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三年级语文有一篇课文《扁鹊治病》。课文的大意是: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医叫扁鹊.当他第一次见到国君蔡桓公时,便直接了当地指出蔡桓公有病,并告知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还会加重;而蔡桓公根本不听扁鹊之劝,认为医生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以便邀功请赏。以后每过十来天,扁鹊都要来拜见蔡桓公并劝说一次.彝得蔡桓公很不高兴。眼看着劝说无济于事.扁鹊干脆逃到秦国去了。等到蔡桓公感到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的时候,已经找不到扁鹊了。不久.蔡桓公就病死了。  相似文献   

2.
正《扁鹊治病》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寓言。片断一(课件出示扁鹊的话)师:这是扁鹊对蔡桓公的三次劝说,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生:蔡桓公的病越来越严重。师:眼看蔡桓公的病越来越重,作为一个医生,扁鹊的心情会有什么变化?  相似文献   

3.
《扁鹊见蔡桓公》一描写并美化了一个神医扁鹊,但我认为扁鹊在这篇章里是一个不顾仁义、没有医德的小人。在前后四次见蔡桓公的过程中,扁鹊的目的不在于为他人医病,而在于自己成名成圣。何以见得?扁鹊前三次拜见蔡桓公,指出了公病之所在,虽然公一再否认,但现场气氛还算缓和,事情也并不紧迫。[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历史     
扁鹊见到蔡桓公。扁鹊说:“君有病。”蔡桓公笑道:“我有什么病?”扁鹊说:“病在腠理。”蔡桓公摇摇头:“开玩笑。”扁鹊说:“不及时医治恐怕病将加深。”蔡桓公正色说道:“我没病.你们做医生的就是爱治那些没病的人,显示自己医术高明。”扁鹊默然离去。  相似文献   

5.
教材分析: 《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人膏肓,无药可医。  相似文献   

6.
教材分析:《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  相似文献   

7.
<正>我们都熟悉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神医扁鹊见到蔡桓公,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久病缠身,不料蔡桓公讳疾忌医,不听劝告而丧命。这个故事赞扬了扁鹊的医术高超。但辩证地看,不难看出扁鹊医术有余,而医心乏力。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缺少艺术性的劝说,往往会适得其反,受众不接受医治,最终扁鹊没有尽到医生的责任。如此看来,扁鹊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神医,空有一身高超医术却治无从施展,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有许多类似于扁鹊的教师,他们高学识,高智商,  相似文献   

8.
时间:公元前201年地点:网吧人物:扁鹊、侍卫、蔡桓公好几天,蔡桓公都没有上朝,大臣想他可能是生病了,就叫神医扁鹊去看看。谁知他不在宫里,最后扁鹊用全球定位系统在一家网吧发现了蔡桓公,他正在和两名侍卫玩着电脑游戏呢。扁鹊来到那家网吧,他刚进网吧就看见蔡桓公睁着一双疲惫的眼睛正贴着电脑屏幕在玩游戏。扁鹊喊了好几声,蔡桓公才转过身来看了看他说:“找寡人何事?老扁。”扁鹊说:“大王,你整日在网吧玩电脑,我想你可能已经有病在眼睛上蔓延了,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会转成其他病症的。”桓公却不理会扁鹊的劝告,又接着…  相似文献   

9.
《扁鹊见蔡桓公》一文描写并美化了一个神医扁鹊,但我认为扁鹊在这篇文章里是一个不顾仁义、没有医德的小人。在前后四次见蔡桓公的过程中,扁鹊的目的不在于为他人医病,而在于自己成名成圣。何以见得?扁鹊前三次拜见蔡桓公,指出了公病之所在,虽然公一再否认,但现场气氛还算缓和,  相似文献   

10.
历史     
1扁鹊见到蔡桓公。扁鹊说:“君有病。”蔡桓公笑道:“我有什么病?”扁鹊说:“病在腠理。”蔡桓公摇摇头:“开玩笑。”  相似文献   

11.
《扁鹊见蔡桓公》应该是各位读友非常熟悉的文章吧?文章想阐明的道理是:凡事要防微杜渐,及早筹措,不能盲目自信,不可麻痹拖延甚至讳疾忌医而使事情发展到不可救药的地步。但是,蔡桓公的死只怪他本人吗?我不这么认为。首先,扁鹊前三次见蔡桓公,并未进一步解释病因,没有说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当时蔡桓公也没有痛苦之感,他凭什么相信扁鹊?又怎么能随意相信呢?其次,扁鹊最后一次见蔡桓公,转身就跑。他没有当面向蔡桓公解释病状,更没有尽力想办法说服桓公,只和仆人简单地说了几句,这是他疏忽了,还是胆小怕事呢?最后,蔡桓公病入膏肓,而扁鹊逃出秦国…  相似文献   

