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实验语音学角度,分析探讨四川省犍为方言单字声调的基本形态,并将其与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将犍为方言调值分别描写为:阴平45,阳平21,上声41(男)/31(女),去声13(男)/23(女),入声33。将犍为方言单字调男声时长模式归纳为:去声阴平阳平入声上声,女声时长模式归纳为:去声阳平阴平入声上声。  相似文献   

2.
采用实验语音学方法考察綦江方言,得该方言有阴阳上去入五个调,入声已长化,但不同乡镇长化度略有差异,平调调型基本保持,存在地区差异;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调值分别为35、31、42、112、33,其中阴平、阳平、去声调值与前人所得有较大不同,该不同产生与声调系统性相关,也与研究方法不同有关。该研究为綦江方言语音研究保存了声学实验数据,丰富了重庆地区存留入声的方言语音研究,为其他地区有入声的方言研究提供了比对资料和研究经验。  相似文献   

3.
陕西大荔方言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没有入声。古入声字今基本读阴平和阳平,只有少数读上声和去声,大荔方言没有入声韵,古入声字今全读音声韵,并且其发展有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江苏盐城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江淮官话区,具有江淮方言的一些共性特征。本文以盐城方言单字调为实验对象,运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得到盐城方言市区片的单字调格局:市区片方言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五个声调,调型为高降调、降升调、平调、中升调和高促调,调值分别为阴平41、阳平214、上声45、去声35和入声5。  相似文献   

5.
通过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江西于都县岭背镇方言的单字调进行研究。实验得出:于都县方言有6个声调,分别是阴平31、阳平22、上声15、阴去11、阳去54、入声5。从调型上看,于都县方言多平调、降调,包含两个低平调,一个高降调,一个中降调,一个低升调和一个短促的入声调;时长上,阳平的时长最长,其次是上声、阴去、阴平、阳去、入声。  相似文献   

6.
通过MiniSpeechLab软件对河北邢台任县方言的单字调和双字调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任县方言的声调格局:四个单字调的调值分别是阴平34、阳平53、上声44、去声31。双字组的连读变调都属于前字变调,规则有阴平→33/_+阴平,阴平→22/_+上声;阳平→33/_+阳平,阳平→55/_+去声;去声→阴平/_+去声。这些规则中只有去声→阴平/_+去声是调位型变调。  相似文献   

7.
邵丹丹 《文教资料》2011,(36):114-116
本文用EGG信号研究梅县方言的声调。实验结论:1)梅县6个单字调:阴平44,阳平21,上声31,去声52,阴入32,阳入5;2)单字调时长模式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入)阳入;3)阴平、阳平、上声为正常嗓音,去声与两入声嗓音类型需进一步分析确认。  相似文献   

8.
采用实验语音学方法,考察江津方言单字声调。江津方言有阴阳上去入五个声调,据实验数据指出该地入声已长化,但不同乡镇长化程度不同,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异,平调调拱很好保留。从实验数据得调值与传统耳听判断调值有差异,实验得调值为阴平35、阳平31、上声42,去声13,入声33。该研究为江津方言语音研究保存了声学实验数据,丰富了重庆地区留存入声方言的研究,为西南官话其他有入声方言语音研究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实验语音学的角度,运用分域四度制和普适调型库框架对昆明话的基频、调域、长度及音高等声学特征进行分析后发现,昆明话仅有四个声调,分别为阴平/44/(中平),阳平/43/(低微降),上声/54/(高微降),去声{32}(纯低调的变体)。从调型来看,昆明话的调型比较单一,主要为平调和降调。此外,昆明话的分化也比较单一,古调类中的阴平和阳平仍保留为阴平阳平,入声全部归为阳平,阳上分化为上声和去声。  相似文献   

10.
运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当代阳江话声调的音高、调长和音强进行研究,把该方言声调的实际情况客观地描写出来,为阳江话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根据实验结果,音高调值为阴平22,阳平42,上声21,阴去214,阳去55,上阴入23,下阴入21,上阳入55。时长的结果为阴平>阴去>阳平>上声>阳去>上阴入>下阴入>上阳入。除阳去为前强型,上阴入为双峰型外,其他声调的音强类型都属于中强型。  相似文献   

