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选取青海省东部地区12个站1961~2005年透雨、雨季的出现时间及相应的降水资料,分析了青海东部地区春季(3~5月)降水量、第一场透雨与雨季及春旱的关系,结果表明:当春季总降水量偏少,春季第一场透雨偏迟出现,导致春季干旱;第一场透雨偏早(迟)出现的年份,雨季出现时间也偏早(迟)。  相似文献   

2.
根据青海省土壤水分资料,研究了旱作农业区各土层土壤贮水量变化规律和各土层的最大贮水、有效贮水量,分析了农业生产与土壤水分资源关系,为土壤水库潜力水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2010年8月2~4日青海省区域性大到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自动站加密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对2010年8月2~4日发生在青海省东部地区的区域性大到暴雨的天气环流背景、影响系统以及此次降水与各物理量场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高外围西南暖湿气流与新疆低槽槽底分裂冷空气在青海省东部地区交绥是导致此次区域性大到暴雨的主要原因,各物理量场的高低空合理配置和高能、高湿是此次降水出现的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4.
仇化民 《资源科学》1995,17(4):46-51
在年降水量450-600mm的黄土高原旱作区,耕作土壤持水性好,渗透性强,具有显著的水分吐纳和调节功能,2m土层内可容纳550-600mm的水分,雨季降水是土壤水分补给的主要源泉,土壤蓄水量的高峰期和低谷期落后于降水的高峰和干旱少雨期。蓄水量低谷期出现在6月中旬,元月上旬前后是蓄水最稳定时期。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雷达回波反演、自动站降水量等资料,选取发生在鄂东北地区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总结预报暴雨天气的中尺度因子。从而为预报区域性强降水,确定降水落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朱丹  肖天贵  谌芸 《资源科学》2010,32(10):1910-1917
利用四川地区1960年-2004年121个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运用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定义,以及小波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分区域对四川地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讨论。结果表明:1960年-2004年,四川地区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能够定量的表征降水量在时空场上的非均匀性。整个四川地区降水的降水集中度呈减小趋势。东部盆地和西部高原的局部地区,枯水年出现旱涝的可能性很大,南部地区降水的可预报性较强。四川东部降水逐年减少,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转人干旱时期,西部降水短期内逐年有所增加,南部将转人干旱时期。  相似文献   

7.
依据2016年~2020年青海东部地区15个国家气象站降水等资料及相对应探空资料,研究东部地区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情况及探空物理量的预报阈值.结果表明:(1)东部地区平均每年发生短时强降水4.2站次,年变化呈双峰式,其中一半以上发生在8月,且多发于午后;门源和大通是东部地区发生短时强降水最多的两个站.(2)发生短时强降水...  相似文献   

8.
利用1967年~2016年鄂尔多斯市11个国家观测站的地面20:00~20:00降水数据及Micaps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表明:春季的3月~4月阶段性干旱明显,5月~7月降水迅速增加,除准格尔旗7月达月降水极大值外其他各站均在8月达月降水极大值,降水主要集中于七八两月,各站5月~9月降水占全年降水的81%~88%之间,最强降水位于夏季、秋季降水次之、冬季最少;50a中干旱年与丰水年的年降水量振幅极大,各站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在276mm~493mm之间。从强降水中心看,以鄂托克旗为中心,向东移扩展到乌审召站第二中心,在东北上到东胜站为第三中心,降水强度向四周减小。从年降水量的5次多项式分析看,谷值分别出现在1975年和2005年左右,2005年~2016年西北部和中东部偏北的各站年降水量有明显增加趋势、中西部的鄂托克旗站趋势平直、变化不大、东南部及东北部的达拉特旗站年降水量有明显减少趋势;年降水量空间分布总体趋势为东部多西部少。  相似文献   

