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忠恕在古画的研究上颇具成就,文章对于郭忠恕在"笔墨"艺术上的成就进行一些考证分析,了解他是如何在"笔墨"艺术中做到承前启后的作用的。  相似文献   

2.
每天阅读报纸,常会见到此类报道:“我市十大新闻人物呼之欲出”“奥运会大名单呼之欲出”“XX体制改革呼之欲出”……我们知道,成语作为一种长期沿习,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已经约定俗成,是汉语独具特色的语言形式。在新闻报道中,为了简洁明快地传播新闻信息,适当地运用一些成语无可厚非。但切忌不顾成语的实际含义而盲目使用。如前面提到的几条新闻标题,成语“呼之欲出”的使用就值得商榷。据《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呼之欲出”一词出自北宋苏轼《郭忠恕画赞》:“恕先在焉,呼之欲出”。后来就以“呼之欲出”形容画像栩栩如…  相似文献   

3.
题记:1987年1月,时任国务委员、国家计委主任的宋平同志写信给甘肃会宁县四房吴乡二房吴村上沟社林业员郭富山,高度评价了他埋头苦干、绿化祖国的事迹和造福后代的献身精神,同时给县文化馆干部孙志诚写信,建议详尽收集郭富山的事迹,写成报道或报告文学发表,或画成连环画在文化馆展出。时至今日,郭富山的事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  相似文献   

4.
古时候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家画铺里挂着一幅“引马过桥图”,上面画的是一个人牵着一匹大马,人在桥上,马在桥下,人用力拉,马往后退,神情毕肖,栩栩如生。这幅画被一个买画的人看中了,用一百两银子定购去,银子付了,画还没有拿走。画铺的老板对于这幅  相似文献   

5.
巴晓芳 《新闻前哨》2009,(12):42-43
一、这是一张开始泛黄的黑白照片。身穿风衣的郭超人坐在一间农村的堂屋里.周围簇拥着他的亲属和乡邻。 “照片是1986年4月29日拍的.右侧是他的二婶.后面是他的堂弟……”郭超人的表侄吴建新拿出了他精心保存的照片,向记者讲述着他引以为自豪的杰出表叔。  相似文献   

6.
隋文帝统一全国建立隋朝以后,求遗书于天下.他下诏:献书一卷、赉(赉:赏赐、赠送)绢一匹.当时有个叫刘炫的人,就辛辛苦苦、日以继夜地写书,你不要以为他是搞"创作",而是在造伪.果然,不久他就造出<连山易>、<鲁史术>等伪书一百卷,恭恭敬敬地献至官府.那个当官的,是个不学无术之辈,不管刘炫所献的书是真是伪,居然给了他一大笔奖赏,他因此而发了一笔不小的财.  相似文献   

7.
“暖风十里丽人天.“在春暖花开的时节,川原远近,风筝飘忽,风动筝鸣,盎然成趣,恰如诗人所描绘的“江南江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 风筝,又叫“风鸢”、“纸鸢”,源于中国.相传,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公输般为军事需要,曾做木鸢以窥宋城.秦末,韩信发明篾扎风筝.西汉时以纸代木,故称”纸鸢”.五代的李邺在纸鸢上装竹笛,风动筝鸣,似古筝响于天空,从此人们把纸鸢改叫“风筝”.风筝在隋唐时逐渐为民间广为制作.到了宋代,民间已盛行春天放风筝,张择瑞就将东京汴梁儿童引线放风筝的情景画在〈清明上河图〉中.北宋画家郭忠恕将民间放风筝作为创作的一种题材.  相似文献   

8.
隋文帝统一全国建立隋朝以后,求遗书于天下。他下诏:献书一卷、赉(赉:赏赐、赠送)绢一匹。当时有个叫刘炫的人,就辛辛苦苦、日以继夜地写书,你不要以为他是搞“创作”,而是在造伪。果然,不久他就造出《连山易》、《鲁史术》等伪书一百卷,恭恭敬敬地献至官府。那个当官的,是个不学无术之辈,不管刘炫所献的书是真是伪,居然给了他一大笔奖赏,他因此而发了一笔不小的财。  相似文献   

9.
出版的,都想出畅销书,但畅销书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曾经读过一则报道,某出版社长谈自己的出版定位,声称他的社要专门做"畅销书".这使我想起一幅漫画,画中主人公请人推荐股票,他手指向上,说:"你只需告诉我那些往上走的股票就行了."  相似文献   

