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每个时代的爱情都有其时代的意义.<红楼梦>中上演了一幕幕人生悲剧,其中尤以宝黛之恋为主线,引发了人们对爱情这一永恒主题的不断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同时也是人类文化中永不衰谢的艺术主题.诗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而最早能体现爱情的文学载体<诗经>,其记载爱情的作品篇目众多,笔者认为大体上主要有爱情诗、婚姻诗、弃妇诗等几类.诗中描写的爱情,无半点礼教和贞洁观念的束缚.它生动的描写给了我们当代年轻人一种深深的震撼:真爱是伟大淳朴的同时也是人的本性.  相似文献   

3.
《孔雀胆》将爱情斗争作为隐喻政治斗争和人性斗争的桥梁,郭沫若的民族、社会、政治责任惑使他在描写爱情斗争时,力图突显出民族政治斗争的主题;而不自觉的浪漫诗人气质,又使他在描写爱情斗争中,流露出对人性善恶斗争的关注,甚至在本文中有压倒政治主题的倾向,从而使爱情、政治、人性的主题交织在一起而呈现出主题多声部演奏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孔雀东南飞》和《阴谋与爱情》描写的都是爱情悲剧.爱情悲剧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不同时代、文化背景、地域特色、民族风格,爱情悲剧也会呈现不同的特质,从而使人们获得多重美学感受,更丰富地品位、欣赏文学作品.又由于爱情悲剧要靠人物形象、矛盾冲突建构故事情节,因而不同文化背景与民族风格的爱情悲剧也会体现出相同的美学思想与艺术特点.本文试图从时代背景、矛盾冲突、人物形象等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5.
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存在讽谕主题说、爱情主题说、双重主题说、隐事主题说等多种观点。本文先对目前最流行的几种观点进行陈述,然后侧重结合作者生平经历、自身对诗的评价以及作品内容来展开分析,论证《长恨歌》是作者借李、杨故事所写的一首爱情颂歌,赞颂坚贞专一的爱情,以及表达对美好爱情无法把握的遗憾这一爱情主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文学对爱情表现的着重点也随之发生变化。网络技术的成熟和普及,网络文学对爱情题材的表现也进入前所未有的自由时期,表现出躲避崇高发泄欲望的娱乐化、游戏化的倾向。这种爱情主题的表现是对“思想解放、恋爱自由、以爱为前提”爱情婚姻模式的颠覆与解构,它不仅和整个当代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有关,而且和网络的普及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网络文学欲望狂欢背后再次引起我们对爱情主题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7.
生死不渝的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不变讴歌的主题之一.<西厢记>和<牡丹亭>一为现实主义剧作,一为浪漫主义剧作,同是爱情剧的杰出作品.  相似文献   

8.
古今中外,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文学作品大都以描写如诗如画、如泣如诉、令人神往的爱情为主题。然而,透过字里行间,人们看到的所谓美妙动人的爱情故事,无不漫溢着人世间的风雨与血泪,所谓曲折离奇的爱情作品,无不以主人公爱情的不如意、甚或爱情的缺憾去动人心、摄人魄、留传后世,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文学明珠——在这里,文学作品中的缺憾爱情无疑是美的!  相似文献   

9.
从爱情的失落与呼唤、爱情回归后的反思和情主题向性主题的转移三方面来阐述新时期爱情文学主题的流变。  相似文献   

10.
奥斯丁一生创作了6部小说,这些小说的主题仅有一个,即婚姻与爱情.在她看来,婚姻与爱情紧密相联,惟有建立在爱情基础之上的婚姻才是牢固的、永恒的.无论是用文学伦理学批评、女权主义批评还是用社会历史批评都可以对其小说进行解读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的戏剧家孟称舜所做的杰出传奇《娇红记》是一部以爱情为题材的悲剧,它在中国爱情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将紧紧围绕爱情这一主题,结合作品具体内容和人物分析,从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两方面作一剖析,力求揭示出该剧在爱情描写方面所独具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It has been acknowledged that education includes ‘a love of what one teaches and a love of those whom one teaches’ (Hogan 2010: 81), but two traditions of writing i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concerning love for student and love for subject—have rarely been brought together.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triangular’ relationship of teacher, student and subject matter runs the risk of the rivalry, jealousy and strife that are characteristic of ‘tragic’ love triangles, or entails undesirable consequences such as transference from one intended object of love to another. It argues that this faultline in the literature of educational love corresponds to education's ‘divided heart’. The implication of this exploration of education's triangular relationship is that we cannot ignore the ‘dark of love’, nor can we address it simply by asserting that educational love must be of a more honourable sort than romantic love. These tensions can be reconciled through the loving recourse of ‘ceasing to strive’ and the possibility of sublimating the two originary loves into a higher ‘love of truth’.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具有2500年的爱情文学及悠久动人的爱情小说发展史,但爱情小说发展的后期形成了千篇一律的单调结构.结合非线性数学和二元哲学,本文提出并论证了《红楼梦》的确是中国爱情小说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具有多元复杂结构,不可能有完美的结局,由此才形成了感人至深的千古悲剧.这与世界爱情小说的发展轨迹也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关羽、西门庆、贾宝玉三个人物形象情欲观有着内在的分野,一个是无欲的圣人,一个是纵欲无度的淫滥之徒,另一个则是“意淫”的情痴。三人情欲观的不同显示了三个时代及三部作品的作者不同的情欲取向,尤其是对欲望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15.
爱情是人类自古以来咏唱不已的主题。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一大主流的诗歌 ,也概莫能外。中国古代爱情诗有着鲜明的审美特征 ,她歌颂的爱情的本质是纯洁、真挚 ,她表现的爱情的形式是含蓄、典雅 ,她所体现的爱情的品质是忠诚、坚贞 ,她所展示的爱情的意志是深情、执着。中国古代爱情诗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左翼文学承载了革命意识形态的吁求,但在文学话语中革命意识形态与情爱和情爱力比多的关系却是复杂的。1920-1930年代,情爱力比多与革命意识形态是矛盾共存的,既相互对立又有共振。而1940-1950年代,则是革命意识形态对情爱力比多的整理时期;到了1960-1970年代,革命意识形态终于实现了对情爱力比多的彻底驱逐。这说明在本质上,革命意识形态对作为个性主体的情爱力比多是排斥的。当个性载体——情爱力比多被驱逐的时候,知识分子也就同时从革命文本隐身了。  相似文献   

17.
在1920年代中后期的革命文学运动中,以“革命 恋爱”为题材的作品曾风行一时,但也遭到了当时及后世批评家的严厉苛责,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无情地打入了“另册”。其实,“革命 恋爱”是有极强的流行潜质的,这不仅因为革命与恋爱的冲突反映了一代知识青年共同的心路历程,而且“革命 恋爱”作品所流溢出的近乎武侠、言情的通俗文学气息,也迎合了广大读者的阅读口味。这为当时新兴“革命文学”的普泛化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戏曲《牡丹亭》和长篇小说《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两部里程碑式的情爱作品,文章主要对作品主题和内容体现的爱情观及杜丽娘与柳梦梅、林黛玉与贾宝玉体现的爱情理想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宏观观照西方文学爱情故事的基础上,分四个阶段分析了西方文学作品中女性爱情观的发展轨迹。通过西方文学史中女性形象爱情观的演变,清晰地展现了女性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追求平等、自由的爱情理想的艰难足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