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说20世纪是人类对话、交流、沟通的世纪,那么21世纪则是终身学习的世纪。若不终生培训,将被时代抛弃。(一)读了12卷470多万字的“电视丛书”,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力量支配国际部在三年内出了12卷470万多字的“电视丛书”。须知,这可完全属于业余的“个人爱好”,是完成本职工作后的再创造,和上班的工作业绩没有直接关系的。  相似文献   

2.
阚乃庆  万依 《视听界》2009,(4):79-80
平民娱乐时代,电视前所未有地放下了身段,让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从电视“土豆”变成荧屏“达人”,在电视节目中一展风采。但是这一热潮的出现并不是问题的终结,而恰恰是新一轮问题的萌发——电视在满足平民娱乐的同时,毕竟还是一种“SHOW”,在自我宣泄、自我释放、自我满足之外,究竟靠什么内容传递给“沉默的大多数”——电视观众?  相似文献   

3.
辰目 《传媒》2008,(4):1
谈及西方的竞选政治,有专家说,我们已经从广播政治时代进入到电视政治时代,再从电视政治时代跨入了互联网政治时代。其实,岂止是政治,准确地说,我们全方位地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改变和影响了我们全部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或者说革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几乎所有领域的技术路线和运作模式。“网媒”就是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4.
密歇根大学的副教授阿曼达·洛茨( Amanda D. Lotz)对美国电视的历史做一种立足观众对内容使用方式的断代,将之划分为“电视网时代”、“多频道切换期”与“后电视网时代”;而其描述的美国电视“后电视网时代”恰恰是由今天的多屏世界通过VOD点播、流媒体播、 iTunes等一切新的内容获取方式所构筑的。尽管这些点滴并不能建构整个“后电视网时代”的全部形象,但却可以用来对“后电视网时代”的内容类型进行三种类型的划分,从而使我们对中国电视的未来进行可借鉴性的展望。  相似文献   

5.
随着各类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传媒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后电视时代已经悄然而至。残酷的是,当网络异军突起之后,无论报纸、广播还是电视,都被称为了“传统媒体”。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个电视传媒产业化的时代。各国、各地电视产业的变法风潮此起彼伏,电视媒介正从一个单一的大众传播工具急速嬗变为一个兼具很高的经济价值的产业。①曾几何时,我们探讨电视节目“市场意识、效益意识”的喧嚣声早已淹没了我们对电视节目画面语言规范性的思索和追求。一些年青的电视摄像,常常认为“快餐理念”运作下的电视画面构成更凭借一种直觉,更看重画面传达的内容本身,而非完美的画面构成形式。  相似文献   

7.
曾萍 《新闻窗》2010,(5):53-54
电视相亲的火爆背后 “相亲”这两个字带有时代的烙印。不管是父辈那一代还是新潮的80/90后,都和相亲脱不了干系。虽然“相亲”曾经也遭到排斥,也被嗤之以鼻,但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的节奏加快,“相亲”非但没有被时代的大潮淹没,反而以更多的形式出现在大家面前,其中的电视相亲就是颇具实力的一员。  相似文献   

8.
以电视为主体的传播艺术,其主要的传达方式是视觉,因而有人称我们这个时代为视觉时代。它和口语时代的直接的视听方式不一样,必须以媒介为中介,因此,传播艺术的制作者们,想方设法要让人们看见。德吕克说道,电影的本质是“上镜头性”(电影导演在挑选演员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他或她是否上镜头),阿倍尔·冈斯认为,“画面的时代已经到来”,因为电影首先是要让人们能够看见,而在杜拉克看来,电影是一门“视觉艺术”。①电视也可以作如是观。在这里,我们可以从“形象文化”和“镜中自我”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这是传播艺术的基本审美…  相似文献   

9.
读图时代的报纸版面设计“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质世界的日益发展带来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已经没有时间和心情静静坐下欣赏文字,加之电视和互联网的普及,视觉元素已经越来越多地占据人们的信息获取、娱乐消费和审美欣赏,比如电视的高收视率,漫画的流行,图画书和绘本的风靡,人们更多地通过“看”来知觉并且了解世界,这便是所谓“读图时代”的来临。  相似文献   

