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问卷法面向师范专业实习生就构建基于网络支持的教育实习共同体(简称“在线教育实习共同体”)的需求从以下维度进行了调查:(1)实习生对在线教育实习共同体的实践领域与成员构成的需求;(2)实习生对在线教育实习共同体功能的需求;(3)影响实习生参与在线教育实习共同体的内外部因素。基于调查结果,就在线教育实习共同体的构建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新课标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文章提出基于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构建多元合作备课、多元合作课堂观察与多元合作评课的专业学习共同体合作模式及其评价指标,并明确了中小学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运行保障策略,即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营造民主的合作环境,坚持教学反思与研究,明确合作的共同愿景以促进中小学的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教学学术区别于发现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和应用的学术,是传播知识的学术。发展中小学教学学术对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教学学术发展的理念路径是转变学术观念,发展学术制度,开拓学术传播路径。其实践路径包括:以反思作为教师教学学术的行动方略;构建真正的中小学教学学术共同体的空间;维护"项目引领"式的中小学教学学术生态;基于教研室组建校级教学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4.
《当代教师教育》2019,(2):63-67
学科教学论教师教学实践共同体是政府相关部门、高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体现,其参与者主要是学科教学论教师与一线中小学教师。该共同体的构建能促进学科教学论教师发展实践知识、获得身份认同,也有助于中小学一线教师掌握教育科研方法。而学科教学论教师教学实践共同体的实现需要明确教师发展需求,组建组织管理小组,提供应相资源保障,合理设计评价方式,积极促进文化融合,发挥政府部门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2019年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班教师为研究对象,借鉴技术接受和使用整合理论模型构建智慧教室接受度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小学教师使用智慧教室意愿和行为较强;②社群影响最为显著,努力期望相对较弱;③感知风险的负向作用不显著;④促成条件在社群影响、努力期望对使用意愿的正向作用之间存在中介效应。文章从顶层设计、教学共同体、教师信息素养三个层面提出提升策略,为智慧教室建设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教师需要扎根学校教育教学生活的实际,通过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分享与反思并不断改进,从而提升教育教学的水平和效果。教师共同体的构建作为中小学教师成长的一种重要方式获得了较为广泛的认同,梳理已有研究,发现教师共同体在一线学校如何构建,如何有效开展活动仍有较大的探索空间。基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的实践,尝试在一线学校已有正式组织的基础上,提出了四种学校层面的教师共同体构建方式,讨论了共同体构建及活动开展对于教师成长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李晓兰 《高教论坛》2013,(7):81-82,129
在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中,通过构建高校与中小学教育实习基地的校地教学共同体,探寻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相结合新途径,构建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新模式,为师范生的专业化发展后劲奠定雄厚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Web2.0技术为构建教师在线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在线教师专业发展的循环过程包括了需求分析、计划与设计、实施与监控、评估与反馈、调整与适应的基本过程。基于在线学习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是以支持教师在线学习为基础,通过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使教师在社会化学习过程中分享教师个体实践性知识,发挥教师集体智慧,推动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  相似文献   

9.
城乡中小学教师研修共同体是推进城乡师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载体。建立城乡教师基于共同目标和共同使命的共同体,城乡教师平等对话的协商和合作的共同体,以彼此的承诺和责任感及使命感的共同体,以相似经历和共同情感为内核的共同体,农村教师从边缘参与人到中心主体的实践共同体,以城乡教师共生理念指导下的共生体,等等,是构建城乡中小学教师研修共同体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0.
在过去的20多年间,美国知名高校发展了一批以实践教学为导向的教师教育项目,取得了卓越的成效。美国教师教育项目通过开设多元化教师教育课程,教授教师候选人运用个案研究、课堂教学的展示、教学档案袋、开展问题导向的研究等策略,在真实教学情景下,深入思考教学,开展教学研究,发展与评估了教师候选人的教师知识与教学技能。基于美国的经验,提出了中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需以核心的教师知识与技能作为实践教学的评估标准;同时,还需以"大学为本",重视教学研究,运用教学理论解决实践问题;加强"伙伴协作",重视中小学对实践教学的专业引领,建立、培养教师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实践共同体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我国当前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差距大、不平衡的现状,利用跨区域协同实践共同体,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双师课堂教学,能推动区域整体性教育发展与教育帮扶.文章以区域薄弱学校为实践对象,基于实践共同体理论,构建基于实践共同体的双师课堂推进区域教育帮扶模式,结合现有的"双师课堂"设备系统,开展面向广东省信宜市的双师课堂推进区域教育帮扶教学实践研究.通过实践研究证明,基于实践共同体的双师课堂能够促进区域学校间的协同作用,促进区域内教育成效的整体提升与教育帮扶.  相似文献   

12.
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实践一反思模式(practical-reflective model)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反思能力是维持这一过程的核心因素。采用实验的方法,以教师发展共同体(TDC)为实验因子,研究了新疆15所中学的42位英语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基于网络环境的、互动的教师发展共同体(TDC)对被试教学反思能力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教师发展共同体中的知识模块和活动类型与被试教学反思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知识模块和活动类型与被试教学反思能力的发展有不同程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骆北刚 《培训与研究》2009,26(3):114-116
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实践一反思模式(practical-reflective model)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反思能力是维持这一过程的核心因素。采用实验的方法,以教师发展共同体(TDC)为实验因子,研究了新疆15所中学的42位英语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基于网络环境的、互动的教师发展共同体(TDC)对被试教学反思能力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教师发展共同体中的知识模块和活动类型与被试教学反思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知识模块和活动类型与被试教学反思能力的发展有不同程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培养合格教师、培训在职教师、研究教育问题、服务中小学和教师,是师范大学的基本功能。作为师范院校要以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为己任,创设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基于此,致力于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从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创新培训模式,构建教师培训开放体系,坚持研训结合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并初步形成了"1+5"师德提升培训模式。  相似文献   

15.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发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育信念、教育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表现的不断反思,可以促进专业发展,而构建教师反思性实践共同体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文章根据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教师校长培训中心面向黑龙江省13个市(地)28539名中小学专任教师进行的精准“在线教学”调研,对其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基于精准“在线教学”数据分析结果的远程教师培训前瞻。  相似文献   

17.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发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育信念、教育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表现的不断反思,可以促进专业发展,而构建教师反思性实践共同体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疫情防控下,广大师生面临"停课不停学"的新考验,而超大规模开展在线教学从多方面给中小学教师带来了巨大挑战。为了解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的现状及其对在线培训的需求,文章面向23个省市地区的中小学教师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并对收集的15438份有效问卷进行了整理分析,重点分析了疫情防控下中小学教师对在线教学的态度、准备情况、平台使用和效果预期等,以及中小学教师对在线培训的具体需求。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文章针对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提出了相关建议。通过在线培训提升中小学教师的在线教学能力,不仅仅是疫情防控下的权宜之计,也将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促进教育信息化长远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是教师教育改革的迫切诉求。教育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教学技能的实训与提升成为重中之重。基于混合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教学技能实训平台建设,应构建起教师教育共同体,提供全新的教学实训环境、多样化的实训教学模式、丰富的实训资源及手段。  相似文献   

20.
构建城乡教师学习实践共同体是成都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构想之一.文章紧密结合成都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实际,提出了要构建城乡教师学习实践共同体,需组建一批供农村骨干教师、校长进城跟岗研修的实践学习基地学校.文章从审查、设计、行动、监测与评估的角度对农村骨干教师进城跟岗基地学校的建设与运作进行探讨,以期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