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略论编辑知识的专与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人说:编辑是杂家,又说杂家是编辑的同意语。此说如从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说不无道理。当编辑拟选题、审读、处理书稿时,要熟悉了解方方面面的信息,又要根据书稿内容,涉猎有关方面的图书、资料,根据有关方针、政策的要求还要进行分析、比较、鉴别、综合评价……这一系列的活动,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积累、开发知识的过程。这样久而久之,日积月累,他在某些方  相似文献   

2.
编辑应为杂家李国维一、编辑应既是某一学科的专家,还应是“杂家”,此虽乃老生常谈,但确是由我们所从事编辑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尽管出版分工范围专业化,但是各方面的知识在同一种书稿内穿插其中,在自然科学类的书稿中免不了间杂一些社会科学知识,在社科类的书稿中...  相似文献   

3.
历来的观点认为,编辑没有专业,而是什么都懂、什么都知道的杂家。近些年来,也有人提出,编辑应当有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成为某一领域或学科的专家,朝学者化的方向迈进。持编辑是杂家观点的人认为,编辑在工作中,要接触各个学科,涉及各种门类,如果知识面十分狭窄,就会出现寸步难行或动辄得咎的局面,造成重大失误,甚至闹出笑话。持“编辑应是专家”观点的人认为,编辑只有杂博知识,专业不精通,无法揣摩自己手头上的书稿的科学价值,无法审读书稿,充其量只是一个熟练的文字匠,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编辑。两种意见各有道  相似文献   

4.
王任叔一生成就颇多,其中编辑出版工作几乎贯穿始终,他主张尊重作者和作者的创作成果;重视稿件的审读加工,亦重视联系作家组织稿件的社会活动;认为编辑工作的性质是为作者服务、为读者服务而不是为自己服务;编辑个人应该是杂家、评论家,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也要有全面把握书稿的能力。他的编辑实践和编辑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编辑工作仍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杂家型编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中央提倡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上述那种实用主义地歪曲杂家的做法受到应有的抵制。我国出版界有识之士,根据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当代中国编辑工作的特点、编辑队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理直气壮地公然宣称某些知识博洽、造诣较深的编辑家为杂家,并提倡编辑要加强杂家修养,做杂家。曾因写《杂家》一文而被姚文元等人无理  相似文献   

6.
编辑的主要任务是策划、组织和编辑书稿,以出版物为媒介,传播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为人类提供“精神食粮”。入行不久的新编辑在选题策划、稿源组织、书稿审读方面缺乏经验,也难以把握。笔者从自己几年的工作积累中,体味出一些经验和教训,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编辑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与“杂家”这个称号联系在一起的,这一方面是说编辑由于广泛接触各类书稿,常有着较为广博的知识;另一方面是说编辑非专家,往往缺乏某一学科的专门研究。这种说法虽然有点偏颇,但多少还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以目前的江苏出版界为例,绝大多数的编辑是纯粹的“编书匠”,既无论文刊行,又无作品面世,至于享誉学术界者,更是寥若晨星了。因此,以  相似文献   

8.
人们常说,编辑要成为杂家,要有广博的知识,要注意资料的积累,对此,作为一名编辑,我是深有体会的。  相似文献   

9.
编辑是“杂家”。编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杂学”。编辑之所以能够成“家”,在专家如林的学术园圃中取得一席地位,关键也在于杂学。编辑的杂学愈丰富,愈能起到“以杂辅专”的作用,使书稿锦上添花,使编辑得到作者发自内心的尊重。关于杂学对编辑工作的重要意义,《编辑之友》(其前身为《编创之友》)已出各期和其它报刊已屡有专文进行精辟的论述,这里不再多赘。关于编辑特别是百科性工具书的编辑积累杂学的途径,原拟将个人自五  相似文献   

