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1954-1955年,在全国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运动中,《文艺学习》刊发了社论、读者来信来稿综述、红楼梦人物杂谈、文艺学习座谈等栏目的文章。这些文章在立场、目的、语言诸方面表现出《文艺学习》对《红楼梦》研究批判的主要特点,从中亦可得到当时关于《红楼梦》阅读的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研究不仅是现代中国学术的肇始,也是学术政治化的发轫。它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个时代的风光云影。建国初期对红学家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是建国后第一场纳入政治轨道的学术批判运动,不但对其后红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哲学、社会科学等学术品格的影响皆是至为深远的。  相似文献   

3.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中国开展了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文化批判运动,随着运动深入,又开展了对胡适"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接着,又发动了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运动,最终发展成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这三次文化批判运动构成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文化界政治生活的主题,对于此后文化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1954年底,以"两个小人物"批判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为导火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了对胡适思想的大规模批判运动.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这次批判运动作简单评述.  相似文献   

5.
俞平伯是继胡适之后“新红学”的权威作家。《红楼梦辨》是他的早期著作,也是他研究《红楼梦》的基本成果。解放后由此书修订而成出版了《红楼梦研究》。这本书最有价值的是对高鄂续书问题的考证和评述,但他在《作者底态度》《红楼梦底风格》等篇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却引起了后来人们极大的争议,并在解放初期引发了一场在《红楼梦》研究中对“新红学”派的批判。这场批判的领军人物即李希凡和蓝翎。  相似文献   

6.
由湖北省古典文学研究会,武汉市红学会等单位发起召开的“当代红学研讨会”,1988年11月30日至12月8日在湖北大学召开。与会的红学专家、《红楼梦》研究者、爱好者共190多人,会上讨论的问题综述如下: 一、关于1954年批判俞平伯运动1954年,由当时的“两个小人物”,引起的批判以俞平伯先生为代表的“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对当代红学以至我国整个思想学术界,影响至深。现在虽然有关部门已为俞平伯先生在政治上平了反,但是,那场运动在思想、学术上的恶劣影响还没有肃  相似文献   

7.
1921至1922年间,胡适和俞平伯先生相继提出了:《红楼梦》为曹雪芹自传性小说,曹雪芹就是贾宝玉的见解(见胡适《红楼梦考证》俞平伯《红楼梦辨》)。后来,这种观点遭到了好些红学专家的反对。他们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反映当时现实阶级斗争的书,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把这么一部破  相似文献   

8.
著名红学家俞平伯临终前曾留下遗言:“胡适、俞平伯是腰折《红楼梦》的,有罪;程伟元、高鹗是保全《红楼梦》的,有功。”  相似文献   

9.
从建国后到“文革”前这段时期,在文艺界发生了一系列的批判活动。在此类的批判活动中,出现了一些“特殊”的文学现象,由于它们出现在特殊的文学环境下,其具有的文学意味值得研究。同时,周扬作为党的文艺政策的权威阐释者和坚定执行者,自然难免要参与批判活动之中,发挥作用。1954年开始的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周扬作为备受争议的人物,他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左翼文学内部的“宗派主义”矛盾,都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本文即从这方面入手,以此作为研究周扬的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0.
1954年的"批俞"是新的社会背景下,迫切要求对古典文学遗产重新认识和评价的反映。形势需要给《红楼梦》以新的评价,这就是政治;如何给《红楼梦》以新的评价,才是学术。自王国维1904年发表《红楼梦评论》,开启了理论探讨和艺术研究的新生面。胡适构建以"自叙传"为核心、以"曹寅家世"说和"高鹗续书"说为支柱的"新红学"体系,扔给大家一个永远解不开的死结,使《红楼梦》研究偏离了正确方向。对胡适的批判是必要的;如果需要反思,不表现在以政治取代学术的极"左",恰恰表现在学术的先天不足。从1991年起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证伪,不过是将1954年对胡适的批判纳入了纯学术的正道,与俞平伯的自我更新、自我发展是完全同步的。  相似文献   

