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永春白鹤拳是闽南地区较具代表性的地方性武术拳种,是闽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潮流下,永春白鹤拳取得了一系列的保护与发展成果,但依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研究认为,完善相关的法规与资金配套、建立健全相关的竞赛与文化交流;坚持保护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强化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掘,加强社会推广与学校推广的配合等,是实现永春白鹤拳可持续保护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永春白鹤拳产业化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及发扬的必经之路。永春白鹤拳产业化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文章在永春白鹤拳产业化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产业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以期能理清思路、制定战略、确定目标和重点,快速实现永春白鹤拳的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武当》2012,(2):10-11
永春白鹤拳蜚声海内外,是一个兼具技击价值和健身作用的优秀拳种。2008年6月,五祖拳(太祖、达尊、行者、罗汉、白鹤)获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殊荣。如今,白鹤拳走出国门,在五大洲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均有拳馆和传人,习拳者更是遍布世界各国,白鹤拳文化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4.
林玉品 《武当》2012,(8):43-46
咏春拳和永春白鹤拳都是我国南派拳术中的奇葩。有关咏春拳的起源多在群众中口头流传,从未有完整的文字记载。百余年来,咏春拳始于何时、源于何地、创于何人,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成为当今武术史上一个有待解开的谜。永春白鹤拳是源于康熙年间福建省永春县的一个拳种,几百年来,已经传播到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传播最广的民间传统武术之一。咏春拳和永春白鹤拳之间是否存在渊源关系,众说  相似文献   

5.
永春白鹤拳乃福建省七大拳种之一,它源远流长,根深叶茂,蜚声中外。素以丰富多彩的内容、朴素明朗的特点著称于世;有“永春白鹤拳,无烧也拉仑”之美誉。 对于它的源流,曾有过许多传说。我们本着求实的精神,多次深入到原清朝福建省福宁  相似文献   

6.
白鹤拳是著名的少林五拳之一(龙拳、虎拳、豹拳、蛇拳、鹤拳),其创始人是方七娘。后经莆田少林武僧杨少奇(人称五八先)传承和发扬,独创融入了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五行乩手后,又自成一派,独树一帜,称为'莆田白鹤拳'。其套路招式、演练风格、练功方法与永春白鹤拳已有明显不同。值得深入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永春白鹤拳属南少林内家拳种。它以鹤为形,以形为拳。演练中动静清晰,虚实分明;快慢相向,上下起伏;手足呼应,脉络贯通;吞吐浮沉,神气流畅;似刚非刚,似柔非柔。以寸劲节力,形神兼备而见长。它不仅反映了白  相似文献   

8.
近现代以来,在西方体育、全球化、国际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武术开始出现"本土化"缺失的现象。南充市松溪内家拳是中国传统武术在本土地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武术拳种之一。作为地方拳种,在西方体育和竞技武术的影响下,其生存空间逐渐萎缩,传承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基于"本土化"视角下研究南充松溪内家拳有助于地域拳种的传承与发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方法对南充市松溪内家拳从传入到本土化发展过程进行系统总结。研究认为:中国传统武术的"本土化"发展是武术传承和发展的生命力;中国武术的"本土化"发展更能凸显地域和民族特色,培养地域民族认同感;中国传统武术的"本土化"发展更符合传统武术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以永春白鹤拳为媒介,探讨中华武术在马来西亚的跨文化传播议题。研究发现,永春白鹤拳在马来西亚的传播经历了在地根植、我武惟扬、薪火相传、复兴之举等组织化发展,阐释了传播个体、传播组织、传播媒介等协同作用下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共情传播中的个体行动及集体行动的实践生成逻辑;探讨了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冲突、文化适应及文化再造。研究认为,个体实践操演是中华武术跨文化传播的成功基石,华人服务组织是中华武术跨文化传播的媒介载体,地域社会媒介宣传为中华武术跨文化传播形成把薪助火。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文化研究的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等研究方法,对台州南拳的历史缘起、拳理拳意进行分析,指出地方拳种的挖掘是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并提出弘扬和传播地方拳种的建议及方法。  相似文献   

