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班主任》2014,(2)
正手机阅读是好是坏,需具体研究案例潘璋荣学生"沉迷"手机阅读会导致很多问题,但在此暂不讨论"沉迷"问题,因为仅仅关于"手机阅读"的好与坏,一线教师和家长的看法就多种多样,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我个人认为,学生经常用手机来阅读是好是坏,是该提倡还是应适度限制,本身就是一个崭新课题,教师和社会,特别是  相似文献   

2.
潘璋荣 《班主任》2014,(2):42-43
学生“沉迷”手机阅读会导致很多问题,但在此暂不讨论“沉迷”问题,因为仅仅关于“手机阅读”的好与坏,一线教师和家长的看法就多种多样,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我个人认为,学生经常用手机来阅读是好是坏,是该提倡还是应适度限制,本身就是一个崭新课题,教师和社会,特别是教育研究部门,首先应对“手机阅读”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考察与研究,然后才能采取适宜的措施。重点应研究以下内容:  相似文献   

3.
《班主任》2014,(2)
正(一)澄清认识,让学生自省自悟一场关于手机阅读和纸质阅读的讨论案例刘姿爽老师和家长多次向我反映,班里很多学生沉迷手机阅读。我深知一味打压禁止是不现实的。于是,我决定开展一场关于手机阅读和纸质阅读的大讨论。班会课上,我先安排学生分组讨论,二十分钟后各组派代表发言。  相似文献   

4.
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iPad阅读等浅阅读、碎片化阅读逐渐成为城市小学生获取信息、积累知识的主要途径。这种阅读方式很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鉴于此,必须通过"1+X"阅读整合培养模式来提升城市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5.
《班主任》2014,(2):44-46
一场关于手机阅读和纸质阅读的讨论 案例刘姿爽老师和家长多次向我反映,班里很多学生沉迷手机阅读。我深知一味打压禁止是不现实的。于是,我决定开展一场关于手机阅读和纸质阅读的大讨论。班会课上,我先安排学生分组讨论,二十分钟后各组派代表发言。  相似文献   

6.
常媚 《湖南教育》2014,(7):40-40
学生沉迷手机、平板电脑等,劳神伤身,怎么办?首先我们不要慌,不妨找找学生沉迷在手机不能自拔的原因。我调查了30名初中生,95%的学生都喜欢沉迷手机;我又调查了25名小学高年级的学生,23名都沉迷手机。问其原因,直爽的学生脱口而出:流行呗!大家都用手机!——原来是跟风族。  相似文献   

7.
詹迪威 《班主任》2014,(2):47-48
据“知情人”报料,近期班里不少学生沉迷手机阅读不能自拔。于是,一轮关于沉迷手机有害论的“狂轰滥炸”开始了。在抓了几个“现行”、收缴了几个“警惕性不高”学生的手机、约谈了几个“老朋友”后,情况依然没改变多少。相反,学生的警惕性更高了,使用手机更隐蔽了,甚至有学生将寝室卫生间窗户用厚布蒙上通宵“夜读”!带着身心俱疲的挫败感,我上网、看杂志,了解别人是怎么做的。终于,“同伴教育”四个字让我眼前一亮。我决定——让手机阅读“热”起来。  相似文献   

8.
教育信息化工作已经步入"互联网+"时代,在"互联网+"的时代,依托网络平台,使用iPad、手机等各种终端设备已经成为智障学生享受教育公平和优质教育服务的重要途径。本文根据培智生活适应课标要求,探讨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新技术参与培智教学,真正从智障学生的实际出发,提高他们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人手一机"几乎成为了一种常态。手机、电脑、iPad等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新颖的教学用具(当然,学生在校是否可以带上手机以及如何合理运用手机,这个集利弊于一身的"双刃剑"问题是我们该思考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手机的痴迷程度大大超过了枯燥的书本,对简短视频的关注力也大大超过了简单的图片及文字。笔者在思考:如果能将这些合乎学生胃口的"菜肴"融入我们的教学,那么,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教师,也解放了学生?  相似文献   

10.
《班主任》2014,(2):43-44
肌体乃至生命遭受危害 长期沉迷手机阅读,最直接的伤害就是降低学生的视力水平,导致近视的概率增大或者近视程度加剧;学生为躲避老师或家长视线而阅读,  相似文献   

11.
现在的学生上课看电影,下课打游戏,晚自习听音乐,甚至走路、骑车也不闲着,时时手机、处处手机。这些现象扰乱了学校课堂的正常教学秩序,甚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以致现在学生的文化水平越来越低,学生的辍学率越来越高,给学校管理造成了很大影响。面对学生这种沉迷手机的现象,教育者应该如何让学生说"不"呢?一是讲解沉迷手机的危害,二是班级定规矩。三是教师以身作则。四是课堂抓落实。五是培养兴趣,转移注意力。六是家校沟通。  相似文献   

