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姚远 《新闻窗》2009,(4):4-6
今天,我们欢聚在自然景色优美,民族风情浓郁,人民淳朴热情的雷山县,召开2008年度贵州日报通讯工作先进集体和优秀通讯员表彰大会。我曾多次到过雷山县,每一次来都有新的感受,每一次来都会看到雷山的新发展、新气象。长期以来,雷山县对新闻宣传工作十分重视,来开会之前,我专门请贵州日报全文数据库进行了查询,2006年贵外旧报对雷山的报道有63篇,2007年是82篇,2008年达到183篇,而今年到6月30日止已达104篇。这些报道中,绝大多数是通讯员的作品,例如2008年对雷山的183篇报道中,就有166篇是通讯员采写的,稿件总数在黔东南自治州16个县(市)中名列第一,报道成绩非常突出。  相似文献   

2.
赵雷 《军事记者》2006,(11):66-66
我入伍后不久,被吸收进了通讯员队伍。然而,新闻写作这条路并不好走,我甚至不知从哪儿下手。两个月过去了,我连一篇“本报讯”都没发出来。我有些心浮气躁,向一位老通讯员请教。他没有直接告诉我如何写新闻,而是给我讲了一个故事:那年冬季新兵分到了连队。有一天,班长让每个人交一篇初入军营的感想。有一名来自偏远山区的战士对班长说:“不会写。”班长就问他:“会不会写一句话?”他说:“这行。”于是这名战士的第一篇体会只有一句话:“今天我走入了军营。”到第二天晚上的时候,班长对这名战士说:“能不能再添上一句话?”那位战士爽快地答应…  相似文献   

3.
我长期在林区工作,是个写稿已40年的老通讯员。近几年来,在我们通讯员中给报纸、刊物、电台写稿的人越来越少了。最近我对本地和外地的一些通讯员做了调查,发现不少人很苦恼。苦恼什么呢? 比较普遍的是感到写的稿子常常不被新闻单位重视。满腔热情地写了一篇又一篇稿子,寄出去大多石沉大海,很少有回音。有位通讯员一连给一家报纸写了10多篇稿子,每次都附上一封信,请编辑老师在百忙中给予指导。稿子一篇未发,“老师”也一字不回。后来他想出个办法,投稿时除再三恳求编辑指导  相似文献   

4.
当一名通讯员难,当一名战士通讯员更难。有一次,我到一个团里采访一名干部,一见面我就说明来意,他态度生硬地说:“没什么好写的”,掉头就走了。第一次,我又去找他,他推说有事,又一次拒绝了采访。我不死心,第」轰前去找他,他正和同事甩老K,旁边的一位同志见我来过几次,觉得过意不去,悄悄对我说:如果你是记者就好了。战士通讯员就不能采访吗?我真想不通。但我没有因碰钉子而泄气,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我第四次去采访他。经不住我再三的软缠硬磨,他终于接受了我的采访。不久,这篇稿件见了报。后来他见到我时不仅夸我?还直…  相似文献   

5.
5月中旬,我收到光明日报评论部的一封信。打开一看,是徐可写来的。我从来没听说过这个名字,更谈不上认识,他怎么会给我写信呢!仔细一看,他是就我一件评论稿提出修改意见,要求补充说明一个细节。原稿上也用毛笔改得密密麻麻。当时,我心里一阵激动。堂堂大报的编辑怎能看得起咱通讯员?他们那么忙又怎肯在通讯员的来稿上耗费心血和时光!由此我想到编辑联系通讯员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我一口气读完了《新闻业务》七、八期上几篇关于帮助工人通讯员的文章。这些文章,对一个工人通讯员来说,读起来特别亲切。我亲身感受到报社同志对我的帮助。我是北京日报、工人日报的通讯员,北京日报的编辑来工厂给我们讲过新闻知识,同时开座谈会征求我们对报纸工作的意见,最近还开了通讯员新闻学习班,我参加了听课。工人日报对我厂工人通讯员也很关心,报社总编辑也来过工厂同我们谈心,还指定专  相似文献   

7.
5月中旬,我收到光明日报评论部的一封信。打开一看,是徐可写来的。我从来没听说过这个名字,更谈不上认识,他怎么会给我写信呢?仔细一看,他是就我一件评论稿提出修改意见,要求补充说明一个细节。原稿上也用毛笔改得密密麻麻。当时,我心里一阵激动。堂堂大报的编辑怎能看得起咱通讯员?他们那么忙又怎肯在通讯员的来稿上耗费心血和时光?  相似文献   

