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预言: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地球会变得像一个村庄,人类终将重归部落化的大同世界。随着新的媒介时代——网络时代的来临,麦氏的许多预言成为现实,而大同世界却遥遥无期。把麦氏的预言与现实对照,我们会发现走向“大同”只是麦氏作为技术决定论者的空想。  相似文献   

2.
梁波 《传媒观察》2015,(4):48-50
成名于上世纪60年代的马歇尔·麦克卢汉是电子时代媒介理论研究的奇葩。他提出了众多标志性的媒介思想,如媒介即信息,媒介杂交论、冷热媒介论,然而麦氏理论中还有众多被忽视的理论概念和命题,譬如赛博空间、信息时代、技术(媒体)是延伸也是自我截除,电视是听觉和触觉的等理念。这些理论为认识新媒体时代,人、技术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理论基础,对规范和反思人、技术和媒介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编者按:"媒介即讯息",加拿大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的这句话曾影响了无数人的媒介观念。在麦氏看来,经由媒介传播的内容并不是最主要的,媒介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讯息。语音,作为媒介史上最早的媒介,在经历了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时代以后,随着智能语音技术研究的突破进展,具有了全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在传播学研究领域,对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的研究往往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关于媒介技术的研究不是很多。目前虽然在传播学研究领域已经形成媒介技术研究学派,但研究的学者并不是很多。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三论",被认为是媒介技术研究学派的集大成者。但麦克卢汉的理论受到的争议颇多,一度在20世纪80年代低迷下来。继承麦氏理论的美国学者梅罗维茨大胆吸收了麦克卢汉理论的精华之处,从社会学的角度重新进行定位,独创了富有特色又具有开拓性的"媒介情境理论",很好地揭示了电子媒介如何引起场景、信息系统和行为的变化。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媒  相似文献   

5.
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理论曾被誉为媒介研究的“哥白尼革命”,是“麦氏整个议程中最核心的洞见”。网络诞生后,博客、播客、维客等网络新媒体不断涌现,本文试以web2.0时代的“三剑客”对麦氏理论做一些阐述。  相似文献   

6.
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论”自诞生起便伴随着无休止的争议和误解,大部分争议将这一概念视为分类标准,没能在麦氏的理论脉络中进行贯通式的思考,因而流于表面和片面。通过勾连“冷热媒介论”与麦氏的不同学术片段,本文发现这一观点蕴含了“将媒介视为背景”而不强调“媒介作为外观”的深层意蕴。作为“背景”的媒介观远远超前于传统的工具论媒介观并因此引发争议。从当下媒介哲学的角度来看,作为“背景”的媒介观强调了作为环境的媒介,却忽略了不同事物之间的连接、交转与调节,因而受到居间性媒介观的挑战。媒介的居间性和背景性之争显示了当代媒介理论快速的理论扩张所带来的学术认同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7.
冷热媒介理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麦克卢汉是20世纪最负盛名和饱受争议的媒介理论家,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和对人类社会的深入影响不断证实着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前瞻性和合理性。然而,在学界,与麦克卢汉的媒介信息论和媒介延伸论相比较而言,媒介冷热论的精确性、实用性却饱受质疑和攻击,一直争论不断。这与麦克卢汉独特的研究方法不被人们理解和重视有密切关联。鉴于此,文章先对麦克卢汉独特的研究方法进行一番考察和探讨,在明晰其运思过程的基础之上阐释与还原麦氏的冷热媒介理论,旨在引起人们对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这一重要传播学理论的反思和正确解读。  相似文献   

8.
李岩 《中国广播》2004,(12):28-31
被称作传播领域研究怪杰的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对于广播情有独钟。他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着广播的魅力:“收音机的阈下深处饱和着部落号角和悠远鼓声那种响亮的回声……广播有力量将心灵和社会变成合而为一的共鸣箱”。之所以说麦氏对广播特别钟爱,不仅仅在于这一句话,阅读他的著作,我们看到在他对媒介的技术性和技术对人的支配性的表述中,多少都包含了对技术结果的批评,惟独广播媒介是个例外。  相似文献   

9.
新形势下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对于以媒介技术的社会作用为研究焦点的麦克卢汉理论进行新形势下的再探讨、再认识。文章从3个方面进行论述: ①分析麦克卢汉媒介理论当初的魅力所在以及在新形势下重放光芒的原因。 ②讨论以往学术界对该理论的一些批评。 ③结合当前的传播新环境,理性地审视、评判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以及学术界以往对该理论的主要批评,以期使麦氏理论在新形势下重新起到启发学术界审视媒介的社会影响的思路之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大媒介观 《理解媒介》是加拿大名传播学马歇尔麦克卢汉的代表作。麦氏认为,媒介不是专指狭义的广播、报纸、电视等从事大众传播工作的机构,而是在更广意义上实现人的延伸的各种技术与中介。这些媒介有很多融于日常生活之中,根本未被人意识到,如道路,服装,住宅,时钟,轮子,飞机,打字机,游戏,乃至武器。  相似文献   