11.
拳种是构成武术大厦的基石,是武术技理与文化的完整承载单元,武术文化传承应以拳种为单位切入。"拳因人兴亦因人亡",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是拳种传承的关键。基于当前拳种传承"僵死"与"活态"的背离、拳理提升的滞后及传承人的老弱与后继乏人的严酷现实,研究着意从武术普及与推广、拳种传人及拳种生存"场域"三方面展开。研究认为:武术普及与推广必须强调拳种意识;拳种传人培养应从民间师承、专门武术机构及普通学校三方面铺开;应关注于拳种生存之"惯习"、"地域"与"时域"三域的维护与调适。  相似文献   

12.
《中华武术》2008,(3):24-25
何为五祖拳?关于五祖拳,一般认为它是五种拳法的总称。这五种拳法为:一达尊(达摩)、二太祖、三罗汉(有的流派为“玄女”)、四行者(猴拳)、五白鹤。也有人认为,五祖拳是综合了五种古老拳种的精华而创编的拳种。五种拳法中,以太祖拳为代表,太祖拳的雏形为宋太祖赵匡胤始创的“三十二势长拳”。  相似文献   

13.
"双龙出海"、"仙人指路"、"拉弓射箭"……在大课间的操场上,同学们集体操练."永春白鹤拳",一招一式,有板有眼,虎虎生威,这不一样的课间操,让他们过足了"功夫瘾". 学校为什么要引进白鹤拳?如何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融合在一起?如何切实有效提高青少年体质?这是我们近年来不断探索的课题.通过研究与实践,我们总结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有效作法,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引起中央电视台和教育部、省市教育部门的关注,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我校研发的"永春白鹤拳操".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剖析了荆州地方拳种窄门拳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窄门拳传承的路径进行研究。认为窄门拳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着传承模式不够开放,发展缺乏动力,媒体宣传力度不够,套路创编应多样化等诸多问题。建议:编创窄门拳标准化竞赛套路进行赛事交流;政府加大外部支持力度;利用现代科技,做好窄门拳的信息化传承;培养优秀传承人;积极申请非遗,以期为其它拳种保护和发展提供理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在探究伏羲八卦拳文化背景、历史传承、技术特点的基础上,对该拳在社会和学校的生存状况进行考察。研究结果显示:该拳技术陈旧,流传面较小,习练者较少,生存状况不容乐观。研究认为,在文化多元化时代,该拳黯然失色,表现为技术、理论体系陈旧,传承方式狭隘,传承后继乏人,提出要营造良好的拳种生存环境,拓宽该拳的传承方式,并且编写相应的段位制教材。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熊门拳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全面系统地分析熊门拳的保护与传承;并通过将熊门拳与同处荆楚文化背景下的武当武术、岳家拳等进行对比研究来探寻荆楚特色拳种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寻求保护荆楚特色拳种的继承与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阳湖拳的源与流、拳种流派的构成、主要风格与特点,传承价值以及当前阳湖拳继承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继而提出阳湖拳继承与发展的策略与途径。研究旨在为保护中国武术拳种的相关问题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基于文化研究的视角,分析台州地方拳种的的文明缘起、拳理内涵.以实地访谈的方法调研台州地方拳种的传承现状.以文献资料法为台州是太极拳发祥地的观点进行了佐证.分析台州武术传承的现状成因,指出社会主流的关注对地方拳种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并对台州武术的最新成果南太极拳的发展进行个案研究,指出地方拳种的传承大有可为,对传统武术的发展提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产业操作思路,并呼吁社会精英对武术的关注.在对南太极拳理进行和合文化剖析的基础上,论证了传统武术的传承可以作为城市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19.
<正>梅花拳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的一个著名拳种,同时也是有清一代在北方地区甚有影响的民间拳会组织。梅花拳,作为一个传承有源的拳种门派,历史上给后人留下了一些记述拳理技法的拳谱资料;然作为一个深受教门文化影响的拳会组织,其内部又衍传不少散发着民间宗教气息的经卷文献。下面,撷取1911年前的梅花拳谱及与武术有关的经卷稍作介绍。  相似文献   

20.
字门拳作为江西省优秀地方拳种,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关于字门拳的起源一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文章针对当前的研究材料进行了梳理,并对现有的多种起源说法进行了分析与评述。认为字门拳起源于余克让,与内家拳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应当是在内家拳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而形成的独特地方性拳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