11.
从建国后到"文革"前这段时期,在文艺界发生了一系列的批判活动。在此类的批判活动中,出现了一些"特殊"的文学现象,由于它们出现在特殊的文学环境下,其具有的文学意味值得研究。同时,周扬作为党的文艺政策的权威阐释者和坚定执行者,自然难免要参与批判活动之中,发挥作用。1954年开始的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周扬作为备受争议的人物,他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左翼文学内部的"宗派主义"矛盾,都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本文即从这方面入手,以此作为研究周扬的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2.
"红学"勿反《红楼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学”、“脂学、“探佚学”之“学术风气”是“反《红楼梦》”的“红学”研究。俞平伯先生晚年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对自己青年时期的“反《红楼梦》”研究进行了深层反思和痛心地忏悔。《红楼梦》研究应该更新观念,努力进取,走出误区,开拓红学研究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读《胡适与傅斯年》《山西师大学报》1993年第1期发表了蒋星煜《胡适与傅斯年》一文。我读了此文之后,感受到很大的触动,觉得有些话要说。自50年代以来,中国的学术研究常常服从于政治运动,养成了一种一边倒、一窝蜂的惯性。50年代为国内批俞平伯《红楼梦》、...  相似文献   

14.
本文指出上世纪五十年代那场评红批俞运动弄错了对象:将俞平伯研究红楼梦脂本发现的“红楼梦新观念”当作俞平伯自己的观念大批了一通,所批的是“脂本观念”而非俞氏的观念,以致造成诸多纷乱,红坛的种种争论和此不无关系,进而说明以搞运动方式搞学术的弊端。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研究,从清中叶到辛亥革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已经经历了封建专制和旧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时期."五四"以前的"旧红学",主要是指封建文人以其宇宙观和文艺观对《红楼梦》的评论."五四"以后,由胡适和俞平伯建树的"新红学",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学者以实验主义哲学研究《红楼梦》的产物.一辛亥革命,赶跑了皇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是,封建专制的庞大肌体,繁殖和滋养这个肌体的整个社会基础,却原封未动.革命果实很快被帝国主  相似文献   

16.
纪念高鹗,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更好地认识他和程伟元整理的120本《红楼梦》;正确地向国内外和我们的子孙宣传、传承“国宝”程高本《红楼梦》.俞平伯晚年两次对自己研究《红楼梦》的反思,对学界正确认识程高本《红楼梦》极端重要.程伟元、高鹗整理《红楼梦》从目的到方法都是正确地,无可指责.程本前八十回和庚辰本的优劣与正确传承、保全《红楼梦》是两个完全不同层面的问题.用庚辰本替代和肢解程本《红楼梦》是不妥当的.应该重新组织专家力量注释、校对一部优秀的程本《红楼梦》以作普及、传世本《红楼梦》.  相似文献   

17.
<正>俞平伯谓:"以世法读《红楼梦》,则不知《红楼梦》;以《红楼梦》观世法,则知世法。"观其红学研究之论述,笔者以为他前期的方向是批评与考证并重(例如在《漫谈红学》一文中所述"自传说是也,我深中其毒,又屡发为文章,推波助澜,迷误后人"),晚年却多以禅悟为主  相似文献   

18.
批判《红楼梦》研究中的主观唯心论,是解放后思想文化战线上一次著名的运动。它对胡适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影响作了清算,并推动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理论学习和思想改造。作为思想批判和文艺批判,是必要的,有重要意义的;但以政治运动的形式在全国大张旗鼓地展开,也产生了某些严重的缺点错误和消极后果。1921年,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从此产生了所谓“新红学”。比起以索隐、附会为特征的“旧红学”,“新红学”的出现是《红楼梦》研究上的一大进步。胡适对“索隐派”的批评是有道理的,考证也有一定的成绩。但他用的是资产阶级实用主义方法,又抱有阻挠马列主义传播的目的,所以对《红楼梦》的总评价是错误的。他把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贬低为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钗黛形象的研究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有得也有失。二十世纪俞平伯、李希凡和蓝翎、何其芳的研究具有建立学术研究“范式”的意义。建立新的“范式”,推进《红楼梦》人物形象研究,应注意作者小说美学、人物形象的全面系统分析、精读原著、原著与续作的分别。  相似文献   

20.
<正>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曹雪芹浓笔重描着力塑造的典型人物之一。从一九五四年以来,为了批判俞平伯同志的“钗黛合一”、“两峰双水”观点,许多评论家过左的和不实事求是的指摘了薛宝钗这个封建时代的规范淑女。为了强调“钗黛对立”,在许多评论中,把薛宝钗一般的说成是阴险、奸诈、阿谀、庸俗;有的说得更坏。宋浩庆在《红楼梦六十四、六十七回辨》一文中就是这样认为的,说她“外表美丽和善,内里丑恶奸诈”。诸如此类的评论并不符合作者曹雪芹的原意,也不符合在《红楼梦》作品里其他人物对她的品评(包括脂评),更不符合我们读《红楼梦》的观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