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人类中心论"单纯从人的生命意义、价值与尊严出发,否认或者忽视自然界的生态位次与系统平衡,把人与自然界绝对对立起来。随着主体能力和主体性的不断自我膨胀,人类对自然界的肆意征服和无穷算计势必把人类逼入"自我中心困境"。基于反思这一困境而建立的"反人类中心论",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存在着诸多无法解决的理论困局,不可避免地将人类整体利益虚置并与反人道主义不谋而合,不仅削弱了对生命个体内在价值的尊重,而且最终成为一种生态法西斯主义。而唯有将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与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二者高度融合的"生态中心论",才真正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研究中获得了某种层次上的重大跃迁,使当代人真正占有了自己的全面本质并与自然达到了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之境。  相似文献   

2.
在一定意义上,尼采的生命哲学观与其教育观是同构的,其肯定生命的"酒神精神"、求取生命强力的"权力意志"、破除传统文化价值幻象的"重估一切价值"以及人类价值理想诗意吟唱的审美意象——"超人"在阐释学意义上富含生动的教育思想意蕴。简言之,就是教育要肯定生命的自然性、现世性和艺术审美性,以"求强力"的生命意志来创造和判定生命的教育价值,把培育"超人"作为实现生命不断超越的教育目的指向。  相似文献   

3.
教育的世界不仅仅是文化的世界,也与自然界息息相通。随着生态主义的兴起,人们不仅把自然当作人类的朋友,而且注重人类与自然的"灵性"沟通,开始承认自然对于人的发展的根本性价值。自然之于教育有着拓展智力、感悟自由、启示生命、认识自我的价值。教育活动要走向自然,确立自然之于教育的内在价值,在课程设计及具体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自然体验,让学生在与自然生命的接触和对话中理解世界、感悟生命,在对自然的领会中达到本真人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孟骞 《考试周刊》2013,(11):12-13
生死观是人类一直面对的问题。尤其当我们面对未知的死亡,出于人类的本能,我们忧惧,但同样也对生命的去向抱有关怀和期望。古往今来,中西方哲人对生存与死亡问题不停地探索与反思,希腊先哲柏拉图认为"灵魂不朽",孔子则拷问"未知生,焉知死";海德格尔认为人是"向死而生",庄子则将"生死存亡"视为"一体"。  相似文献   

5.
生态伦理学以研究生态学和保护生态环境、对人类经济建设行为进行伦理评价为主旨。生态伦理学把道德的对象范围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领域扩展到人与生命和自然界的领域。生态伦理的哲学内涵就是:自然界是第一性的,人及其思想是第二性的;应在宇宙观、社会观、人生观的基础上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和发展;人是实践的主体,不仅对社会负有道德责任,而且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是自然生命系统最终的维护者。  相似文献   

6.
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不能离开自己的周围环境(地理环境)而独立存在。地球上自从有了人,就开始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同时也开始了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利用和改造的过程.然而,地理环境是纷繁复杂的,不仅包括与人类生产活动发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各种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环境,而且包括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所构成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即人工环境。不同的地  相似文献   

7.
沈国英 《语文天地》2011,(17):52-53
教育是每个人的一种独立的生存方式,既源于所有个体生命发展的最原始的共同需要,又有每个个体生命成长中最具个性的特别需要。它不仅具备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与生存价值的意义,而且具有创造人的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的意义。作文教育功能,当然首要也是为学生生命的健康生存和能够持续发展奠基。教育之于生  相似文献   

8.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人类在与自然长期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凝聚着中国古代生态伦理的高超智慧。它肯定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提倡尊重生命,兼爱万物,其根本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孔子把‘仁’作为自己学说的基本范畴,以之探讨人的价值。”①孔子对人存在价值的理解是透过这样的根本问题来进行的,即人与鲁是有所区分的;人应体悟、实践其不同于兽禽的本质;应保持其本质不蜕变到手禽兽无异。环绕这些问题,孔子展现了他的“仁学”。关于人存在的终极价值问题,孔子提出了“仁”的价值观念,认为“仁”是人信守的终极价值,人与兽的区别也在于此。人若盲昧于仁的价值体悟和实践,那么不仅人无立足于社会和世界,而且人类文化创造的外在成就,即“礼”、“乐”也失去其根本,失去其有效性。这也就是“人而不仁,如礼…  相似文献   

