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集聚了一定实力,正从无序走向有序。具体地说,它正从非理性扩张到渐进式发展,从盲目适应到有所选择、有所适应,从一元走向多元。  相似文献   

2.
大学群具有"海-陆"、"陆-陆"等多种集聚-溢出发展模式,这些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批大学群雏形,正需要汲取美国、俄罗斯等国的成功经验,探索和确立适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能有效发挥大学群集聚-溢出效益的本土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集聚与高校隐性知识管理互动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等教育集聚”作为一种现象已经存在。高校隐性知识管理也是一个新的课题。本文正是在研究了这两个概念实质的基础上,论述了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
城市高等教育资源集聚水平的变化能较好地反映不同时期高等教育资源的流动。文章通过对我国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高等教育资源集聚水平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探讨发现,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呈多中心结构分布,主要可分为国家高等教育中心、国家高等教育次中心、区域高等教育中心、省域高等教育中心和地方高等教育中心五个等级;在样本期内,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整体向西南、西北地区扩散,其中高等教育主体性资源主要向西南地区的省域及以上中心城市扩散,成果资源以华东地区为核心,向西南、西北地区的国家次中心城市扩散,品牌资源空间差异变化较小,路径依赖特征明显;此外,东北、华南、西南和西北地区高等教育资源集聚格局仍处于初级的中心城市极化阶段,要素的外溢效应不明显,一体化的高等教育资源集聚体系尚未形成,属于典型的"寡头型"集聚方式。  相似文献   

5.
研究基于新地理经济学,利用我国31个省份2009—2020年的面板数据,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高等教育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我国高等教育集聚与经济发展均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弱的分布特征;高等教育集聚对本地区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与人力资本的交互项不显著;与科技研发的交互项对本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空间溢出效应均不显著;人力资本与科技研发对高等教育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合调节作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此,不仅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重视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还要聚焦人才培养、引进、科技研发,实现人力资本与科技研发的有效结合,发挥高等教育的经济增长效应。  相似文献   

6.
截至6月30日,不到两年时间,上海市“万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以下简称“集聚工程”)已经成功集聚来自海外的各类人才7500名,提前实现阶段性目标,集聚效应日益凸现。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1999-2019年289个城市的高校新建校区与各行业从业人口规模数据,对扩招以来高等教育扩张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进行实证考察。研究发现,高校新建校区提高了城市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口密度,促进了二、三产业相对于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升级与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升级。三重差分结果表明,高等教育资源增加促进行业人口集聚的作用随着行业研发水平的提高而增强,验证了高等教育促进知识密集型行业人口集聚的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专科院校新建校区的作用大于本科院校新建校区;新建校区在东部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作用相对较高。建议加强对高校人才留驻院校地的吸引力,积极促进高等教育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城市中推动地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产业,如同产业集聚一样,高等教育空间集聚也是一种世界性现象。文章以省级行政区高等理工教育为研究对象,率先运用经济学中的空间基尼系数和区位商这两种比较权威的产业集聚程度测算方法,辅之以其他数理统计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可视化方法,从动态和静态两个维度测度和考察了1997—2013年我国省域高等理工教育的空间集聚情况及演变趋势,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并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采用空间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民办高等教育在区域空间分布上具有较明显的集聚特征,属性值高的都集中在东部沿海省份,形成高值集聚区;西部地区各省份的产值呈低值分布,形成低值集聚区;同时,一些省份经济欠发达,但教育发展水平较好,这与当地政府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有关。  相似文献   

10.
面向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在资源布局与优化方面,我国要扩大高等教育资源总量供给,促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扩容,提高高等教育资源投入效益。在教育经费投入难以大规模增长、学龄人口可能逐年下降,且高等教育已经实现普及化的背景下,资源布局优化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促进高等教育结构优化与质量提高,适应、促进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上。具体来说,为了实现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目标,我国当前应着力优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能力;扩大优质高等学校数量和布局,积极扩大“双一流”高校人才培养规模;加快高等教育集聚发展,适应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新要求;加快学科专业优化调整,适应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