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文”一词在中国古已有之。《易经》上讲 :“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人文”用今天的话来讲 ,就是精神文明。《辞海》解释说 ,“人文”今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那么 ,“人文教育”即人文学科的教育。它是指以传授人文知识为主 ,以发展学生对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物我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影响学生形成一定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为目的的教育。人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人类社会、自然社会普遍的关怀之情和慈爱之心 ,有利于人生得到丰富、和谐、完美的发展。一、简单回顾在西方…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人文教育受到冷落,高校毕业生人文素质不高,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造成了不利影响。21世纪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如何从更深层次、更综合、更合理的角度增强教育的完整性、有效性,加大人文素质教育的力度,培养适应于21世纪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含义“人文”一词在词典上界定为“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国自古就有重视人文教育的传统,《易·责》说:“放小利有收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现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天文”指自然…  相似文献   

3.
自1994年教育部提出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以来,关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教育思想观念问题的探讨与争呜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大热点。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等医学教育也必然而且必须对如何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更好适应21世纪高等医学教育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医学人才需求这一重大跨世纪课题作出理性的思考与回答。 一、人文素质教育内涵诠释 “人文”一词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最早源于中国古代《易经),《易·贲》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突出强调人文的重要地位,作为文明的最高境界,“人文”是指那些积极向上的能够转移人心风俗、升华  相似文献   

4.
“人文”一词,辞典上界定为“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国自古有重视人文教育的传统。《易·贲》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化”是教化,即教育的意思。只有那些优秀的,能够升华人的精神,提高人的价值的文化才能列入人文教育的内涵。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  相似文献   

5.
一、概念 提到“人文”,人们首先会想到14~17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其核心是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和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其实,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提出人文的概念都要远远早于文艺复兴。在中国最早提出“人文”一词是在《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如果说“天文”是指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6.
“人文”一词,中国古已有之。《易经》中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按照唐朝学者孔颖达的解释,这里的“人文”指的是“诗、书、礼、乐”。《易经》中的所谓“人文”,是指文学艺术以及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经典。拿今天的话说,“人文”实际上就是精神文明,是指与人类社会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一、人文性概念的诠释“人文”一词《辞海》中的解释是:“旧指诗书礼乐等。”《易·贲》中写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人文性主要是凸现人类对存在意义的思考,对真善美永恒的追求和对自由、自觉、超越的意向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一词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是希腊教育观念的罗马形式。中国文化中的“人文”最早出自《易经》:“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查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到文艺复兴时,人文精神沿袭了中国古代人文精髓,主张反对神权,解放人性,张扬理性,倡导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思想观念。结合人文性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学教学过程中。人文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新课程标准注重以学生为本,力求形成一个情感、态度、价值观相连的体系。以初中生教学为例,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实现各个学科的人文教育。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值得思考的问题。人文,广泛地讲,它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概括地讲,“人文”是“人”与“文”的统一。“人”,强调的是“以人为本”,“文”,强调的是“以文化人”。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人的根本地位。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10.
人文素质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文”一词,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素质是指人们经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形成的内在素养和品质。它主要由人文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所构成。人文精神则包含着注重实践、大胆怀疑、理性反思、宽容大度、勇于创新这五个要素。  相似文献   

11.
“人文”一词,在词典上界定为“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易·贲》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是指那些优秀的能够升华的精神和提高人的价值的文化,“化”乃教化、教育之意。在古罗马思想家那里,“文化”(culture)一词就含有“灵魂的耕种、陶冶、修养”之意,人必须经过陶冶,才能不流于粗鄙。可见,文化的概念本来是“人文化成”之意,即通过人发挥其精神力量转化这个世界,使之更合乎人性的要求。一句话,人文精神的含义即是人实现自身价值的精神,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人文精神的培养正是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2.
人文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教学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人们对于“人文”的理解向来模糊。在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之后,我们应当重新审视“人文”及“人文教育”,并充分运用语文教学在人文教育中的特有优势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3.
人文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教学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人们对于“人文”的理解向来模糊。在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之后,我们应当重新审视“人文”及“人文教育”,并充分运用语文教学在人文教育中的特有优势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4.
"人文"一词源于《易经·贲卦》中译释贲卦卦辞的一则彖辞:"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指人道、人事,而"天文"指自然法则和自然秩序)。现代人  相似文献   

15.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和本质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这里,人文与天文相对,天  相似文献   

16.
<正>1.理论背景随着人文主义心理学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兴起和发展,人文性在语言教学中的制衡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文化中很早就出现了"人文"这个词。《易经》被认为是最早出现"人文"一词的文献,《易.责》中讲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在西方,"人文"一词则源于拉丁文humanus,古罗马人为了指称那些接受了古希腊文化的罗马人而创造了这个词,以此表示与"野蛮人"相反的"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因而,"人文"这个词具有"教化教养"的意思。而人文性,即是指对人之为人的关注,也就是对人之为人的宣扬,重点突出的是人自身的存在,是内含了人文性的张扬的。所以,当站在英语教育  相似文献   

17.
朱其海 《现代语文》2008,(10):10-10
一、新课程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 (一)注重人文素质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在要求 北大人钱理群教授曾说:“中学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底子。”这句话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就语文课的性质而言,语文课也是文学课。而文学的功用在哪里?文学是与人的精神、心灵共通的,无论是优秀的还是劣质的文学作品都会影响人的思想。或把人引向真善美,或把人引向假丑恶,  相似文献   

18.
西方人文教育思想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文教育是指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也被称为“人性教育”,即以人文价值为基础,以人的终极关怀为目标,以培养人的完美人性为途径.最终实现人的精神自由超越。综观人类教育发展的历程,无不贯穿了人文教育这一永恒主题。因为人性的完善和人的自南发展,既是人类美好的理想,也是人类的现实追求。自古希腊以来,人文教育经历了一段“兴  相似文献   

19.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界定语文课程性质时强调:“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在认同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人文”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易垒酚:“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天下。”“人文”即“文化、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的青年,应当是适合于飞速发展的社会要求的高素质青年,不仅要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更要具得高度的人文素养。这里所说的人文素养,主要指高尚的人格。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教育应当“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这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体现,是教育新理念的体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