11.
阿拉善方言有3个单字调:阴平、阳平上和去声。其中来源于古浊平的阳平上和来源于古清、次浊上声的阳平上两部分单字调值相同,在连调中读法各有差异。非叠字组轻声有两种,一种是出现在阴平和阳平上之后的低降调[21],一种是出现在去声后的中平调[33]。根据共时比较可以看出,这些都与兰银官话银吴片方言的特点相同。  相似文献   

12.
费县(刘庄)方言单字调的实验调值为阴平调低平升[224],阳平调高弯降[552],上声调高升[45],去声调低凹[423],其声调格局体现了高调与低调搭配,升调、降调和曲折调不同调形在空间中均匀分布的特点.实验结果表明,费县(刘庄)方言声调的实验调值与传统调值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别,而时长与调形之间有显著的对应关系.费县(刘庄)方言中还存在一些特殊的声调现象——作为低调伴随特征的嘎裂声和僵声以及羡余成分.  相似文献   

13.
前人学者对莆仙方言单字声调的调类归并与调值描写存在各种观点。采用实验语音学研究方法,与传统研究相结合,探讨莆仙方言单字声调,进一步描写莆仙方言的时长特征,与传统调值进行对比分析。本次实验所得莆仙方言共有7个调类,即: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单字调调值分别为533、334、331、51、31、41、3。  相似文献   

14.
钦州正同音字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钦州正又称钦州正话或正话,过去也叫官话,是教学、祭祀等文化活动的工作用语。主要的语音特点是:有[ ]两个声母;阴声韵母和舒声的调类、调值像官话;阳声和入声韵母像白话和客家话;浊音去声部分字归阳平,像钦州、北海的白话;假开二的相当部分字读[ε],像闽南话。同音字汇收4000字。  相似文献   

15.
据《诗经》用韵研究古四声,有四点需要分辨:一,《诗经》押韵有必韵句和非必韵句的区别,非必韵句对声音(本文关注声调)和谐的要求宽于必韵句,不重复的必韵句韵脚更能反映古声调情况的客观。二,《诗经》同部字相押,有的既同部又同声调,有的同部但不同声调。在符合一定韵式的规律性转换中,同部不同声调也是诗人有意识的换韵,应当视为四声分押。三,因假借、引申派生、语法音变等原因,有些字一字多个声调,根据音义相应的原则,应区别其不同意义和不同语法功能,以定其在具体诗句中的实际声调。四,《诗经》中,平、上、去、入各声,阴、阳、入各声,用韵情况很不同,了解古四声发展演变的不平衡性,各声应区别统计。根据上述四点主张,发现一些新的定例、韵式,以义辨音。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诗经》用韵的四声数据库,从而利用计算机对全诗305篇、1133有韵之章、1696韵段、5308入韵句的用韵关系进行分析和统计。得到以下数据:4548必韵句中,通押183句,占全部必韵句的4.02%。各声通押比依次是平声2.27%,上声5.42%,去声16.71%,入声1.44%。阴、阳、入三声的通押比依次为阴声韵5.88%,阳声韵3.29%,入声韵1.44%。阳声韵中,平、上、去声的通押比依次是1.26%、15.05%、17.86%。阴声韵的去声和阳声韵的上、去声,在《诗经》时代可能处于四声系统上发展完善的晚期。  相似文献   

16.
运用穷尽式系联方法,归纳出刘长卿诗歌用韵系统:近体诗阴声韵、阳声韵共22部;古体诗阴阳声韵共18部,入声韵7部。并将刘诗用韵与相同时代不同地域,以及相同地域不同时代的诗人用韵进行比较,进而探讨刘诗用韵的特异之处及其与通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由安乡方言"南边话"入声的今读类型,确定"南边话"有两种,一种源自湘语长益片的长潭小片,另一种源自湘语长益片的益沅小片.文章还探讨了益沅小片去入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8.
驻马店方言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驻马店方言有以下特点:1.中古的知、照组全部和精组的洪音合并,与日母形成一个系列,读舌尖前擦音、塞擦音;2.舌尖前擦音、塞擦音声母在儿化时读为舌尖后音;3.不分尖团;入声中,中古清声母今多读阴平,中古浊声母今读阳平;4.中古通摄三等多读细音。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寿县方言属中厚官话,但古入声字在今寿县方言的归类并不与中原官话的分派规律一致,而呈现出自己的特点。文章列出了寺县方言的声韵调系统,指出了入声字的特殊分派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