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实验操作发现水里加盐会让物体浮起来的现象. 2.学习猜想和实验记录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让幼儿通过实验操作发现水里加盐会让物体浮起来的现象. 活动准备: 1.积木、雪花片、钥匙、曲别针若干,魔盒一个. 2.记录表一个,画在黑板上. 3.杯子每人两个(一杯清水,一杯盐水),盐每组一盘、勺子每人一把、小西红柿若干、记录表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一、小西红柿宝宝的沉浮实验 师:"今天老师的魔盒里有一样东西,你们看这是什么?"(西红柿) "现在小西红柿宝宝想到水里去玩一玩,你们猜猜西红柿宝宝会浮上来还是沉下去?"  相似文献   

2.
教学九年义务教材小学自然第二册的《浮与沉》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自己探讨求真,我是这样教学“改变物体在水中变浮为沉的方法”的 一、观察思考 学生了解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形后,我把带盖塑料瓶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 师:塑料瓶是沉是浮? 生:浮。 师:想一想,怎样才能使浮在水面上的带盖塑料  相似文献   

3.
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一位教师组织的中班科学教育活动———“沉浮”。活动的大体过程如下:环节一:组织幼儿集体观察老师操作,看哪些东西可以沉,哪些东西可以浮,并在黑板上画出二维的记录表格,让幼儿学习如何记录观察结果。具体过程是:首先,教师指着面前的水盆,问到:“这是什么呀?”(无效和无用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应该引起幼儿思考和探索,答案是多元的。教师的问题,按其作用,可以分为:引起幼儿探索兴趣的;激起幼儿认知矛盾的;引导幼儿探索方向的等)接着又指着面前各种沉浮材料问到:“我把这些东西放进水里会怎么样?”这时,有幼儿说“沉下去…  相似文献   

4.
玩水游戏     
给娃娃、小动物洗澡。将塑料娃娃、小动物投入水中,幼儿会像妈妈一样,给娃娃、小动物洗澡。幼儿会发现水能把玩脏的玩具洗干净。此游戏适合2~3岁的幻儿。用各种容器盛水。提供塑料碗、碟、杯、漏斗等材料。幼儿用容器盛水,比较容器容量的大小。通过操作发现水透明、能流动等性能。沉与浮。提供比重比水大及  相似文献   

5.
鄂教版小学自然第一册第12课《沉和浮》的内容是根据《自然教学大纲》总目标“使学生经历一些典型的认识事物的过程”而编排的。沉和浮是常见的自然现象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地认识与沉和浮有关系的自然事物 ,为学习水的浮力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打下基础。教材的编写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沉什么是浮 ;第二部分是指导学生分清哪些物体放入水中会沉哪些物体会浮 ,让学生想办法改变物体的形状使其在水中的沉浮发生变化 ;第三部分是小船载重的选学内容。教材的编写是以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为基础的 ,小学一年…  相似文献   

6.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表示物体的沉浮. 2.引导幼儿利用提供的材料,大胆探索船为什么不沉. 3.让幼儿在探索活动中,体验到成功和自信,共同分享创造成果,乐意与同伴合作.  相似文献   

7.
大问小提     
【案例】“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本课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物体的沉浮与大小、轻重的关系。教材中开始的活动是让学生试着把各种大小和轻重不一的物体放在水中进行沉浮观察,在活动前先让学生进行沉浮的预测,  相似文献   

8.
钱芬 《学前教育》2006,(5):38-39
小班幼儿操作能力较弱,因此,科学活动中的操作环节往往很难组织。自己探索,他们要么无从人手,要么乱来一气;要求过于具体,又太死板,会影响他们自主性的发挥。如何做到既充分体现幼儿的自主探索又能使操作有序、达到目标呢?小班组决定通过“一课三议”的方式来进行研讨。小班组正在开展“好吃的水果”主题活动,于是,我们决定把科学活动“水果沉浮”作为研究课例。分头设计活动方案。两天后,罗老师写出了详细的活动方案。目标定为让幼儿观察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相似文献   

9.
在自然教学过程中要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观察、去实验 ,来获取更多的材料。经过收集、整理材料进行思维加工 ,由学生自行得出结论 ,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1 设置悬念 ,调动学生好奇心小学生的好奇心只停留在好玩、好奇的水平上 ,老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好奇心发展下去 ,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不同寻常的现象 ,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如 :教学《沉浮的秘密》一课导入时 ,我让学生把石头、木块、泡沫块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然后问 :“什么样的物体会沉 ?什么样的物体会浮 ?”学生答 :“重的物体沉 ,轻的物体浮。”我拿出一大块泡沫和…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与浮>第3课. 教材分析: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学生学习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一课.本课的主旨是要学生认识到改变水的密度也可以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教材的编排思路是:把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放在两杯"水"中看看是沉还是浮.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作出假设,然后通过实验发现马铃薯在一个杯中全浮,在另一个杯中全沉,从而引起学生对沉浮条件的更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在低年级儿童心目中,观察实验是游戏,是玩。凡是有观察实验的课,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很高。如在教学《浮和沉》一课时,在指导学生认识了什么是浮,什么是沉的基础上提出:我们周围的一些常见的物体,哪些在水中会沉,哪些会浮呢?请同学们通过观察实验后告诉老师。这时同学们跃跃欲试,都想抢“头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认真实验,仔细观察记录,紧接着是浮沉知识的应用:怎样让浮在水面的东西沉下去,  相似文献   