10.
新视觉     
a.英国一公园内的两只天鹅相依偎。b.两名高空清洁工人,正在为圣淘沙鱼尾狮头部刷牙洗脸。c.北海道函馆市五棱郭公园紫色的花海。d.这匹矮种马从30英尺高的平台跃下。e.新加坡圣淘沙沙雕比赛的参赛作品。f.德国一名理工学院学生用蛋盒制成的时装。  相似文献   

11.
丹麦著名思想家索伦·克尔恺郭尔(1813—1855)的作品越来越为我国思想文化界所关注。商务印书馆即将出版他的一部哲学寓言集。这里选刊其中的4篇,以飨读者。——编者两个画家要求邻人之爱与发现邻人之可爱有何区别? 设想曾有两位画家。其中之一道:“我曾在世界上许多地方游历和观光,但我从来没有找到一个值得画的人,我从  相似文献   

12.
郭超人同志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杰出记者。今年 6月不幸因病逝世,我们深感悲痛。本文是文汇报老记者黄俭和新华社徐海同志 1984年 4月访问郭超人后写的。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郭超人认为此稿暂时不发为好,作者尊重他的意见,稿子压了下来。   如今斯人已去,我们刊发此文,一方面是悼念郭超人同志,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想让年轻的新闻同行们学习郭超人艰苦采写的精神,把他的优良作风传下去。  相似文献   

13.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7,(46):20-20
“这些都是有钱人玩的把戏。” 陈丹青回应他的作品《牧羊人》拍出3584万元的高价。  相似文献   

14.
万玉云 《出版广角》2015,(4):121-123
有没有一种喜爱,最初开始于一个名字?对林风眠,我就是。林风眠,念着念着,像一幅温远的画,清艳。他画的画,他做的事,他的性情,他的品格,越看越洞明,再要不喜爱,已是不能。  相似文献   

15.
著名记者、新华社原社长穆青,生前特别钟爱郑板桥那首画竹诗:“衙斋夜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不仅自己书房里挂着这张条幅,而且有来求字者,他最爱写这首诗赠人。他经常对人说:“我喜欢这首诗,因为和我的心思相通。你想想,封建时代一个县太  相似文献   

16.
回想起来,我与郭布罗·润麒交往有八个年头了.北京人喜欢喊他"国舅爷",因为他是末代皇后婉容的胞弟.可是他不喜欢这个称呼.也有人喊他"郭老",有些不伦不类,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姓郭呢,我直呼他"润麒".  相似文献   

17.
李雪平 《今传媒》2005,(2):57-57
2004年12月20日,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色实践者、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红土镇惠家沟原村支书郭秀明去世5周年的日子。打开当时的报纸和画册,每当看到由我拍摄的一张张报道宣传郭秀明事迹的照片时,我总会回忆起5年前采访郭秀明时的一些情景,勾起了对他的深深怀念。1999年8月  相似文献   

18.
张斌 《湖北档案》2013,(10):33-34
1909年3月17日,郭抵出生于陕西省安康县恒口镇一个工匠家庭,他的祖辈以制做油篓为业。由于生计艰难,郭抵的父亲后随郭抵的祖父到陕西省紫阳县瓦房店从事油篓业,由于勤劳和善于经营逐渐有了积蓄,并陆续置办了一些田产。不久,尚在摇篮中的郭抵就随家迁移到了瓦房店。  相似文献   

19.
在装帧设计的园地里,老一辈焕发青春,新一代也人才辈出。这里,我想通过一本新书——《中国历代货币》(新华出版社出版),介绍一位新进的装帧设计工作者王小明同志。王小明生长在知识分子家庭,可说是在书堆里长大的。由于十年动乱,他失去了求学的机会,开始做木工,给机器画过图纸,后从爱好油画,慢慢走到设计书籍装帧的路上来。他不断地求师,每设计一本书都要多方征求意见。老一代的书籍装帧设计家曹辛之同志对他装帧艺术上的格调极为重视,因为,王小明设  相似文献   

20.
清代大画家郑板桥在66岁时,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总结画竹经验的绝句,诗云:“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板桥画竹是怎样削尽冗繁的呢?他在一幅画上题道:“始余画竹,能少而不能多;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层功力,最为难也。近六十外,始知减枝减叶之上。苏季子曰:‘简练以为揣摩’。文章绘事,岂有二道?此幅似得简字诀.”“一两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自然疏疏淡淡,何必重重叠叠?”板矫画竹,着墨不多,而县挂壁间,却能使人仿佛置身于窗外竹影萧疏、秋声飒飒的境界之中。这表明他在绘画上求少求简,绝不是为简而简,而是抓住事物的本质,以少胜多,在有限的画幅中含蕴无限的自然妙趣与艺术表现力。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