10.
唐君毅先生认为文化活动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自觉为实现理想或目的或价值而有的精神活动;人类的一切文化活动均是根源于人的道德理性或道德自我、超越自我,这为中西文化理想的融通建立了一个理论基础.唐先生把整个宇宙视为一大生命,而人类的生命与文化活动也就是这宇宙的大生命或宇宙之形上实体生命精神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本文拟从"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仁政统一"这三个方面来挖掘小说中"和"的文化内涵。首先,"天人合一"对小说创作产生很大影响,具体表现为天人相通的人物、天人感应的内容;其次,小说中曹操的用人之道实践了"和而不同"的内涵,与刘备"同而不和"的用人观念形成鲜明对比;再次,小说中的分久必合的故事体现了大一统思想。  相似文献   

12.
生的沉思     
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与其他自然物的不同仅仅是形态上的差异,就此而言我们可以说,人生是无意义的,因为正如其他自然物一样,我们不知道何以生、何以死。当我们问人生意义的时候,同样可以问:一块石头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呢?所谓人生的意义,仅仅表现在社会内部,这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物质创造、人自身的创造和精神创造。进行这些创造的主体只能是自我,一切活动最终都需要落实到一个个活生生的“我”上,没有“我”,就没有历史。人生的价值就体现在各种创造活动之中;在所有创造活动中,唯有精神创造才是最有价值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统一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其社会价值的实现成正比。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自我的社会价值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仁”学是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和谐统一,规范,协和人际关系为宗旨的,蕴含着丰富的人学思想。“克己复礼”是实现“仁”,人学理想的基本途径和方式,是孔子对时代的人学把握与选择,具有理想色彩,历代统治者和儒者对“仁”学有所歪曲,不能仅以时间顺序为据来指责孔子的“倒退”,从而否定他的人学思想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曾国藩一生为我们留下诗歌三百多首,他提出"天籁人籁凑泊而成"的诗学思想,对前人关于"天籁"、"人籁"的意义作了拓展,不仅对清代"性灵派"诗歌创作有所继承和发展,还为我们诗歌创作总结了一条规律,这一诗学思想在中国诗论思想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代大家林语堂不仅是一位文学大师,更是一位美学文化大师。林语堂用其独特的视角,形成了自己本真的美学思想。其本真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以热爱生命、幽默人生、中庸豁达、艺术游戏为主的本真美学,这种本真美学思想背后有着深厚的东西方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6.
社会实践活动是意义世界创生的现实基础,意义世界的形成一般根源于人类生活的内在矛盾,意义只有在理解的过程中产生,意义世界的形成是以人类的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为前提的,其形成过程是一个人的主体性及价值标准不断彰显、提升的辩证发展的过程。意义世界形成的一般特点给道德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启示,即道德教育应该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道德教育无论如何都不能远离生活;道德教育要关注青少年学生道德敏感性的培养;创设真实的道德冲突是促进学生道德成长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坚持一元价值导向的引领始终是道德教育的主旋律;道德教育的成功进行呼唤教育者的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17.
由于中国文化与英国文化分属两种截然不同的民族文化,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是最明显的承截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因此,本文作者从词汇理性意义和文化意义的差异两大方成对词汇的跨文化做了一些探讨。目的在于能够从点到面,更好地进行外语文化教学。  相似文献   

18.
就人生美学意义看,“仁”生命域的达成是“人”内在心灵的升华、净化与超越,也是儒家美学所推崇的最高审美域的实现,是人生境域的审美提升,是需要“人”自身本心本性的去蔽与敞亮方能达到自由之境域,个体的人经过长期修养把握了“仁”,把“仁”变为自身自然而然的行为——克服和控制情欲,处理好自身与自然、社会、及人之间的复杂关系,感受、体验生命存在之美的意义,即是豁然开朗,也就获得了自由。“仁”是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同时也是儒家美学的出发点与精义所在,在“仁”的伦理价值中包含着审美价值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不仅提出了“人的本质对象化”的命题,同时也提出了与此相对应的“自然的本质”和“自然力”的命题。从马克思的人与自然辩证和谐统一的整体性思想来看,应该还蕴涵着宇宙自然的本质力量自由创化的道理。由于宇宙自然的本质力量自由创化,产生了宇宙自然界千差万别的万事万物,体现了自由超越性的创造本原,不自觉地为后来形成的人类提供了享用、观赏和摹仿以及再创造的对象。这就是自然美的根源和本质。  相似文献   

20.
老子的仁论及其理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是第一个把“仁”纳入大道的范畴和大道联系起来思考的思想家。把“仁”纳入大道的范畴 ,这从本质上提升了“仁”的品格 ,从内涵上扩大了仁的人性表达 ,是真正意义上的仁论本体论思考 ;老子“仁”的本质特征乃自然无为 ,这是老子仁论思想的逻辑起点和必然归宿 ;老子仁论思想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其思想奠定了中国仁学发展的基础 ,儒家仁学发展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 ,这与老子的仁论思想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