8.
记得前些时有人在《青年记者》上撰文说,他的稿子在中央或省级新闻单位都能发出来,在本地小报却发不出来,作者批评地方报纸编辑漏发了好新闻。还有的通讯员说,你们这张小报我怎么就打不进去?对于通讯员的质疑和批评我想谈点个人的看法。为什么通讯员的来稿本地小报(其实报纸本无大小,这里只是按约定成俗的说法)不用偏偏在大报登了出来呢?一般说来,一个通讯员起初总是在本地小报上写得多些,以后越写胃口越大,越写越“牛气”,直至写到京报、沪报乃至写出国界。同一篇稿件本地小报未用,反而在较为知名的大报大刊上露面,我以为这也是属于正常现象,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相似文献   

9.
在南京军区司令部直属队有这样一位军事干部——近10年来,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写论文、搞报道100多篇,其中10多篇在全军和军区获奖。他连续7年被军区评为优秀通讯员,被干部、战士誉为“团长通讯员”。他,就是军区某防化团团长刘桂成中校。 1980年之前,刘桂成任作训参谋时,看到一些老通讯员经常写稿,对实际工作很有推动作用。他想,作为一个军事干部,我也要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为两个文明建设鼓与呼。于是,他拿起了笔。但接连写了几篇稿件寄出,都杳无音讯。他冷静地分析失败的原因,虚心向老通讯员  相似文献   

10.
我的一位战友在部队是业余通讯员,去年转业到地方,用人单位翻看档案,看到他的自传上有“两年来在省以上报刊上稿70多篇”的记载,觉得此人笔头  相似文献   

11.
常听到有的农村通讯员说自己是“井底之蛙,天地太小,没啥可写。”我觉得,农村通讯员写稿的确有许多困难,坦只要肯吃苦、勤钻研,是能够出成绩的。我自己的经历就能说明这一点。去年仅半年多时间,我就在(陕西日报》、《陕西农民报》发表了14篇报道,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通讯员只要多听、多想、多跑,便大有东西可写。一次我去县城办事,满街人都在议论今天县上开的英模报告会上,本县一位税收同志获全国劳模,说他为收一元钱税在纳税人门口坐等了8个小时,人们发出喷喷的赞叹声。我决心去采访他。那天下着大雨,地里活干不成。我约了另…  相似文献   

12.
虎年底,兔年初,笔者回家探亲,因喜爱新闻写作的缘故,特去云梦县委办公室访问了被湖北日报社、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孝感报社等新闻单位评为模范通讯员的陈保忠同志。陈保忠写稿的热情,真是可嘉。1985年和1986年他采写的新闻稿,被中央、省、地报刊和电台采用的就达216篇。我问他是怎样取得这些好成绩的?他告诉我,热心和恒心是他进步的动力。他说,业余通讯员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来搞报道,而采访又是一件动脑、动嘴、动腿、动手的事情,因此,  相似文献   

13.
谁解其中味     
我当通讯员已有8年了。每写成功一篇稿子,无一不凝聚着许多心血。有的同志曾问我:咱们本地有不少老通讯员已在写作队伍中败下阵来,为什么你能坚持这么长的时间?我想:这也许是一种偏爱。时下,很可能有的同志说,你们通讯员在名利上是富裕户,每发了稿子就能得一笔可观的润笔。其实,知道内情者,准会用一句话来概括:不生孩子不知疼。殊不知,从古至今,凡从文者多为穷困潦倒,有的甚至倾家荡产的。如今,通讯员每写一篇新闻报道,先要征得  相似文献   

14.
记者、通讯员采写稿件,哪有希望新闻单位不用的?可是,我曾要求新闻单位不要采用我寄去的一篇稿件。这是什么原因呢?下面谈谈这篇稿件的处理情况。我回家帮助种责任田,刚到田里,帮我家犁田的何广大就来了。何老的头发都白了,这使我激动不已。由于职业习惯,我和他攀谈起来。原来,何老还是个新犁手。一九八二年推行大包干责任制时,何老担心耕牛  相似文献   

