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首先分析了文献概念的内涵,提出“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中的“知识”既包括客观知识也包括主观知识,因而事实上等同于“文化”;“文化是一种活动,而非一种既定的、现成的东西.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图书馆的使命和图书馆学的学科取向.从文化的角度理解文献所记录的知识,将导致图书馆和图书馆学的根本目标与具体内容的相应性改变:图书馆不仅要传递客观知识,更要传承文化;图书馆学不仅是客观知识意义上的逻辑体系和工具论意义上的操作技术,更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文化选择和文化创造,主体移入和价值关涉应成为其基本学科特征.  相似文献   

2.
实然的超越和应然的解说:图书馆学如何提高学科地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图书馆实践的狭隘认识以及对图书馆学研究中科学理性方法的过度迷恋,导致图书馆学研究只能在实然的层面上讨论图书馆之所"是".完整的图书馆学研究必须体现实然和应然的双重自觉:既要建构一个旨在直接回应文献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等具体操作的实然的学科知识体系,又要通过对文献背后文化的思考,追问人类文化的可能性及其限度,形成关于文化的超越性认识和无限性洞见.图书馆学的发展历程表明,只有从感性经验的实然事实层面延展到本体反思的应然价值层面,图书馆学才能建构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统一性的学术领域,提供能够为其他学科所共享的自主性成果,从而真正提升自身的学科地位.  相似文献   

3.
文化视角的图书馆学研究包括三个命题:"文化中的图书馆"从语用层面上强调文化背景对图书馆的前提地位,多元文化必将导致图书馆学研究的多元化,由此,建构中国图书馆学遂成为题中应有之意;"图书馆作为文化"从语义层面上思考图书馆所表征的文化理念,由此,图书馆技术或现象背后的文化隐含遂成为关注焦点.上述两个命题的实质是强调图书馆与文化之间存在反映与被反映的彼此对应关系,而"图书馆的文化功能"兼及语义和语用,强调图书馆不仅反映文化或为文化所反映,而且能够改变文化的现有面貌,引领文化的应然走向,具有能动性特征.文化视角虽然拓展了图书馆学的研究领域和致思路径,但并不能取代基于语法层次的图书馆学的本体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 针对目前学界更为重视社会文化背景对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性的认识现状,重点分析图书馆参与社会文化建构的反向能动作用。[方法/过程] 指出图书馆的文献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过程看似客观,实无不涉及对文献背后所记录的知识性质的裁定,且主动地彰显着关于知识是什么的本体论、关于知识如何存在的存在论、关于知识如何被认识的认识论、关于知识为什么的目的论,从而也改变着文献背后的知识面貌,直接影响到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在从作者到读者的文献知识传递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并不中立的中介性机构--图书馆,它始终以其自身独特的方式建构着社会文化。[结果/结论] 追问图书馆的社会文化建构功能,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定位图书馆,并为图书馆学研究重新界定范围和层次。  相似文献   

5.
民国图书馆学思想是民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环境的产物,是继承与发展中国古代图书馆思想和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借鉴与吸收西方图书馆学思想的结果;民国图书馆学思想具有内容来源丰富、思想传播主体多元、本土化和世界先进性等特征;研究民国图书馆学思想有助于预见图书馆学未来发展方向和图书馆学理论创新.参考文献9.  相似文献   

6.
图书馆学教育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包括文化凝聚力、文化吸引力、文化创新力、文化整合力和文化辐射力,图书馆学教育与这五个要素关联密切。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来看,图书馆学教育在这五个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但也存在诸如学科价值认同出现偏差、专业吸引力不强、学科创新力和整合力较为薄弱、学科影响力有限等问题。文化软实力视角下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要通过强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涵的理想、使命、职业精神教育,增强图书馆学教育的文化凝聚力;通过扩大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提升图书馆学教育的质量,推动图书馆学知识创新成果的社会应用,加强对图书馆学科和学科教育的宣传,提高图书馆学教育的文化吸引力;通过知识原始创新、研究方法创新、话语体系创新等途径,提升图书馆学教育的文化创新力;通过促进图书馆学与信息管理学科群及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提升图书馆学教育的学科整合力;通过利用各种对外交流的机会和平台,讲好图书馆学教育的“中国故事”,扩大图书馆学教育的文化辐射力。图1。参考文献30。  相似文献   

