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写点东西,我觉得应该提倡一下。有的同志讲得很形象:编辑成年累月“为他人作嫁衣裳”,也可以抽点时间给自己做几件新衣裳-写点东西,这有什么不好? 编辑写点东西,确有好处。这倒不是为了装饰门面,或追求什么名利,而是有利于繁荣创作和出版事业。从编辑角度看,还有这样几点好处: 一,有助于克服笔力退化、眼高手低的毛病,提高写作能力,动手改稿、编审都不难,可以帮助作者提高书稿质量。  相似文献   

2.
陈菁 《出版参考》2015,(1):39-40
前几个月,我代表单位招聘一名编辑.面对20多名应聘者,问了他们每人同样一个问题:“你怎么理解编辑这一职业?怎样做,才能算是好编辑?” 有的说:“我是中文硕士,文化底子好,可以当编辑.” 有的说:“编辑就是看稿子,做图书出版的,如果能修改点稿子就更好了.” 有的说:“我喜欢看书,所以我想应聘编辑.我认真仔细应该可以做好编辑的.”  相似文献   

3.
在编辑工作中为什么要做研究工作? 研究工作,实际上每个认真工作的编辑都是在做着的。在编辑部里,所谓研究,并不是专门的一种工作。它是整个编辑工作的一部分。不过,有的人做得多一些,有的人做得少些;有的人做得质量高一些,有的人做得质量差一些;有的人采取这种形式来做,有些人采取那种形式来做。我们党报的编辑是党的工具;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一种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的工具。这种工具在工作中间不能只是简单地重复机械的动作,不是简单地把已有的材料堆积起来,而是要不断地创造和增加新的精种财富。这种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大小,是同研究工作做得多少成正比的。所谓编辑工作,包括一些什么内容呢? 最基本的就是“辑”和“编”。“辑”,就是把群众的劳动、斗争、生活和思想的各种材料收集起来;“编”,就是把从群众中来的各种材料加以选择、组织、加工,把它们提高一步,再通过报纸或其它新闻工具把它们传播到  相似文献   

4.
怎样做编辑工作?如怎样制订选题、组稿、审稿、改稿等等,具体的经验多种多样,且又因人因稿而异,千差万别。我从事编辑工作40来年,感受最深的是当编辑必须有一种明确的编辑思想,而且这种编辑思想又必须是方向明、路子正、有个性的——说白了,就是要树立当编辑家的思想和编辑家的作风。这话口气大了些,但雄心还是要有的,这叫做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相似文献   

5.
前几期的《出版工作》上,有同志提出编辑职称可分见习编辑、助理编辑、编辑、主任编辑、总编辑。我觉得把“主任编辑”作为编辑的一个职称不好,不如改为“编审”妥当。因为“主任编辑”,在“编辑”前面加“主任”二字,容易同行政职务的“编辑室主任”混同。事实上,有的出版社就把编辑室的行政领导和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编辑几乎成了苦差事的代名词,大学毕业的学生当了记者的就神气,当了编辑的就丧气,即便是资深记者,有了更多的经验更适合做编辑了,也大都对编辑工作越来越不感兴趣。于是,有的单位便把一些能力不强的记者打发到编辑岗位;有的单位迫不得已只能不断地向社会招聘编辑;有的单位干脆做出规定,新入社的大学生必须做几年编辑工作。这样,在新闻界就形成了一个怪圈:没人愿意做编辑——编辑队伍素质下降——编辑岗位不被重视——更没人愿意做编辑。所以,新闻界大记者常被称道,而大编辑则越来越凤毛麟角。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2月份是30天,你肯定会予以否定;如果一篇文章中叙述:“2月30日,封山期进人154天。”你能发现什么?有些编辑的确忽视了。其实,这段引文选自《生命的火种》一文。该文原载于《劳动报》,后被《青年文摘》杂志摘录。两次刊登,都以2月份是30天的面孔出现,这不能不引起编辑的警觉。编辑应该对易错的时间概念加以认识,剖析错因,以便编审过程中严格把关,防患于未然,本文想就此方面做一些工作。  相似文献   

8.
《辽宁日报》把改革头条作为新闻改革的突破口。几年来不仅出了不少在全国有影响的优秀稿件,而且培养了人才。不久前赴辽宁采访时,我访问了《辽宁日报》总编辑赵阜。总编辑的责任在于启发记者、编辑的聪明才智有些报社领导人抓工作很细,事必躬亲,但工作成效与愿望有距声,有的甚至成了“校对员”。“您是怎样做领导工作的呢?”我问赵阜。  相似文献   

9.
2月27日下午,北京的天气明显回暖,一群充满朝气的年轻人来到了清华大学,今天他们要和出版社的蔡鸿程、焦金生两位老编审一起座谈,话题就是———编辑的成长。这些年轻人来自中国铁道出版社计算机图书中心,他们已在出版社工作了一二年,有的三五年,大多是加工编辑,这样的队伍在出  相似文献   

