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世界城镇化发展进程的阶段性规律和我国城镇化实践表明,城镇化水平与国民生产总值呈正相关的双向互促因果关系。积极探索城镇化发展道路,推进城镇化进程,已经成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强大动力,是解决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矛盾与"三农"问题的根本路径。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积极经营县城,走"县城据点型"城镇化道路模式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道路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
论西部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关系到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整个国家的繁荣与富强。由于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的地域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使得这些地区的发展相对缓慢。在信息时代寻求促进贫困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道路,现代远程教育应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3.
走城市化道路是一个国家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西部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东部和中部发达地区,如何启动西部的城市化是当前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绵阳是共和国历史上移植现代工业和高科技而形成的一座新兴城市,绵阳的城市发展历程在共和国历史上较为典型,在西部地区也较为成功。本文选取绵阳城市作为研究个案,着重探讨西部内陆地区走城市化道路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西部大开发对于西部地区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西部大开发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西部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条件。西部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利条件包括:物质基础、技术支撑、体制动力和市场基础。制约因素包括:基础条件、所有制结构、环境、生产力布局、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源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是中国西部地区未来产业发展当中的重点产业.文化基础是支撑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内在源泉,西部地区的历史文化、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四大文化基础为西部地区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道路提供了可能.发挥文化基础作用的关键是增强文化吸引力.通过创意来增强文化基础的吸引力,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从互动发展到融合发展的新道路上实现西部地区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镇化浪潮正向西部延伸。加快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需要结合区域实际,有效经营县城,充分发挥西部民族地区县城资源优势作用,努力挖掘县城对人口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承载力,使县城成为西部民族地区农业人口转移的主要集聚地,走一条"县城据点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对西部地区发展高等教育的策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立足西部,面向西部,放眼世界,走多元化办学、多层次发展的道路,为西部大开发服务,也从中提升和发展自己。  相似文献   

8.
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近年来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要课题。诸多专家的研究表明,工业化的发展刺激服务业的发展,而服务业的兴起又反过来促进第二产业的持续增长。因此,西部地区服务业企业的新型工业化也是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本文的研究为西部地区服务业企业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五种对策:1.循环经济战略;2.特色战略;3.产业化以及产业集聚战略;4.体制创新战略;5.人力资本战略。  相似文献   

9.
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资源供给地区,具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对于支持我国经济发展起到关键的促进作用,为我国工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西部地区煤炭存储量占有很大比例,煤炭资源的开发需要大量煤炭行业技术技能人才。本文对西部地区煤炭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分析在经济新常态下西部地区煤炭高职院校和部分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现状,提出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注意的问题,探索出一条适合西部煤炭行业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加快城市化步伐是西部开发的重要途径,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化的道路应是重点发展中等城市,而不应是重点发展大城市,或农村小城镇。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黑龙江省为例,对省域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的估价分析及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措施的制定进行了初步的理论与实践上尝试,以为省域农村城镇化发展研究提供借鉴,更为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发展对策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和韦伯对权力的经典分析为工具,研究了我国农村的“第一村”现象,认为统一领导是“第一村”成功的原因,制度缺失是“第一村”失败的原因,农村的制度建设是“第一村”持续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数字鸿沟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西部民族地区数字鸿沟的现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逾越数字鸿沟,并就在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怎样缩小“数字鸿沟”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后,福建南部一个新侨民在家乡所创办侨资企业在与家乡的多重互动中,对侨乡地域化的产业形成起了关键的作用.透过乡土-海外网络所产生的特有效应,侨村大小企业如雨后春笋出现,尤以制伞行业迅速崛起.在此一过程中,侨资企业对村庄的影响,不仅表现为一种经济方式,更重要的是影响了村庄治理的社会结构和组织结构,这里既有现代化工业的建设和新式公共事业的兴办、也有侨村组织形式和权力格局的重新建构,以及传统文化价值在侨村的接续.  相似文献   

15.
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是我国农村继实行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制度变革,农村税费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然涉及各方面的利益。合理调整、规范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促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关键是建立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农村组织制度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相似文献   

16.
古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深厚文化内涵散发着无穷魅力,在文化产业化背景下,古村落文化旅游开始兴起,提升旅游文化竞争力成为古村落旅游成功发展的关键。通过对古村落旅游文化结构的分析基础上,尝试建立古村落旅游文化竞争力模型,提出加强古村落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与建立和完善古村落旅游解说系统是提升古村落旅游文化竞争力的动力之源,并通过浙江诸葛村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新农村建设目标引导下,政府作为启动者、组织者和主要出资者;农村社区及村民作为发展主体;协调非政府志愿者组织及社会投资,以此资源配置和制度安排,构建乡村旅游的启动平台,是乡村旅游走出困境,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两大主要转移动因 :一为城乡差距 ,二是地区差异 ,由此造成了剩余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由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转移的格局。除此之外 ,在经济落后地区传统种植业效益低下酌情况下 ,还可以因地制宜地发展畜牧业、渔业、副业等 ,由此又带来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第三种途径。在目前城市失业率大幅上升、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岗位越来越“稀缺”的前提下 ,由农村向小城镇或户口所在地的县市、由农业向乡镇企业 ,由种植业向其它行业的转移 ,将会是我国长时间存在的一种有效途径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肩负着组织领导各族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的重任。近年来,民族地区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力度不到位,干部工作机制运行不到位,干部队伍建设的舆论宣传导向不到位等。因此,民族地区必须进一步深化执政思想建设,形成干部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加强执政主体建设,建立健全长效的激励机制;加强用人机制创新,切实选好配强农村基层干部,着力提升整体素质;加强考评与激励机制创新,强化管理措施,稳定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加强领导协调,重视刨新工作与责任机制,切实落实抓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责任制。  相似文献   

20.
"NEET"是"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的缩写,指既没有正式工作,也没有在学校里上学,更没有去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人。近几年,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郊农村出现越来越多的NEET人员,这不利于城郊农村持续发展。该文结合对浙江部分地区的调查,提出城郊农村NEET人员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大众媒介这几个外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造成其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不匹配,导致这几年"城郊"这个区位出现NEET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