9.
降水距平百分率在西藏干旱判定中的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择1971—2000年5~8月降水量资料,采用我国通用的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干旱等级标准划分标准,对西藏地区主要农区6个气象观测站点的降水距平百分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降水距平百分率基本上能体现出西藏的干旱状况,但是干旱的轻重程度体现不够理想,因此对降水距平百分率的等级做出适当调整,调整后的降水距平百分率等级标准判断的干旱结果与实际出现的旱情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分析自动土壤水分监测的数据准确性和掌握自动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更好地为作物生长及农业生产、田间管理提供依据,对大通县2017年4月~9月期间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与人工平行对比观测的土壤重量含水率资料,进行差值对比和概率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人工观测的数据与自动站取得的数据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两种数据在近地面层波动变化均相对较大;0~10cm土层两组数据的平均差值最小,20~30cm土层两组数据的平均差值最大;自动站监测数据和人工观测数据离散程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递减规律;各深度土层自动站数据与人工观测数据均呈现正相关,在40~50 cm土层两种数据相关性最好;20~30 cm土层两种数据相关系性最差;由于工作原理、测量时间地点和人为操作及仪器安装等原因造成自动观测和人公测数据的差异,本文认为DZN3型自动站观测的资料基本能代替人工观测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王石  李素霞  赵红梅 《今日科苑》2009,(11):120-120
我国南方红壤地区存在严重的季节性干旱,研究干旱程度并确定土壤-作物系统干旱阈值对干旱评价和土壤水分管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众多作物受旱研究中,基于土壤分层水分变化研究的较少。针对此问题,在红壤上进行了遮雨条件下花生干旱试验,设持续干旱4~25d共7个处理。每日监测各个土层基质势,收获后测量生物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土壤干旱到一定程度后,花生与土壤干旱均存在阈值反应,干旱超过12d后,生物量明显下降;土层0-30cm水分变化可以代表测简土层O-60cm的水分变化,同时该土层的水势在干旱12d的时候降至最低,与产量阈值反应存在对应关系。结果说明,通过监测或模拟恰当土层的水分动态变化可以反映土壤的干旱程度和作物的受旱状况。这一结果为土壤和作物干旱评价和田间灌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隆子县近35a(1981—2016)自动气象观测站的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对隆子县近35年降水距平变化、最长连续无降水日变化、春季(3—5月)最长连续无降水日变化、夏季(6—8月)最长无降水日变化进行建模,得出其拟合关系,并分析山南市隆子县干旱特征分析。探讨了山南市隆子县近35年来干旱年际变化特征和季节变化特征,并简要说明气象干旱防御措施。近35年来山南市降水总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增加率为0.4mm/10a;山南市隆子县近35年来年连续无降水日数呈现不明显的增加趋势;近35年隆子县春季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呈现明显的减少趋势,春季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极值出现在1984年3月,为155天;近35年隆子县夏季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夏季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极值出现在1984年6月,为42天;从干旱空间特征分析,隆子县隆子镇、日当镇个别地区干旱风险等级为高等级,其余大部为中等干旱风险,隆子县北部、东部干旱风险等级最低。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18和2019年汛期ECMWF集合预报系统输出的降水预报资料和浙江省内自动气象观测站的降水数据,通过RPS评分、Brier评分、可靠性分析和ROC分析等方法,评估了基于ECMWF集合预报的降水概率预报产品在浙江汛期降水中的预报性能。结果表明:(1)概率预报对多个量级降水的综合预报效果在0~24 h为最好,72 h以后开始明显变差;(2)分量级而言,概率预报对于从小雨到暴雨量级的降水都是有一定预报能力的,预报性能在1~4 d内较稳定;(3)系统对小雨的预报性能优于其他量级降水的预报,而对暴雨以上量级降水来说,预报性能迅速减弱;(4)对大雨以下量级降水,概率预报对于低频(高频)事件,给出过低(过高)的发生概率;而对暴雨以上量级降水全频率事件均出现高估。  相似文献   