10.
我社评定编辑干部职称,是从1980年下半年开始酝酿,1981年4月初正式动员进行这项工作的,到目前为止,编辑职称已基本评定完毕,副编审、编审的评定工作正在进行。我们评定编辑职称的情况如下。 (一)建立组织按中央文件精神成立了二级职称评定组织。一是邮电部编辑干部职称评定委员会,负责评定编审,并领导全国邮电系统的职称评定工作,由副部长成安玉同志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有政  相似文献   

11.
李兴昌 《编辑学报》2003,15(2):153-154
现年63岁的高起元编审,在编辑出版这块园地中已耕耘了38个春秋:15年办报纸,3年办出版社,20年办学报.有的朋友问他:"你一辈子都当编辑,是否曾感到过单调、清贫?是否有过后悔的时候?"他满怀深情地答道:"无怨无悔,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12.
记者处理通讯员来稿,编辑处理记者的稿件,以及总编辑审阅稿件,都可以叫做编审工作。编审工作,包括稿件的审查、加工、把关和编排等。编辑编审稿件,好比厨师配菜烹调,助产士催产接生,工人加工产品一样,只有通过艰苦劳动,才能出好成果。编审工作是报纸编辑出版工作的重要一环,做好这项工作,对于提高报道质量、办好党报有极大的关系,因此,必须认真负贡,严格把关。  相似文献   

13.
孙璐 《编辑之友》2011,(3):70-71
三审三校制是我国出版工作的基本制度,出版社都应执行三审制审稿程序。三审制即责任编辑(编审、副编审、编辑、助理编辑均可担任责任编辑)对书稿进行初审(一审),编辑室主任(副主任)或由出版社领导委托的编审、副编审进行复审(二审),社长、总编辑或社领导委托的编审、副编审进行终审(三审)。这种审稿程序,是一种递进制约的关系,初审、复审、终审三个审次可在学科、知识背景、编辑水平和能力上交叉互补,最大程度客观、公正地评价书稿,认真负责、有理  相似文献   

14.
编辑工作究竟重要不重要?这个问题有的人解决了,有的人还没有解决。我想还得把鲁迅请出来解答。在出版界老前辈赵家璧同志的《编辑忆旧》一书里讲到他第一次见鲁迅时,在谈到出版编辑工作时鲁迅对他说:“这是一件非常需要而且很有意义的工作,我自己也是搞过这一行的,其中也大有学问啊!”短短两句话就  相似文献   

15.
钱锋  刘明寿  张静 《编辑学报》2023,(6):621-625
国家正在积极推动科技进步,创办卓越期刊和世界一流期刊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建立一流的期刊编辑队伍,并确保他们得到应有的待遇。针对期刊编辑人员的待遇问题,调查了全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所有排名第一名的高校及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学会主办的378种知名学术期刊编辑的职称、年龄、学历、部分高校教师系列待遇,尤其是对正高职称级别占比进行了系统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每本期刊平均有编辑人员1.7人、副编审1.2人、编审0.8人,而编审中三级编审只有0.1人,在职二级编审只有0.005人。期刊中不仅编审人数少,而且享受三级、二级待遇的人更是微乎其微。实际情况是一方面编辑人员职称评审难,另一方面即使评上了,各高校、科研院所也没有将编辑与教师、研究人员同等对待,绝大多数未设三级岗、二级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建议设立与教学科研人员相应的三级、二级编审评价指标体系,并明确规定期刊编辑部编辑的属性和地位、待遇,确保期刊编辑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待遇,为推动科技进步和创办卓越期刊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作者韦君宜是老编辑、女作家,现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青年时代,投身解放区的编辑队伍;建国后,作过青年杂志和文学书刊编辑工作,尤其对文学书刊的编审有丰富经验和感受。本书辑入她在编审工作上,关于怎样为人民当一名德才兼备的编辑、选稿标准、作者的培养、读书心得与评论,审稿  相似文献   

17.
我认为,新闻编辑工作是创造性的工作。没有创造性,就做不好编辑工作。 也许会有人说:“你过分夸大了编辑工作吧。编辑,不就是修修改改、删删补补吗?” 这修改删补就是一门学问,小看不得的。  相似文献   

18.
沈肇熙,1914年生,湖北天门人,民盟盟员。1955年调人民邮电出版社工作,担任过《无线电》月刊、《电信科学》月刊主编及《通信学报》总编,并在图书编辑部担任过编辑、编审,编过100多种书。沈肇熙同志热爱编辑工作,始终把做个好编辑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9.
编辑,是一种职业,也是一门学问。我很赞成胡乔木同志的提议,希望我们广大从事编辑工作的同志,特别是老编辑、老报人、老新闻教育工作者,能够把编辑工作作为一门学问加以探讨,总结我们的实践经验,建立一门过去还很少有人专门研究的学问——编辑学。什么是编辑?编辑的社会职能是什么?编辑工作的性质、任务、内容和方法是什么?编辑要具备哪些基本的修养和技能?怎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和出色的编辑?这里面是大有学问的。  相似文献   

20.
我的编辑经历和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在出版社做过编辑、编辑室主任、总编室主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从来没有离开过策划和组织书稿工作,一晃儿就是二十几年.我在给编辑讲业务课时,有的编辑给我出了一个题目,让我谈谈在策划和编辑书稿过程中的切身体会.这便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缘由.说是"体验"也好,说是"教训"也好,期望对同行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