12.
姚建国 《中学文科》2009,(16):96-96
《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写的是扁鹊为蔡国的君主桓公诊病,而桓公拒绝医治,最终导致身亡的故事。一般人总认为,蔡桓公讳疾致亡,完全是咎由自取,根源和责任都在他自己身上。但是这样轻率地下结论又似乎有欠公允,除了蔡桓公之外,难道扁鹊和蔡桓公身边的人就没有一点责任了吗?  相似文献   

13.
《扁鹊见蔡桓公》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文章,文章阐明的道理是:凡事要防微杜渐,及早筹措,不能盲目自信,不可麻痹拖延甚至讳疾忌医,以至发展到不可救药的地步。但是,蔡桓公的死仅怪他本人吗?首先,扁鹊第一、二、三次见蔡桓公说清疾病后,并未进一步解释病因,更没有说出令人信服的理由,而当时蔡桓公并未有痛苦之感,他又凭什么相信扁鹊?又怎么能随意轻信呢?其次,扁鹊最后一次见蔡桓公,转身就跑。他为何不当面向蔡桓公解释病因,从而使蔡桓公相信,而他却只和仆人简单说明几句,这是他的疏忽还是另有其因呢?最后,蔡桓公病入膏肓,而扁鹊却逃出秦国,这更是…  相似文献   

14.
课文《扁鹊治病》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名医扁鹊四见蔡桓公,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其治疗遭拒,最后以蔡桓公的不幸为结局,警示人们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做到防微杜渐。  相似文献   

15.
导语: 《扁鹊见蔡桓公》一文选自《韩非子.喻老篇》。文章短小精悍,警譬动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一个讳疾忌医、必将病入膏盲,不可救药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简要导析文章一开始,就树立了扁鹊与蔡桓公这两个对立面,围绕“有疾”与“无疾”这个尖锐的矛盾展开论争。以蔡桓公讳疾忌医终于病人膏盲而死结束,证明了扁鹊诊断的精微准确。阅读时要注意开始时作者所用的“立有间(jian)”一词、“有间”这个时间副词比“须臾”“俄顷”要长,“立有间”之后,扁鹊才下断言,说明扁鹊已通过“望诊”——即察颜观色对蔡桓公的病初步确诊。“立有间”三个字用得很有分寸,一是证明扁鹊言出有  相似文献   

16.
《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  相似文献   

17.
《扁鹊见蔡桓公》是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的一则寓言。这则寓言记叙了战国名医扁鹊规劝蔡桓公治病,但蔡桓公固执已见不听劝告,终于不治身亡的故事。寓意深刻,发人深思,其现实意义及蕴含的哲理警示着后人。关于本课的主题思想《教师参考用书》有这样几种说法:  相似文献   

18.
汤敏飞 《湖北教育》2002,(24):46-46
《扁鹊见蔡桓公》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它所讲的故事人所共知:蔡桓公患病从肌肤发展到内脏,又从内脏发展到血液骨髓。在病情发展过程中,蔡桓公不仅不听名医扁鹊的劝诫,而且责怪扁鹊“无中生有”,结果发展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扁》文故事虽然简单,哲理却极为深刻。  相似文献   

19.
周波 《班主任》2001,(10):47-47
韩非的寓言故事《扁鹊见蔡桓公》讲述了蔡桓公因不愿接受扁鹊的治疗而小病变大终至死亡的故事。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蔡桓公讳疾忌医导致死亡,实为自食其果,咎由自取,这确实不假。不过我以为在此事件中,名医扁鹊也有失误,也应该对这一事件负一定责任,他的失误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20.
从蔡桓公拒医说起 名医扁鹊去看蔡桓公,冒然提出桓公有病的问题。桓公不以为然,申辩自己没有病。待到医家走后,他还说了一句这样的话:“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桓公因为讳疾忌医,结果丧了命,给后人提供了一个惨痛的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