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男性文本中女性常常被异化为“天使”与“妖妇”两个极端。在中国,女人祸水论是妖妇形象产生的心理基础。蝴蝶、猫、狐狸是妖女形象常见的几种喻体。动物比拟是为了表明女人所具有的恶魔力量植根于女人的天性。但在施济美等女作家的文本中,男性意义世界中的“妖妇”,却是一个善良的“天使”。戏拟手法既拆解了男性眼光中的女性神话,又消解了男性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女性视角出发,通过对男性文学文本中的“天使”和“妖妇”两种女性形象的分析,揭示出男性作家通过在文学作品中塑造这两种虚假的女性形象以左右和警示现实生活中的女性,从而达到控制和支配女性的目,这正是性政治策略在男性文本中的一种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3.
男性文本中女性常常被异化为“天使”与“妖妇”两个极端。在中国,女人祸水论是妖妇形象产生的心理基础。男性对妖妇的恐惧是男人心中的阉割焦虑使然。蝴蝶、猫、狐狸是妖女形象常见的几种喻体。动物比拟是为了表明女人所具有的恶魔力量植根于女人的天性。在施济美等女作家的文本中,男性意义世界中的“妖妇”,实际上是一个善良的“天使”。戏拟手法既拆解了男性眼光中的女性神话,又消解了男性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4.
女性作家必然会在其文本中相对于男性文本中的天使与妖妇的形象,构想理想男性形象的两极。苇弟与凌吉士是相对于天使与妖妇划分的男性形象两极的典型。由于中国传统小说中硬汉(英雄)形象的非性化特征,所以他们没有走进女性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的文学研究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可谓异军突起,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解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的眼里看来,在中外文学中,女性作为一个具有审美主体性的生存个体,却被塑造成主体属性缺失的“天使”或“妖妇”,这是男权话语对女性实施客体化、物化的一种叙事策略。本文正是立足于这一学术视角,试图对简爱形象作一梳理和辨析,在充分论证简爱既不是“天使”也非“妖妇”的基础上,为简爱是“人”的形象之还原作一定位。  相似文献   

6.
19世纪的男性文学作品将女性形象要么刻画成天使,要么是妖妇,《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主人公苔丝是天使还是妖妇呢?本文试图从小说中两个男主人公对待苔丝的不同态度的角度出发,运用女权主义批评理论,对苔丝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从而透视哈代的女权思想。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的文学研究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可谓异军突起,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解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的眼里看来,在中外文学中,女性作为一个具有审美主体性的生存个体,却被塑造成主体属性缺失的“天使”或“妖妇”,这是男权话语对女性实施客体化、物化的一种叙事策略。本文正是立足于这一学术视角,试图对简爱形象作一梳理和辨析,在充分论证简爱既不是“天使”也非“妖妇”的基础上,为简爱是“人”的形象之还原作一定位。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分析德莱塞最早的两部作品《嘉莉妹妹》和《珍妮姑娘》中的几位主要女性形象,从而指出德莱塞对女性人物的刻画和他对男性人物的刻画是一致的,即运用现实主义的笔调、力求真实,从而超脱了“天使”与“妖妇”的传统套式。但是,其作品中的女性人物仍是经过了男性目光的照射,没能超越作者的男性价值观和审美观。  相似文献   

9.
通过结合父权社会强加于女性的天使或妖魔形象的传统,解读济慈的诗"La Belle Dame Sans Mercy"中的女性形象,从而发现这一形象成了折射男性思想,丧失了身份,缺失了话语的边缘化了的“他者”。这种特殊的,处于“他者”地位的女性形象进一步彰显了父权社会中的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10.
在男性中心的社会里,作为本体性、自主性存在的女性一直是缺席的,或者说女性始终是作为在场的他者而存在的,同时女性的历史也是男性的创造史、书写史。作为他者的女性形象是由男性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欲求构想出来的。由于男性在塑造女性时,所持的伦理观念、价值标准和情感态度等主观因素的不同,女性形象往往很难体现出任何稳定统一的属性,而总是趋于两极化的呈现形态:天使与妖妇。  相似文献   