12.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三年级下册《沉与浮》单元的第一课时。这一课由四项活动组成:观察物体的沉浮,观察更多物体是沉还是浮,物体的沉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吗,思考和讨。沉浮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教师创设教学情境中,怎样选择材料至重要。下面根据教师的执教实例,谈材料选择在探究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些相关的思考。活动一:观察物体的沉浮师:(出示一木块)这是木块,我它放到水里,你们猜是沉还是浮?生:浮。师:(演示)猜对了,(出示弹珠)这个呢?生:沉。师:(演示)也猜对了,(出示瓶…  相似文献   

13.
近日,笔者听了两堂《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的课例,对"什么是科学结论"颇有感触,与诸位同仁共商。课例一:教师出示两盆液体,分别把马铃薯放进去,结果出现了一沉一浮的现象。学生惊奇万分,老师随机引出了一个问题: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呢?此时,有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兴奋地说:"老师我知道,马铃薯在水中是沉的,浮的是盐水。"不少学生也纷纷  相似文献   

14.
在自然教学过程中要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观察、去实验,来获取更多的材料.经过收集、整理材料进行思维加工,由学生自行得出结论,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 设置悬念,调动学生好奇心 小学生的好奇心只停留在好玩、好奇的水平上,老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好奇心发展下去,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不同寻常的现象,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如:教学<沉浮的秘密>一课导入时,我让学生把石头、木块、泡沫块放入水中观察现象,然后问:"什么样的物体会沉?什么样的物体会浮?"学生答:"重的物体沉,轻的物体浮."我拿出一大块泡沫和一个小铁钉放到天平上称,泡沫块重,铁钉轻.让学生放入水中,看到泡沫浮、铁钉沉.学生自己把刚得出的结论否定了,由此设下悬念:到底什么样的物体沉?什么样的物体浮呢?这样就把学生内在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急于想知道问题的答案,便主动设计起实验进行研究,也就是进入了新课学习.因此,调动学生好奇心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要学习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与浮》第3课。教材分析:“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学生学习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一课。本课的主旨是要学生认识到改变水的密度也可以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教材的编排思路是:把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放在两杯“水”中看看是沉还是浮。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作出假设,然后通过实验发现马铃薯在一个杯中全浮,在另一个杯中全沉,从而引起学生对沉浮条件的更深入的思考。这些思考也是通过做实验来体现的:实验一是取两个杯中的水放在火上烤,发现一杯水中可能有…  相似文献   

16.
一、从一个典型案例看当今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当前的幼儿教育实践中,由于教育活动尚处于一种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更新的过渡阶段,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存在一定问题。请看这样一个典型的案例:①中班科学活动:蔬果的沉浮师:这里有很多蔬菜水果,有什么呢?众幼:(七嘴八舌)西红柿、香蕉、苹果、土豆、葡萄……师:现在老师让小朋友动动脑筋,这些东西放到水里,会怎么样,是沉的,还是浮的?猜猜看。幼:会沉下去;会浮起来;沉下去……师:先猜猜,这些东西放到水里,会怎么样?沉还是浮?看,这里缸的下面;如果觉得是浮起来的,就贴到大鱼缸的水面上。(小…  相似文献   

17.
我教《沉与浮》一课,由于备课时按主观想法设计教学、发生了令人难堪的情形。 设计教案时,看到教材上列举了几种常见的物体,要求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弄清楚这些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我一边不太在意地准备着实验器材,一边想:木块、兵乓球、铅笔、石块、橡皮还有铁钉,这些东西谁不知道它们在水中是沉是浮呢?做实验不过是走走过场罢了。  相似文献   

18.
<正>活动背景:每周我们大班幼儿在水池区玩水时,我看到很多孩子每次都特别喜欢把积木、塑料瓶、玻璃弹子等各种不同的材料反复地放在水池中,用手按下去再松开,观察那些东西是如何浮起来或沉下去的,并且孩子们通过相互间的交流、讨论,会发现物体在水中有几种不同的现象:浮、沉、半浮。这些知识的感知与获得,是孩子们通过自身在活动中不断体验感受而得到的,而不是源自于教师的说教。在生活中有很多常见的现象,都渗透着各种有趣的科学知识,如能适当引导,可以进一步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  相似文献   

19.
苗英姿 《现代教学》2004,(10):52-53
这是一堂三年级“做中学”课。本课是《沉与浮》单元中的第四课时。在前三节课中学生分别对“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如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学生对各种沉浮现象的研究兴趣盎然。第三节课结束前有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我在一本书里看到人能躺在死海上看书而不沉下去,可是我们都知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节小学三年级的科学课,刘老师正在讲《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内容。刘老师为了让小学生理解“通过使用在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在水中的鸡蛋浮起来,从而知道通过改变水的密度能够改变水中物体的沉浮”这一科学道理,特意设计了一个课堂观察实验:给每个实验小组提供鸡蛋、烧杯、盐、水,让小学生亲自动手探索怎样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各小组的同学十分投入,认真地做实验,忽然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发现我们组的鸡蛋在盐水中总是大头朝上,小头朝下浮着的。我把鸡蛋的大头朝下放在烧杯里,它又反过来大头朝上了。”我也发现了这种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