14.
李进  陈勇明 《科技通报》2019,35(12):46-53
利用杭州国家基准气候站1951-2016年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近66年杭州市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杭州市气温呈极显著的上升趋势,最低气温上升最快,平均气温次之,最高气温相对较慢;冬、春季增温最快,秋季次之,夏季最为缓慢;气温一般在90年代至2000年发生突变,之后气候显著变暖。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夏季。近66年杭州市春季和秋季降水量减少,而夏季和冬季降水量增多,年降水量呈波动变化特点,2000年之后,年降水量有增大之势。暴雨发生次数对年降水量的贡献作用举足轻重。分析发现未来杭州市年降水量和年暴雨日数增多的概率均较大。杭州市气候变化普遍存在较长尺度的32~34年及较短尺度的准2年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15年5-7月浙江连续运行参考站(Continuously Operating Reference Station,CORS)和2013—2014年香港卫星定位参考站网(Satellite Positioning Reference Station Network,SatRef)的GPS观测数据对大气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的变化与地表相对湿度(Surface Relative Humidity,SRH)、局部实际降水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实验发现,PWV与局地降水成正相关关系;降水事件多数出现在PWV上升至最大值以及PWV迅速下降的时间段内;在有降水发生时,SRH的变化趋势与PWV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此外,PWV增量的大小与每小时降水量的峰值关系很大,且在有大雨发生是尤为明显。根据上述发现,提出了基于单站GPS观测资料合理预报局地降水的方法;该方法能够预报出80%以上的降水事件和90%以上的大雨事件,这对降水事件的短期预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研究分析1971-2020年嘉善县降水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的关系可知,当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时,嘉善县降水较常年偏少的概率更高,冬、夏季降水距平变化较春季更加明显,其中秋季降水正距平变化最明显.厄尔尼诺年时,冬季降水变化具有年代际特征,2000年以前降水较常年基本上偏少,之后则偏多.当发生拉尼娜事件时,嘉善县秋冬季降水量较常年偏多的概率更高,春夏季则相反,且冬、夏、秋季降水距平变化较春季更加明显.同时,嘉善县降水偏少的概率基本上集中在40%~60%,其中拉尼娜年春季嘉善降水偏少的概率稍高.通过皮尔逊xx2拟合方法检验可知,嘉善县降水与厄尔尼诺及拉尼娜现象间的线性相关不显著,即二者相互独立.  相似文献   

17.
造成干旱的原因主要是某个地区长期不降水或者降水量过少,具体表现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偏低,且土壤出现严重缺水现象。当农业遇上干旱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尤其是种植农作物会因为缺水严重影响到正常的生长发育,进而造成农业旱灾的出现。本文从旱灾的类别进行分析,指出干旱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并提出一些预防和解决干旱对农作物影响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日喀则地区沿江一线冬春季月平均地温、5~9月降水总量资料,通过相关分析法对三个站地温与5~9月降水总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选取预报因子采用最优子集回归分析法,建立地温与降水的预报模式,经过预报检验预报结果与实况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利用通辽国家气象观测站1991年—2020年逐日平均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风速等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同期杨柳树物候观测资料,对影响杨柳絮飘飞的气象条件进行分析,确定了杨柳絮始飞期主要气象预报指标,建立了杨柳絮飘飞气象指数预报方程并对其进行等级划分。利用2022年通辽地区逐日平均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风速等气象资料对杨柳絮始飞期以及杨柳絮飘飞指数等级进行预报,并通过实景观测数据进行验证,预报结论与实际飘飞情况基本一致,同时进一步指出了杨柳飞絮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防范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服务效果,可为日后开展杨柳飞絮气象预报服务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0.
利用欧洲中心1979-2012年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通过计算西藏东部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季节和气候变化特征,分析西藏东部地区5月和12月大气可降水量的不同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季节变化上,西藏东部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由冬至夏均存在一个大值中心,且在春季西藏东部地区大气可降水量就开始增多,而在西藏西部地区,仅在7-8月存在一个大气可降水量的大值中心;在气候变化上,西藏东部地区大气可降水量在5月显著增加,在12月显著减少,这与降水的气候变化相一致,5月西藏东部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增加主要与西藏南侧地面到500hPa的大气可降水量和水汽输送显著相关,而12月西藏东部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减少与西藏西南侧地面到300hPa的大气可降水量和水汽输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