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黄宇慧 《新闻窗》2013,(3):28-28
人文关怀强调以人为本,灾难事件报道需要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和精神需求,在及时地报道灾难,理智科学地分析灾难之外,新闻记者还应考虑到受众的内心体验,让受众看到生命在灾难中的真实情状,以浓墨重彩彰显生命在灾难中的尊严与价值、无私与智慧等人性光辉。同时,记者要时刻关注灾难中的人与事,关心灾难中的受害者及其亲属的生存状态,发掘灾难事件中人性的善与美。  相似文献   

2.
灾难发生后,灾难记忆通过电子媒介和灾难博物馆等媒介空间得以保存和传播,此时,媒介空间的主要功能表现为建构和再现灾难记忆;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移,关于灾难的记忆通过高度科技化的VR技术得以重构和增强,VR灾难新闻通过场景建构让人类重新感知灾难现场的残酷。笔者从媒介空间的视角出发,探讨灾难发生后,灾难记忆在不同空间中的建构,空间势能以及不同的媒介空间与灾难记忆的建构有着怎样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进入了包括灾难在内的公共危机事件的频发期。冰冻雪灾给我南方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损失,四川汶川大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的发生,让数以万计的中华儿女在灾难中蒙难。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加强对灾难史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预防灾难的发生,减少灾难造成的损失。灾难档案记录了灾难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的各种现象、事物变化、抗灾救灾活动等,是了解灾难、研究灾难最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然而,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原因,目前我国对灾难档案的管理尚存不少问题。为了更好的为抗灾救灾事业服务,我们必须加强对灾难档案的管理,探索科学的灾难档案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一个灾难频发的国家,自1900年到2004年,中国发生巨灾55次,平均1.9年发生一次。仅在2008年和2010年,就先后有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袭击中国,灾难是我们国家必须面对的挑战。在近百年间,伴随着大大小小的灾难的突击,中国媒体对于灾难报道的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中国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的成长,成熟,自然离不开一线的新闻记者的辛劳。记者是如何处理灾难报道的?如何在灾  相似文献   

5.
施宛佚 《新闻传播》2013,(2):135-136
因为灾难新闻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的显著特征,所以,在对灾难新闻进行报道之前,事先创建严密而精确的议程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包括建立应急预案、对灾难信息的有效统筹、对记者编辑的专业培训、对灾难新闻的后续深入报道,以及思考新闻媒介对灾难传播的影响等等问题,以应对灾难新闻的特性,从而报道出有条不紊、深入全面、带有人文关怀的灾难新闻。  相似文献   

6.
灾难因其具有很大破坏力和伤害力而备受社会关注,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成为新闻媒体报道的热点。用什么样的眼光观察灾难,以什么样的角度报道灾难,是灾难新闻报道的一个基本尺度。所以在灾难新闻中,记者的角色把握关系到能否成功地进行新闻报道工作,发挥舆论监督和舆论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靖  张怡 《图书馆论坛》2014,(4):106-114,101
对于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等文献保存机构而言,文献保护灾难无法避免,然而这些灾难的威胁和伤害却能够通过有效的灾难管理得以避免或减轻。文献保护灾难管理划分为灾难发生之前、之时和之后三个阶段,包括灾难预防、灾难准备、灾难应对以及灾后恢复四个环节。不管是哪一阶段哪一环节,文献保护灾难管理的基础是灾难预案。国际文献保护界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经验,设计了各种有针对性的文献保护灾难预案编制工具,供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特色的文献保存机构使用,其中主要的公益性工具可分为风险评估、项目清单、资源指引和编制模板四种类型,共计27种。  相似文献   

8.
王萌 《今传媒》2015,(4):108-109
灾难新闻摄影不仅在灾难新闻报道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与价值,而且透过灾难的艺术展现、镜头语言背后能折射出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现实批判.要对广大的受众形成强烈的画面冲击感,还要顾全拍摄对象的人文关怀,过分的灾难展示也会破坏受众的正面认识结构,造成人们在灾难面前良知的泯灭,因此用事件镜头来关注灾难中的人,并倾斜于人文关怀应该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本能.在人文关怀的视野下解读图片事件中的人文关怀,把握好灾难新闻图片展示灾难的度,以深刻的人文关怀为主轴,传递人类进步中的重大灾难信息,激发人类良知的社会教育功能.本文从灾难摄影题材中的人文关怀关注出发,试图剖析灾难新闻摄影的价值,分析新闻属性,忠实的记录人文关怀,在社会责任意识方面,力求展示灾难新闻摄影的积极作用,通过分析,认为灾难题材摄影作品中的大爱、无私、奉献是摄影者传播的理念.对人性的张扬,对人的尊重是人类孜孜追求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9.
灾难性报道是电视和图片新闻报道中非常特殊的一类。在这里灾难是广义的,它既包括地震、台风、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类灾难,也包括战争、车祸、犯罪等人为灾难。灾难直接影响着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从新闻价值要素的接近性上来看,灾难报道无论在心理还是在利益上,都与广大公众息息相关。灾难性报道给公众打开了一条信息通道,让人  相似文献   

