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前面一讲中,我们讲了“统一性”原则,即 unity。那么如何使每段段落在内容上保持统一呢?这就要求每段段落必须有一句说明段落主题的句子,即 topic sentence,而其它所有的句子都以此为中心展开。在前面一讲中,我们列举了三段以“On cheating in exams”为题的文字,第三段只有三句句子,第一句 Cheating in college is commonplace.  相似文献   

2.
高中教材《谋攻》中第三段“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一句,一般的译注文章都解释为:“国君造成对军队祸害的情况有三种”,《孙子今译》也译为“国君可能不利于军队的[情况]有三种”,部编教材注:“[患于军]:为军之患。”——解释也大同小异。但笔者认为从文章的中心思想和逻辑结构来看,这样的解释是讲不通的。文章的第一、二段分别从战略、战术上谈了“用兵之法”——“谋攻之法”,“众寡之用”。第三段开头是这样:“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赤壁赋》一文有一处注释不妥当。《赤壁赋》第三段结尾一句是“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课下注释 (2 2 )将其中的“骤得”解释为“数得 ,即多有所得”。根据文章语境分析 ,因为“羡长江之无穷”却无法一下子实现 ,也无法很快实  相似文献   

4.
《花园果园》是第二册看图学词学句中的一课。课文用图画描绘了果树从春到秋,从开花到结果的过程。课文是三段五句话。第一段第一句交代了“我们”种了许多果树。然后分别在第二段(两句)、第三段(两句)讲在春天、秋天两个不同的季节里果树生长的过程,赞扬了家乡的美...  相似文献   

5.
《鸿门宴》中有这样一句话:“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文下注释“之”指代“咸阳”。我认为不妥。郭锡良等人编的《古代汉语》选文《鸿门宴》,在讲到这个“之”字时,注释为指代“先破秦入咸阳者”。根据句意分析此句的“之”若指代“咸阳”就讲不过去。这个“之”应指代人较符合句意。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一些例子具体介绍三种推断文言词义的方法。一、把握语境 ,结合文意理解词义文言字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总是有一个确定的意义 ,要准确理解字词的意义就要作到“词不离句 ,句不离文” ,通过上下文语境的分析 ,看解释是否使文意贯通 ,是否合情、合理。如贾谊《过秦论》中有这样一句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有人理解句中的“小弱”为形容词“弱小” ,从本句看 ,这种理解似乎可以。但如果我们注意句后的“雍州之地 ,崤函之固 ,自若也”一句 ,这种理解就讲不通。因为这后一句讲的是雍州的土地、崤山、函谷关的险固 ,依然如固并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7.
《看云识天气》第三段中有一个词值得商榷:“如果卷云成群结队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这就成了卷积云。”此句中的“粼波”应为“鳞波”。 首先,从语境看,这句话的说明对象是卷积云。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劝学》有“学不可以已”一句,课本未作注解。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注此句说:“已,停止”。我认为此句可解为“学习是不能够完毕的”。“可以”当“能够”讲,这是人们熟知的,用不着多举例证,关键在于“巳”当“完毕”讲的问题。《玉篇》把“已”释为“止也,毕也,讫也”,《集韵》把“巳”释为“卒事之辞”,可见“巳”有“完毕”之意。而且,这在古代作品中有大量的例证。如:  相似文献   

9.
一篇课文的逻辑段绝不会是自然段的随意拼凑,自然段也不会是句子的随意拼凑,它们的连接与组合是有一定的顺序和规律的,也体现了作者的思路。因此,在段的教学中,我注意帮助学生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分析句与句、层与层、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同时,初步知道一些连句成段的规律性知识,同时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1.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如《大海的歌》第一自然段有三句话,我问学生:这三句话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学生答道:第一句讲“有船出海”,第二句讲“向码头走去”,第三句讲“码头晨景”。我又进一步问,这不同的内容相互之  相似文献   

10.
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鳔、略微、启发、“柜子”的意思。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重点认识第三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练习用“……能够……,也能够……”造句。3.能够说出潜水艇有哪些地方象鱼;背诵课文最后一段。教学时间:2课时。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14页“读写例话——归纳段落大意”中有这样一段话:“第三段包括第四、五、六自然段,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把船里的泥沙铲到河里去,靠水托船身的浮力,铁牛从淤泥里慢慢向上拔;铁牛离开了河底,用船把铁牛拖上了岸;用同样的办法,把一只只铁牛捞上来。”其中“靠水托船身的浮力,铁牛从淤泥里慢慢向上拔”一句,笔者认为不妥。  相似文献   