10.
编辑无论是审读加工传统纸质书稿,还是在电脑屏幕上看“稿”(视频)或听“稿”(音频),都会遇到科学性、政治性方面的把关问题,其中的政治把关无疑是编辑的重要职责。当然,政治把关并非我国编辑人员的“专利”。外国包括欧美国家的新闻出版界早就有“把关人”之说。面对书稿中潜藏的政治问题和质量风险,我们的编辑如果只靠吃一堑长一智的过程来积累经验和教训,就未免代价太大。而根据已有的政治知识和审读经验,事先防范和规避政治风险,确保稿件内容质量,应是编辑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1.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是大家都懂得的一个道理。可是一说到下生活,熟悉生活,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总会被人误解为是作家们的事,至于对编作家书稿的编辑们来说,似乎是可有可无的。尽管有许多同志不断呼吁:要重视编辑的生活积累,要创造些条件,让编辑有机会分别走出书稿层叠的办公室,到现实生活中去感受感受,呼吸一些新鲜空气。但,可惜的是响应者寥寥无几,甚至连编辑自己也由于忙于书稿而忽视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人们常说,编辑要做"杂家"。但究竟什么是"杂家",似乎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就我个人的认识来说,则一向主张不宜过分夸大"编辑是杂家"这一口号的作用,编辑应该是自己所在行业的"专家"。如果把"编辑是杂家"理解为编辑在精通本行业务的同时,尽可能使自己具有广博的知识,那倒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实际可行的。其实,何止编辑,任何一种行业的专家,也都是应该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13.
廖肇源 《出版参考》2021,(1):80-82,61
本文基于作者在编辑加工和编校质量检查实践中积累的生动、丰富的案例,总结了一套与知识和规范无关,与书稿具体学科内容也无关的编辑加工通用技术,即在"书稿自洽"的思想理念和"敏感多疑"的心理状态下,运用"瞻前顾后,以稿审稿"的技术手段,培养编辑加工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1894~1988)先生说:“做书店的编辑,要接触各个学科的稿子,要进行审阅,如果学无专长,那么你面对作者的书稿,将茫然无从处理,提不出什么意见。”他认为:“当记者,当编辑,要报道、要知道的东西方面极广”。“我们要做个杂家。唯其杂,才能在各方面运用我们的知识,做好报道,写好文章。”  相似文献   

15.
一、创新意识是编辑人员必备的意识 编辑人员的工作源于知识的创新,他们的工作对象——书稿是作者进行知识创新的成果;编辑人员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即对书稿进行加工改造,又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作者知识创新的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讲,编辑工作从根本上就带有创新的性质,编辑活动始终是一种创新活动,每一位编辑人员都具有创新意识。 如果说编辑人员的创新可以分为“被动创新”——被书稿牵着走的创新和“主动创新”——牵着书稿走的创新两种创新  相似文献   

16.
《今传媒》2002,(6)
编辑要有编辑学方面的知识, 更要有所从事的编辑学科的专业知识。编辑是个“杂家”,是个综合型人才,编辑还应是个“专家”、“学者”。 渊博的专业知识是编辑胜任专业编辑工作的前提。厚实的编辑学知识,使编辑工作游刃有余的得以施展。编辑看稿时,涉及到的知识范围之广是其他领域无可比拟的,所以有人说编辑是个“杂家”,但我认为,编辑首先应是个“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7.
正"编辑是为人作嫁衣",如何更好地为作者和作品做好"嫁衣",是编辑工作应该持续探索和努力的方向。但编辑仅仅做"裁缝"是不够的,一定要做"设计师"。即不能只针对样稿、定稿进行修修补补,一定要介入成稿的前期策划和写作之中。本文探讨了编辑介入书稿写作的时间和方法,以期通过编辑对书稿的"隐形介入"和前期操作,更好地提升书稿质量,提高书稿运作效率。一、编辑何时介入书稿写作编辑介入书稿写作,要基于书稿的成稿过程。作者写作大致经历三个阶段:酝酿、成文和修改。在这一过程中,编辑介入的最佳状态是在酝酿阶段与作者进行思想沟通和交流,确定选题意向。良好沟通的前  相似文献   

18.
在出版界,"杂家"是个颇雅的称号,自诩为"杂家"或以"杂家"为追求目标的人不少.人人以博学为荣,个个都想成为多面手,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少弄潮儿更是身兼编、印、发三职,叱咤风云,好不风光.编辑之"杂"似乎已有定论,不"杂"不足以为编辑.  相似文献   

19.
人的素质包括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前者主要指人的生理状况,后者主要指人的思想、政治、道德和知识、能力等状况。本文所讲的编辑智能(包括知识、能力),是编辑社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样可以被作为系统来看待,从而被认为是由编辑知识和编辑能力这两个子系统(或要素)所构成。编辑智能系统的整体功能不是编辑知识和编辑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编辑在同读者、作者和书稿打交道中综合运用编辑知识、发挥编辑能力所产生的非加和性效应。  相似文献   

20.
编辑加工是一门技术。它是编辑对审稿后决定采用的书稿或对作者修改后宜于采用的书稿,按照出版的要求进行检查、修改、润饰、标注、整理提高的过程。通过消灭差错、核对引文、统一体例、确定标题等技术手段的处理,从而提高书稿的质量水平和可读性。对于外版书稿的编辑加工来说,编辑加工不仅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艺术,是一项以编辑技术为基础的创意再造的过程。在编辑加工外版书稿时,编辑不仅要进行技术处理,还要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