10.
灾难事件大致可以分为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自然灾难是指来自自然界的、人类不可抗拒的力量或非人为因素而导致的重大事故或自然灾害;人为灾难是指由人为因素或各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重大突发性事件。①灾难新闻,就是对这些灾难事件的报道。灾难事件的突发性、破坏性、不确定性和冲击性等特点使其新闻价值较高。灾难事件突发时,政府部门能够首  相似文献   

11.
迪莉娅 《档案》2008,(6):41-43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一场巨大的灾难袭击了四川汶川,让几万中华儿女在地震中蒙难,举国哀思那些在灾难中离去的逝者。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难以避免,但是,通过档案研究一个地区的灾难史,吸取经验教训,减少灾难的发生,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灾难谣言主要是指与灾难有关的谣言,包括自然灾难和人为原因造成的灾难。权威出处和科学解释是灾难谣言成功传播的理论形态,事件重大和模糊传播符合灾难谣言效应的产生规律,恐慌共鸣和各方造势内外结合是灾难谣言传播的关键性因素。灾难谣言的防范与应对需要政府、媒体和公众的合作。  相似文献   

13.
丁柏铨 《新闻前哨》2010,(11):11-15
当今时代,各类灾难频发,给人类制造了种种困厄。在人们想方设法应对灾难的过程中,对新闻传媒所作的灾难报道,要求不断有所提高。新闻从业者加大了灾难报道的力度:与此相对应,新闻业界和学界人士对灾难报道的反思和研究也逐步得到加强。不过,依笔者之见,对于人为灾难的研究,仍然是反思和研究中相对薄弱的部分。因此,有进一步提高研究水平的必要。  相似文献   

14.
迟晓明 《青年记者》2010,(18):49-50
近年来,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公众对灾难事件的日渐关注,对灾难事件的新闻报道呈现出全局性、去地域化的趋势。然而,对灾难的关心可以超越地域,对灾难的认识却不能忽略地域,在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  相似文献   

15.
制定图书馆灾难管理规划的思考和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汶川大地震对图书馆所造成的灾难及目前国内外对图书馆灾难管理的研究现状,图书馆应关注并重视图书馆灾难管理.制定图书馆灾难管理规划时,要考虑培育灾难管理文化,并把灾难管理规划的过程分为4个阶段:灾难预防阶段、灾难准备阶段、灾难响应阶段和灾难恢复重建阶段,明确各阶段的具体工作和任务.  相似文献   

16.
所谓灾难备份,简单地说即通过备份,在灾难来临时将企业恢复到可正常运行的状态。根据灾难的不同,备份可大可小,对企业来说,灾难备份分为6个等级。  相似文献   

17.
灾难事件由于其特殊的负面性、冲突性和震撼性,对社会造成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灾难报道中找准新闻视角是媒体协调各方关系,优化传播效果,增强报道吸引力的必然要求。本文就如何找准灾难报道的最佳新闻视角、报道策划在灾难报道中的重要作用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本文中,社会冲突专指与灾难相联系的社会矛盾的非常形态.人为灾难是灾难中的一部分,是由人为因素所造成或导致的灾难.人为灾难报道由于与社会冲突有着更紧密的关联性,因而其难度远甚于自然灾难报道的难度.从事人为灾难报道,记者必然面临如下三种冲突:一是自身与人为灾难责任人之间的冲突;二是受害者或其亲属与责任人及深层次相关人之间的冲突;三是记者本人的激烈的内心冲突.在以上三种冲突中,前两种属社会冲突的范畴,后一种则属于个人内在冲突.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世界各地灾难多发,对于灾难的报道工作都牵动着灾难发生国的敏感神经。对这些重大灾难的报道工作不仅是对媒体综合实力的临场考验,更是展示国家形象体现人文关怀的契机。全球各大媒体在报道本国灾难时都表现出了不同的媒体风格,尤其是日本和西方某些知名媒体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体现出来的原则和经验,是值得我们中国媒体认真学习的。  相似文献   

20.
郭亚萍 《今传媒》2014,(6):55-56
灾难事件因其突发性、重要性和冲击性等特点使得灾难报道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电视媒体在直播报道灾难新闻时更加强调真实、客观、理性和专业精神。我国的电视媒体在报道突发灾难事故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以雅安地震期间电视媒体的直播报道为例,分析了我国电视媒体灾难报道的痼疾,并强调了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