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非遗+研学”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传承的有效手段,湖北大别山区域有着丰富的非遗资源,但研学旅行产品开发不足。文章以需求调查为切入点,从研学旅行认知、非遗研学意愿、非遗研学目的、购买行为偏好4个维度进行了分析,然后从政府、校方、供方3个维度提出了研学旅行产品的开发对策,最后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为例,进行了非遗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设计。  相似文献   

2.
研学旅行是当下很受欢迎的旅游业态,是乡村振兴需要的产业支撑和文化支撑。永州市文化底蕴深厚,非遗资源丰富,禀赋优异。但将非遗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还不够,非遗研学旅行发展不足,对乡村振兴的贡献不多。基于RMP理论梳理永州非遗研学旅行发展的现状,对非遗研学旅行产业发展认识不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承不力、非遗研学旅行产品内容设计和市场推广不足、非遗研学旅行评价和保障机制不完善、非遗研学旅行社区居民参与和受益不深等现实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从乡村产业振兴的高度认识非遗研学旅行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强化保护传承,推进非遗研学发展,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加强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吸引力;从基层治理角度完善非遗研学旅行评价和保障机制;扩大非遗研学旅行社区居民参与和受益,推进非遗研学富民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决定其在开展研学旅行中的重要地位。文章以“书香大陈”研学地为例,以地理学科为核心,融合历史、人文、体验等多科目,通过充分挖掘研学资源的多重价值设计研学活动,依据学生兴趣设计研学方案,采用跨学科问题探究方式开展研学活动等途径,实现研学旅行中的跨学科融合教育。  相似文献   

4.
非遗文化是开展地理研学的重要教育资源,也是德育的重要载体。文章从地理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以省级非遗文化“独山盐酸菜制作技艺”为例开展非遗德育研学,将非遗文化和地理知识进行有效融合,通过研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断提高学生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和远大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5.
张成 《地理教育》2023,(6):65-69
利用本地资源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地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地名为载体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丰富学校课程教学的形式,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合肥市地名认知”研学活动为例,将跨学科主题学习融入研学课程,从研学方案的设计、研学活动的实施、研学活动评价等方面开展指向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设计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6.
结合乡土地理资源,组织学生通过研学实践的方式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实现知识内化、提升核心素养水平,也有助于推动义务教育地理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文章在明确了研学路线的基础上,从“明确各研学点的探究主题”“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问题链”“确立师生‘双主体’教学模式”“强调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的过程性与多元性”等方面,对如何基于研学实践开展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7.
以地处赣南山区的崇义中学探索研学实践课程校本化开发为样本,以县域特色资源建立的校级研学实践示范基地为依托,深入挖掘思政、劳动、地理与生物相关课程资源,进行跨学科项目式整合,从研学主题选择、基地课程资源价值、研学课程目标、研学项目规划、项目活动形式、研学成果评价等方面进行研学实践课程的创新设计。  相似文献   

8.
研学旅行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如何突破“游而不学”和“学而不研”的困境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以京杭大运河为载体,充分利用大运河资源,挖掘兼具研究价值和学习价值的驱动项目,探索了研学旅行过程中“研”和“学”融合问题的解决路径;以南旺分水枢纽项目为代表,基于项目式学习理念,设计了以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的研学旅行方案,以推动研学旅行课程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一种以多学科知识、方法、思想为手段,以实践探究地理问题为核心目标的跨学科研学课程设计思路。依据该思路,设计了以“土壤的地域差异探究”为主题的跨学科研学课程,通过开展实验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土壤理化性质、成土因素,以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教师可以依托杭州市黄湖镇农业与文化遗产资源,为小、初、高三个学段的听障学生分别设计以“扎染”“茶文化”“竹编”为主题的“非遗”研学旅行课程。课程教学目标包括:感知“非遗”文化,培养职业目标;提升自我认同,促进社会参与;锻炼手部精细动作,强化语言能力等。课程筹备需确保研学课程的适配度,设计适合听障学生学习的专属研学教具,提升特殊研学服务专业度,了解听障学生的具体学情。课程实施小班化教学,坚持信息传递以画面为主、文字为辅,以活动式教学为主、讲解为辅,根据学情制定灵活的学习目标,设置开放性活动结尾,给予学生最大的鼓励与包容。课程设计要聚焦听障学生安全,最大限度地满足听障学生的需求,鼓励听障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听障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1.
研学旅行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以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乡土资源为载体,创建真实的生活情境,是实现“游”与“学”有机融合的可行路径。本文以“寻美虹山”为研学主题,以寻找虹山乡独特的“原始森林之生态美”“流水地貌之自然美”“闽南古厝之人文美”“花瓜盛事全域旅游之美”为分主题,从研学目标、研学内容、研学活动实施及研学反思与评价等方面进行设计,在研学中渗透“行中去悟、实践中学、学以致用”的理念,从而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2.
研学旅行具有“研”“学”“旅”三大基本属性,但在当前的研学实践中却存在“学”有进步、“研”仍不足的问题。基于此,文章构建三层PBL并行模式,以期将研学旅行之“研”落到实处,即:以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构成指向知识学习的第一层理论板块;以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PBL)构成指向探索研究的第二层实践板块;在游戏激励机制(Points、Badges、Leaderboards,PBL)基础上创新PBL“三板斧”评价理念,构成第三层评价板块。三层PBL并行,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保障研学旅行育人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在国家大力扶持文化政策导引下,全社会普遍开始重视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作为经济相对发达的苏南城市江阴,同样认识到了“非遗”对城市文化的重要性,也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传承与保护做着不懈的努力工作.本文试图就“非遗”中手工技艺类项目的现状做一个初步的调查和研究,来为我们的“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做一个前期的铺垫.  相似文献   