11.
“零余者”是郁达夫小说中的形象,是对社会的批判、传统文化的批判;也包含着对自身的批判、男性的批判。男性的自我意识、自我批判、自我否定,显示了女性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男性的觉醒是女性解放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叶羽 《海外英语》2014,(10):224-226
《冰与火之歌》是一部女性角色光芒四射的小说,然而马丁作为一位男性作家,笔下仍旧不经意地流露出男权意识。该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视角,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两位主要女性角色瑟曦和凯特琳的形象设置以及书中的主要男性角色对女性角色的评价,揭示《冰与火之歌》中隐隐显露出的传统男性作家惯用的天使/妖妇两分法的痕迹,揭露书中潜藏的男本位和男权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3.
女权主义批评是近年来非常热门的文学批评方式,它以女性的视角,女性的经验来重新审视文学作品。以女性的体验用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相关理论和新批评中的细读法来重新解读霍桑的《红字》非常有必要。《红字》中的海丝特是用女权主义评论文学作品时少见的天使与妖妇的和谐统一形象。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及近代的学作品中,“病美人”、“弱书生”之类的学人物形象和人女性化自喻艺术手法频频出现,说明一种“病态美”充当着学和日常审美倾向的主流之一。不仅是在对女性和女性形象的审美上,在对男性和男性形象的审美上以及在整个传统化的美学视野中,都普遍存在着崇高品格缺席而“病态美”泛滥的现象。对“病态美”现象的分析与解构,可以促进纯粹而抽象的美学理论和艺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英国作家德拉梅尔的笔下,米勒小姐的形象不再局限于传统男性作家笔下的“天使”或“魔鬼”范式,而是“天使”与“魔鬼”多元共存的“新女性”形象。米勒小姐在与男权制的漫长抗争中,十分珍视“姐妹情谊”的构建,并逐渐形成独立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6.
具有“慈爱”和“禁止”双重功能的父亲文化形象,使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常常陷入“恋父”与“审父”的情感纠葛中。这种复杂矛盾的心态显然与成长男性对父亲的超越有着不同的意义。女性成长历程中纠缠着的父亲情结以及这一情结给女性造成的成长创伤,反映了现实历史中女性依然笼罩在父权阴影中,因此,女性要实现主体和自我的确立,就必须用理性力量破解和抗衡被父亲权威及其所代表的父权统治所宰制的命运。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从“女性定义”的角度讨论了“男性写作”和“女性写作”的关系,认为“女性写作”的提出是挤兑“男性写作”而共同成为“写作”概念之下的二级概念,并以此获得同等地位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策略;它有利于“写作”理论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女性主义批评家高举“政治标准第一”的旗帜,以性政治为批评核心,揭露各种文化形态中隐藏的男性罗格斯中心。本文试图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从女性的立场,阅读《水浒》中的几位妖妇形象,分析隐藏在她们背后的父权制男性中心主义,揭示《水浒》作者观念中落后、腐朽的成分。  相似文献   

19.
《聊斋志异》中的正面女性形象可分为人类女性与非人类女性,她们都具有“无妒”的共同点,同时她们之间又具有更大的不同点:人类女性形象并不一定美貌。但无妒、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坚决主动地守贞、严格遵循封建礼教,可以说是贞女贤妇;而非人类女性形象虽然也无妒,但她们美貌、向男性自荐枕席,与男性较自由地结合、几乎完全置封建礼教于不顾,可以称之为“自由”女性。这两类不同女性形象的产生,源于封建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德、色双重需求的外化。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现代转型期女作家创作的综合考察,分析了“五四”女性文学三个方面的现代性体验特征。即女性意识复苏的悲剧体验、自我认同的迷惘体验和融入社会的焦虑体验,试图寻找一条较易进入“五四”女性文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