15.
我很爱读新闻方面的报刊,尤爱读诸如“通讯员园地”之类的栏目。每当我读了那些耕耘者的写作心得时,我都有所感悟。然而,有时读了一些通讯员的“现身说法”,又陷入了一种困惑。比如一位通讯员说他10年间发表2200篇(条)稿件。看了这些辉煌的天文数字着实让人犯晕。我不  相似文献   

16.
1982年暑假期间,我到一位县通讯专干的家里去玩,他知道我正为参加高招屡试不第苦恼,就从他的书架上取下几十本《河南日报通讯》让我看,说《河南日报通讯》可以作为我成才的引路人。当时我还以为他是给我开玩笑;但因为闲着没事,也就随便翻看起来,谁知越看越爱看。在他那里一个星期,我就看了7天,把1980年、1981年和1982年上半年的《河南日报通讯》全看了一遍。临走,我把《河南日报通讯》带回到家里. 1983年初,我开始掂笔写新闻报道.头一篇发表在《河南农民报》上,我是多么高兴啊! 从此以后,我就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一碰到新鲜事,就立即动手写稿. 这一年,我在县以上新闻单位发稿32篇,年终被县委评为优秀通讯员。 1984年秋,我又到县乳品厂当了“合同工”,先后担任通讯员、秘书和团委书记.我邀集了一些爱好新闻写作的年轻人,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就象雪峰上一株小小的雪莲,三年前,某团的吴天文是个极普通的人。但是,当日历翻到1985年11月的时候,这株小小的雪莲发出了耀眼的光,团党委决定为他报请二等功;《新疆日报》、《喀什日报》评他为优秀通讯员;《乌鲁木齐晚报》聘请他为特约通讯员。身旁的战友们亲热地称他为“边防线上的小记者”。就连小吴自己也难以相信:自己也竟能在《解放军报》、《文汇报》上崭露头角了。谁都知道,成功来自永远进取的耕耘,可谁能想到,仅有三年,小吴在千里边防线上跑了十多次,苦是难以想象的。1983年时,小吴还是个稚气未脱的“娃娃兵”,来到了军营,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好些事又使他感动不巳,渐渐地,他萌发了写稿的念头。起初,一篇、二篇,上百篇稿件寄往报社,却连一篇也未见报。他第一次感到:世界上没有那么容易做的事。  相似文献   

18.
当我从一个业余通讯员被乡政府聘为专职通讯员,接到县委宣传部发给我的荣誉证书时,我的双眼潮湿了。三年来我经历了多少酸甜苦辣啊! 我生长在唐河县西北角60余里的一个偏远贫穷的村庄——桐河乡邱庄村。17岁还在上初中的时候,就迷上了新闻报道,整天写呀写呀,寄出去的稿件有百十篇,可都无有音信。我不灰心丧气,坚  相似文献   

19.
当年,焦裕禄为治理兰考栽下的第一棵泡桐,随着年轮的扩展已长成参天大树,被兰考人称为“焦桐”。我这篇文中的主人公“栗家五兄弟”就成长在这棵树下。他们致力于党的新闻事业,尝尽了辛酸苦辣终有收获:五年来,他们采写的新闻稿件被中央和省市报刊、电台采用1800多篇,并被县、市新闻单位连年评为先进、优秀通讯员。鲁迅说过:“世界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多少年来,这句话激励着无数奋发有为的青年,同样也鼓舞着老大栗志启。他脱下“国防绿”回到家乡后被分配到县机械厂工作,厂领导得知他在部队是个“笔杆子”,就把采写新闻的任务交给了他。从此以  相似文献   

20.
把好数字关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报刊还是广播电视,失真的现象时常发生,其中数字失真的问题较为突出。记得有一次,一位通讯员写了一篇某乡搞好养老保险工作的稿子,稿中提到这个乡每月发给60岁以上的老人200元养老金。因此县此乡都较贫困,我便问作者这些钱是否每月都能及时给老人兑现,经过核实没有。这一问作者慌了神,吞吞吐吐地说:“我是从县里听别人说的,并没亲自到这个乡去采访,要不保险金就改成100元吧,这样更保险些。”还有一次,我收到了这样一篇通讯员来稿,稿件写一位农村青年通过自学掌握医术,悉心为乡亲们防病治病的事迹也较为突出。但感到不足的是,稿中主人翁自学的情况交待太少。为了补充这方面的材料,使主题更深刻,我接通了这位“老”通讯员的电话。当我提出问题后,他那边开口就说:“这还不好办,你就给他写上自学过《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吧!”说完又补充道:“你看这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