14.
戴远丝 《师道》2023,(9):36-37
<正>广东省湛江市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地处雷州半岛,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早在公元前就有古书记载的“干鱼传统技艺”流传至今。从教育视角研究非遗传承、保护和创新的问题成为当前非遗传承的新着眼点,鉴于此,本研究将分析探讨非遗技艺与小学社团教育融合的适切性,为“非遗课程进校园”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凤翔泥塑是宝鸡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之一,宝鸡市凤翔区六营村作为中国泥塑第一村,是开展研学旅行的重要基地。本次研学旅行设计通过现场示范教学、动手操作、实地考察等方式,在“旅”中“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保护传承非遗文化,开启非遗文化与研学旅行相融合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特色乡土文化包含丰富的地理教学素材,是开展研学旅行的重要载体。依托福州特色乡土文化资源——寿山石文化,选择寿山国家矿山公园和三坊七巷为研学地,以“寻矿石”“访产业”“赏非遗”为研学主题,从研学准备、研学时间及路线选择、研学目标、研学任务及活动、研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引导学生探究寿山石文化形成的自然和人文要素,理解保护自然资源和传承非遗技艺对寿山石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培育学生的乡土意识和守护乡土文化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17.
研学旅行可以提供真实的地理教学环境,让学生走出课堂与书本,在实践中去验证知识,现已成为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以红河哈尼梯田为研学点,设计以承梯田遗产之“旧”、展生态时代之“新”为价值目标的研学活动。以“四层一体”理论识别地方人地关系,探讨研学旅行如何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相融合,实现“研有所思、学有所获、旅有所感、行有所悟”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8.
以安徽非遗望江挑花为研究对象,提取望江挑花的针法、图案、规律等特征要素,探索望江挑花在现代数字化交互中的传播路径,为非遗的传播提供新方式。通过探索望江挑花的发展现状与困境,明确现阶段非遗文化传播的诉求以及望江挑花交互模式呈现的优势,依据交互设计路线对望江挑花的特征要素进行分析,找寻“技艺”与“技术”间的转化模式,最终构建挑花在交互设计中的实现路径与方法。保留望江挑花图案与针法的特征属性,结合线上传播的方式方法,完成望江挑花交互设计功能模块的建立与系统构架的搭建。通过数字化技术与交互设计的融合,促进传统非遗技艺适应现代化生活,实现非遗技艺可视化互动,扩大非遗技艺的传播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研学旅行可以带领学生进入真实的时空环境,使其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实现经验的内化,已经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文章在“四化”课程开发模式的支撑下,整合金华双龙风景旅游区的研学资源,设计了以家国情怀为导向、以跨学科活动为特色、以游戏闯关为载体的研学活动,以期引领学生在探奇访胜的同时实现素养的生成。  相似文献   

20.
就岩土工程专业而言,构建以多元协同平台及项目为载体的研究生“学―研”教学创新模式亟待解决。文章分析了该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阐明师“教”生“学”的师生关系到师生共研的合作关系实现教学相长的关键。研究多元化教学模式、与前沿并进的课程内容部署及“学―研”理论的课程实践等相互融合的教学设计,探索研究生从“学”到“研”的角色转换、自主探究的模仿创新实践及教学策略。由此,在“导―学―研”的框架下有效提升岩土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