10.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电视频道的增加,观众手中的“遥控器”越来越成为电视人关注的重心。在这个被称之为“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的时代里,电视收视率,这一看似老生常谈的话题,注定要被提出来,成为衡量电视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从电视台的宏观决策到节目编排、从栏目创优到广告价格等都将被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1.
第二媒介时代下的危机传播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珺 《新闻知识》2007,(2):80-81
美国学马克·波斯特(Mark Poster)在《第二媒介时代》一书中,将“播放型传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s)”盛行的时期定义为“第一媒介时代”,他认为在电影、广播和电视中,“为数不多的制作将信息传送给为数甚众的消费”。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介入以及卫星技术与电视、电脑和电话的结合,一种集制作、销售、消费于一体的“双向的去中心化的交流”模式产生,即进入“第二媒介时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是对话的时代。对话决定了双方地位的平等。作为电视媒介的传播,电视人已不能固守于“我传你受”的习惯模式,而是应该尽快融入“双向互动,平等交流”这一全新的传播理念之中。从这一方面来说,电视谈话节目是一个先行:它的创立与发展,是电视媒介从传统传播理念到现代传播理念的一次成功的软着陆。  相似文献   

13.
于燕枝 《青年记者》2007,(14):71-72
曾经,报纸是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那个时代的报纸阅读者我们不妨称作“报刊人”。“电视人”的概念早在上世纪日本学者林雄二郎就已指出,所谓“电视人”就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这一点,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14.
新华 《军事记者》2001,(12):35-35
全国11家电视媒体举行“电视媒体广告峰会”,首次共商跨地区经营合作,以因应中国“入世”后电视媒体面临的新情况。这11家电视媒体是:福建电视台、湖南电视台、深圳电视台、浙江电视台、安徽电视台、江西电视台、陕西电视台、湖北电视台、云南电视台、广西电视台和香港阳光卫视。全国11家电视媒体共商跨区经营合作@新华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时代,电视如何转型?融合如何创新?本文提出“互联网+电视”的转型方向和“网台融合”的转型路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作者还提出了“体外循环”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20世纪是人类对话、交流、沟通的世纪,那么21世纪则是终身学习的世纪。若不终生培训,将被时代抛弃。 (一) 读了12卷470多万字的“电视丛书”,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力量支配国际部在三年内出了12卷470万多字的“电视丛书”。须知,这可完全属于业余的“个人爱好”,是完成本职工作后的再创造,和上班的工作业绩没有直接关系的。 后来通过多方了解,我慢慢明白了,正是由于部负责人的积极倡导、以身作则,推动大家增强理论修养,才使理论著述蔚然成风。 “……忙乱之余,经常问我自己,我是谁?到底在干什么?这到底…  相似文献   

17.
手机电视以其便携性、移动性和互动性的特点。改变了传统电视的家庭收视方式,宣告了一个“新收视时代”的到来。手机电视开拓了一个新的注意力资源,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手机电视时代的到来,将对大众传媒现存格局造成极大的冲击,改变电视的传统运营模式,影响大众传播的内容,也改变大众的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8.
如今,电视传播的发展已从“节目”时代、“栏目”时代,发展到“频道”时代。 在此情形下,任何频道要想取得竞争优势,除了在节目上下工夫外,科学、合理地编排节目,是决定其竞争胜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赵红艳 《新闻传播》2006,(1):32-32,33
电视界素有“黄金时间”的说法,各节目对这一时段也是趋之若鹜。其实,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受众特点的变迁,当代电视的“黄金时间”也有了更多的更广的涵义。只要采取恰当的经营策略,相信每一节目都可在任何时间创造属于自己的“黄金时间”。  相似文献   

20.
获第十六届中国电视艺“星光奖”二等奖的电视散《远去的旋律》的学脚本是组织作创作而成的。整个故事是虚构的,但故事所讲述的“弹棉花”这个行业行为,历史上在浙江金华地区却非常盛行。由于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人们生活习性发生了变化,“弹棉花”这一行业也逐渐衰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