式。经过近三个月繁忙的系统安装、调试和初步培训,清华同方“园丁校校通”解决方案在北京八中正式成功的投入使用。“园丁校校通”解决方案包括了四种功能的应用系统平台:教学应用系统、管理应用系统、学习资源中心和交流沟通系统。是一个集教学、管理、学习资源共享、广泛交流沟通功能为一体的校园网应用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中小学计算机网络“校校通”工程建设相对于民族地区是新事物、新问题。根据计算机网络“校校通”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本文拟定了四类工程建设标准,从硬件配备、到软件、到应用,为民族地区中小学计算机网络“校校通”工程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