7.
作为社会科学之一的中国图书馆学正面临着一定的危机与挑战,正在被淡化或被边缘化.图书馆学是独立性的学科还是非独立性的学科?如果它是独立性的学科,那么它的独立性何在?对此,中国图书馆学界需要在图书馆实践中对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思路、价值取向和社会影响等方面进一步反思与剖析,不断认识与理解图书馆学,实现真正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未来图书馆将会发展成为一种网络运行的数字化、虚拟化、可移动、智慧服务的新形态,其资源全面融合、无缝链接;图书馆的职能也不仅仅是进行文献服务,将会扩展到服务于国家战略。图书馆的五大重要使命包括:辅助科技创新,提升全民文化素质,传承历史文化,推动科学普及,引领学科发展。未来图书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掌握新资源环境下图书馆学理论、技术与方法,注重图书馆资源建构与组织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科馆员使命感和能力的培育,提高大数据环境下资源获取能力和分析能力,把在图书馆实习当作必修课程。  相似文献   

9.
图书馆学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取向并不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文章认为,以图书馆这一人类社会文化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图书馆学具有科学与人文的双重特征,因而应该从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图书馆学.人文精神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普遍追求.图书馆有其自身的独特的人文内涵,在当今人类文明进程中,图书馆应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人文精神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论文采用理论思辨法与文献研究法,探讨了图书馆学话语体系建构与理论创新的动因;考察了图书馆学科话语体系建构成绩不足、理论创新能力薄弱的现状;提出为有效应对这一问题,图书馆学界应遵循立足本土、扩展视界与继往开来的原则,结合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对图书馆的影响,重新定义或审视图书馆的性质与其服务内容及对象,以图书学、阅读推广活动、数字人文、后现代图书馆学等作为新的理论生长点,思考图书馆数字化的所长与所短。  相似文献   

11.
图书馆与文化建设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聂敏 《图书馆论坛》2005,25(1):33-35
讨论了图书馆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图书馆是文化遗产、文化传统的聚宝库;文化交流与文化整合的重要枢纽;文化研究与文化创新的重要基地;文化教育与文化传承的中心。  相似文献   

12.
试论图书馆属于文化有机体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文章指出,图书馆是内在性文化、深厚性文化、多元性文化、批判性文化、开放性文化,超机性文化并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与文化休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文化休闲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本文通过对新的形势的分析,重点论述了图书馆在文化休闲中的定位和作用,以及为了适应文化休闲的需要图书馆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程远 《图书与情报》2011,(4):116-118
文章阐述了图书馆文化的概念、特性、作用以及图书馆文化对图书馆发展的影响,提出了营造图书馆文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文化管理的战略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结合科学管理的局限性,提出图书馆文化管理的新思维,并论述了图书馆文化管理的时代表征和文化管理的新启示.  相似文献   

16.
文化强省中,图书馆作为文化设施的主要载体,发挥着对文化的引导、激励、凝聚、影响等作用,作者借助图表统计分析的方法,揭示了图书馆文化在文化强省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智慧图书馆文化源于图书馆的文化基因和对智慧集成的系统思维。文章借鉴图式理论,提出智慧图书馆文化图式的概念,从网络文化、数据文化、制度文化、生态文化、馆员文化等5个方面论述其要素内涵和建构思考。智慧图书馆文化图式是一种表达智慧图书馆文化要素构成及其关系的认知工具和思维模式,对智慧图书馆文化建设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图书馆是城市文化建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在各种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城市文化建设同时也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以山东省图书馆的发展与济南市文化建设的关系为例,论述了公共图书馆如何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发挥其作用,以及图书馆在推进城市文化建设中的整体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文章陈述了江阴图书馆自新世纪以来,以提供普遍均等服务,致力学习型城市的构建和发展,以提高市民文化素质,建设书香暨阳为己任,全方面、多角度地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思路和办法.  相似文献   

20.
章春野 《图书馆建设》2011,(7):88-90,94
图书馆的现代化既是历史概念也是文化概念。在我国图书馆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片面重视历史进程而忽视了文化内涵的获取、确立。要实现图书馆的现代化,除了必须兴建新型图书馆、建立适应新型图书馆的工作制度、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手段之外,还必须改革图书馆的精神素质,重新塑造图书馆的灵魂,把图书馆变成具有现代文化意义的图书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