12.
《班主任》2013,(10):21
"我该怎么办"栏目创办5年来,受到广大班主任的欢迎。在此,我们向踊跃参与讨论的众多班主任及专家学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2014年,希望大家继续支持,不吝赐稿。第1期:学生异性交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怎么办?第2期:学生沉迷手机(ipad等)阅读,怎么办?第3期:学生嫉妒心较强,怎么办?第4期:班里总有学生抄袭作业,怎么办?第5期:面对情绪失控的学生,怎么办?第6期:班里总有学生乱花钱,怎么办?  相似文献   

13.
手机沉迷是当今社会一个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世界性难题。未成年人手机沉迷表现出手机游戏成瘾、手机视频迷恋、手机社交依赖和手机学习异化等多重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长时间沉迷手机不利于未成年人身体健康发展,导致身体机能下降;过度化沉迷手机不利于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发展,诱发心理疾病;捷径化使用手机影响未成年人的学习能力与积极学习体验,弱化学习力;无序性沉迷手机增加未成年人接触不良信息与不良人群的机会,引发失范行为。为更好地防控未成年人手机沉迷,需要从严控未成年人手机“触网”的年龄、空间和时间红线入手,保障未成年人手机使用时长合理化,推进未成年人手机接收内容分类化,指导未成年人手机“触网”行为适度化。通过合理有效的教育干预,引导未成年人理性使用手机,防止未成年人成为“被手机耽误的一代”。  相似文献   

14.
<正>最近,学校高一国际班部分学生在学校玩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现象比较严重,任课教师反映有的学生甚至在课堂上用手机看小说、联网打游戏。班主任非常焦急,在批评教育的同时也向家长通报了这一情况,引起多数家长的共鸣。于是该班家委会制订了一条新"班规":(1)对于我行我素将手机带来学校的学生,无论任何理由,只要被老师发现,无论在使用手机做什么,第一次由老师没收并请家长来学校认领。(2)对于屡教不改将手机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网浪潮悄然兴起,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微时代。如今中国的手机上网用户规模庞大,在地铁、车站、甚至饭桌上,随处都能看到人们拿着手机聊天,看信息,玩游戏。于是,微博、微电影、微信、微小说、微学习等诸多"微"样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学习方式也进入微时代,人们借助移动设备(手机或iPad)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微课程"做到了简单高效,随时随地。一、微课程的理解关于"微课程"的解释和展示样例多种多样。研究表明,任何高潮的、精彩的事物都是短暂的,对于学生来说,视觉高度集  相似文献   

16.
正当我们还在担心学生因沉迷网络而影响学习的时候,网络上的"慕课""微课"等新的教育资源,正在从大学校园开始快速蔓延到了中学课堂,电子白板和手机、电脑等各种移动互联网终端也已经出现在课堂上,海量的教育资源和新式的学习环境,正在孕育着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比如"翻转课堂"已经开始了突破性探索,传统课堂教学开始遭遇解构。当前,一般历史教师对互联网的认识理解,大都还停留在技术层面,从信息技术层面去考虑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其一,阅读应该是学生自主实践行为,应让学生亲历亲为,而不能让教师包办代替;其二,阅读这种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应是个性化的;不能用共性淹没个性,更不能用共性取代个性。  相似文献   

18.
近来,笔者处理了一宗住宿生在网吧遗失手机后遭到拾获学生勒索的事件,此事引起了笔者的反思.尽管学校再三强调禁止学生带手机、玩手机,但校园里仍随处可见学生玩手机的现象,且有快速上升的趋势.本文试从农村中学住宿生沉迷手机这一侧面探究住宿生沉迷手机的现状、成因及巨大危害,提出相关的有效教育策略,旨在为矫正住宿生沉迷手机的行为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命题里实际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意思:其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其二,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两层意思虽  相似文献   

20.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流程是从具体(语言)——概括(内容),再从概括(内容)——具体(语言),两个过程不断反复的辩证统一。读段,要一句一句地读,把一句一句的话分得清清楚楚,弄懂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要注意上下句的联系,读到一层意思停下来想一想,一层层意思读下去。读完了,回过头来,想想整个段写什么。这就是从具体到概括的思维流程。这个阶段,既要理解具体词句,读懂每句话,又要重视引导学生概括,概括句意,了解句间联系,概括每一层意思,每一段意思。如人教版第五册<美丽的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