12.
一、简单的“有……者”式的无主句。这种格式,“有”是动词,“者”是特殊的指示代词,与前边的动词或动宾词组构成名词性词组,作动词“有”的宾语,句前不带状语。这是一种典型的“有……者”式的无主句。如: ①有怠而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有过于江上者(《察今》) ③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二、带状语的“有……者”式的无主句。这种格式的结构形式,基本上与上面一种相同,不同的只是动词“有”前带状语。这种  相似文献   

13.
说“孰与“     
1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人教社《教学参考书》译这句话为 :“诸位看廉将军和秦王谁(更)厉害?”课本注“孰与秦王”为 :“比秦王哪一个(厉害)。孰 ,谁 ,哪一个。孰与 ,何如 ,比……怎么样”。注释的前一部分和译文一样 ,是对的 ;后一部分说“孰与 ,何如 ,比……怎么样” ,就似是而非了。这样注释给读者一个错觉 ,似乎句中的“孰与”既可当“何如”讲 ,又可当“比……怎么样”讲。当作“比……怎么样”在句中讲得通 ,当作“何如”在句中就讲不通了。一些工具书 ,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孰与”为“与……比 ,哪一个……”、“哪里…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课本《察今》-文,用了28个“法”字。用作名词,当法令制度讲的,有20个,容易理解,注解无误。8个用作动词,如“上胡不法先王之法”、“为其不可得而法”、“胡可得而法”、“犹若不可得而法”、“犹若不可法”、“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而法之”、“而法其所以为法”。最后-句的“法”译为-般动词,“取法”,注解准确。前七句的“法”,都应是意动用法,可分两种情况,-、六、七三句带宾语,二、三、四、五句不带宾语。在这七句中,头两句教材作了注解。第-句“上胡不法先王之法”,注为“前-个法字是动词,取法”;…  相似文献   

15.
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①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②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③三战,而辱王之先人。学生在做此题时,往往把加点的“辱”当作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成“使……受辱”。不细想,这样说好像讲通了,但实际上,这三句话中,只有句①中的“辱”是使动用法,句②、句③中的“辱”,都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使动用法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有什么不同呢?如何去区分它们呢?  相似文献   

16.
一字多用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本里多次出现了“之”字,特定的语言环境使它的词性不同,解释各异。《梅雨潭》中有这样一句话:“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这里的“所以”表示“……的原因”,“之”作为指示代词“这”讲。原句的意思指:由于上面讲的这个原因,因而有了“梅雨潭”  相似文献   

17.
《孔雀东南飞》小序末尾一句“时人伤之,为诗云尔”中之“云尔”,课本注释为“句末语气助词”。我认为这样解释虽能讲通,但太笼统,不如把“云尔”分开讲,作动宾词组,“云”可作动词“说”讲。《经传释词》有注:“云,言也,曰也。”“尔”,可作指代词。这(件事)”讲。(《词诠》注:“尔,指示代名词,此也。”因而  相似文献   

18.
教给学生概括段意的方法和规律白土镇白土小学杨宗义1.总分关系的段落,总述部分是主要的。概括段意时要抓住段首的“总起句”、段尾的“总结句”或段中层次间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如《松鼠》第一段可用首句“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概括,《蝙蝠和雷达》第三段可用...  相似文献   

19.
读完《树上还有几只鸟》,不知同学们感觉到没有,虽然作者只是一位四年级的同学,但却已经有了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那就是对每一处的叙说都十分讲究。比如第一段中写了三个同学的回答,都是说树上没有鸟了,但这三个回答都是不一样的。第一个回答因为是最先回答的,所以他讲了理由。再看后面的两个回答:第二个是听奶奶说树上没有鸟了;第三个是书上讲的树上“应该”没有鸟了。“应该”一词在这里区分出口语表达的随意性和书面表达的严密性。再来看第三段,“我”的那个答案是在“脑子里突然冒出”的,文中只作了一句交代——“我把这个新答案讲了出来”。这样处理有两个好处:①“我”的答案只是试探性的,并不十分肯定;②这里有意不  相似文献   

20.
一、释“帅”《国语·越语》中有这么一句:“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有人认为“帅”在句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帅”在句中是否名词活用为动词?值得探讨。有人把“帅”看成名词活用为动词,可能是把“帅”看成“元帅”、“将帅”的“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