11.
王欢 《视听界》2014,(4):84-88
本文从麦氏父子的媒介“四元律”理论出发,跳出以往媒介研究中以媒介为中心的视角,而是以用户为研究中心,通过对豆瓣电台中活跃用户的观察和访谈,梳理用户使用豆瓣电台(douban.fm)习惯的过程与特点,从而总结出豆瓣电台如何以其独具的新媒体传播特性获得用户青睐,并从中挖掘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未来的网络广播所可能具备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王蕾 《新闻记者》2001,(9):59-60
30多年前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在其成名作《理解媒介 :人的延伸》 (UnderstandingMedia:TheExtensionsMan)中提出了“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等观点 ,令世人震惊 ,并招致强烈批评 ,其学说被认为是“技术决定论”而渐被遗忘。近年来 ,由于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及其全新的传播方式 ,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已逐步显示出对新媒体传播的不适应。于是麦克卢汉又被想起 ,其学说以过人的预见性而成为传播学研究的新热点。在对麦氏学说的价值及对传播学的贡献进行重新研究和估价外 ,国内的一些学者也开…  相似文献   

13.
提到媒介分析领域的理论成果,我国学术界最为熟悉的,恐怕是以“媒介即讯息”论断著称的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的理论。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当然堪称这一领域中影响深远的学术成果。但是,作为一种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电视已在全世界蓬勃发展的媒介理论,其最关注的媒介,是电视;它尚不可能对后来崛起的更新的传媒作出深刻的理论阐述。麦氏笔下的新媒介,以电视为代表。他对人类传播发展进程的趋势及文化变迁的趋势的分析,亦以他对电视的特征及其社会影响的研究为基础。如今事过境迁,电视已不再是传播媒介中的最新成员。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以电脑技术  相似文献   

14.
媒体与信息     
珞珈 《出版科学》2016,24(1):1-1
1964年,传播学巨匠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同年问世的著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媒介即讯息。”它不仅揭示了媒体与信息的密切联系,而且预言了此后三十多年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信息社会的到来,以及媒体兴起、信息爆炸的惊人现实,电子技术和信息产业的飞跃发展,见证了麦氏思想的高瞻远瞩和深邃缜密。  相似文献   

15.
王欢 《中国广播》2014,(8):60-64
本文从麦氏父子的媒介"四元律"理论出发,通过对豆瓣电台(douban.fm)中活跃用户的观察和深度访谈,梳理其使用习惯形成的过程与机制,总结出豆瓣电台如何以其独具的新媒体传播特性获得用户青睐,并从中挖掘出在媒介融合过程中未来网络广播可能具备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媒介即信息”。电视与民众日益紧密的状态,迫使其生活发生巨变。而媒介本身带来的信息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摧毁了业已存在的生活方式。用麦氏的这一观点来解释“知道分子”的出现,可谓恰如其分。何谓知道分子,首先(需)要和知识分子这一概念作以区分。两皆立足于广博知识,但前则充分依  相似文献   

17.
马歇尔·麦克卢汉,1911-1980年,西方传播学巨匠。麦克卢汉的成名充满戏剧色彩。1964年,53岁的麦氏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英美文学教师,地地道道的小人物。这一年,其成名作《理解媒介》问世,其中构建的预言式的思想理论体系,石破天惊、天马行空,犹如一场大地震,在整个西方乃至全世界引起强烈的冲击波。麦氏一举成名,成为新思想新学科的巨人。有人誉其为“继弗洛伊德和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思想家”。时隔20多年,麦克卢汉撒手人世之后,这场冲击波传入刚刚改革开放、睁眼看世界的中华大地,引起不小的震动。在传播学的书架上,《理解媒介》无可…  相似文献   

18.
陈康亮 《新闻世界》2009,(9):139-140
本文试图从宗教信仰的角度来把握麦克卢汉的媒介思想,认为拯救与认知是麦氏思想的两大主题,前者是其思想的根本诉求,后者只是获救的手段,并试图将其理论视为一种“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19.
辛楠 《新闻界》2014,(1):17-22
媒介环境学派以研究媒介、文化和社会的关系而闻名,但也饱受技术决定论的质疑。在"媒介意识形态"理论中,波兹曼厘清了媒介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既强调媒介技术在社会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深深表达了技术研究中所饱含的人文关怀。本文从媒介的偏向性、媒介的隐蔽性、作为整体生态环境的媒介以及对技术决定论误解的澄清中对该理论进行解读,以期更客观地认识媒介与技术对于当代文化的影响方式,并为我国媒介文化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介的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暧昧了不同媒介之间的界限,打破了传统媒介的生态环境和话语格局,“媒介融合”已经不可避免的成为媒介研究的重要课题和媒介发展的主要趋势。面对新形势发出的挑战,传统媒介主动求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