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适应性、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经济贫困、感情生活和就业等方面,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校园文化营造、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心理咨询和帮扶等是改善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借鉴我国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成果,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了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人格特质、自尊、归因方式、自我价值、人际交往;社会支持、经济状况、生活事件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升的三个策略:加强和完善社会资助体系;培养贫困生积极的个性品质;教育和引导贫困生关爱他人,回馈社会。  相似文献   

3.
目的是了解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现状,为进一步完善济困助学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对校内贫困大学生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并从非贫困生中随机抽取100名作为辅助样本调查。结果贫困生家庭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贫困生的月生活费仍然主要来源于家庭;贫困生每月生活费明显低于非贫困生;男女在第二生活费来源上有所差异,女生比男生更积极面对生活,努力尝试不同的收入渠道,减轻家庭负担;月生活费较低的贫困生经常会为生活费烦恼。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下的高校贫困生面对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贫困,心理上的"贫困"有时也会带来很多困扰。本文针对贫困生在高校中的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的状况展开调研,发现高校贫困生在学习、生活、情感、择业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困扰,为如何加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和辅导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5.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社会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社会阶层流动中教育的作用及演变、当代社会阶层流动的阻滞对贫困大学生的影响,认为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他们在社会阶层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和冲突。并从文化熏陶、心理扶持、社会支持和经济扶助四个角度提出了缓解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陈志刚 《职大学报》2012,(2):116-117
高职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相对于本科贫困生更为突出,表现为自卑、多疑、焦虑、退缩、依赖等等。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对高职贫困生进行心理救助,通过引导贫困生用积极的视角对待贫困问题,采取积极行动解决贫困困扰,并延伸到培养贫困生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以便能够在未来获得美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论对高校贫困生的“精神资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大学生问题是目前高校发展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当前社会和高校在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物质资助的同时,亦应加强对其“精神资助”;作为贫困生也应积极努力,实现“精神自助”,这样有利于他们完善自我,早日成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由于经济上的负担,使贫困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自卑、多疑、嫉妒等心理问题,导致一些贫困生成为经济、心理"双困生"。因此,高校在为贫困生开通"绿色通道"、帮助他们解决经济问题的同时,也要重视开展贫困学生的心理援助,充分体现资助育人的教育宗旨,让"绿色通道"更加畅通。  相似文献   

9.
高校贫困生是大学校园里需要关注与帮助的特殊群体,贫困所诱发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已经成为贫困生全面发展的沉重包袱。从高校辅导员工作视阈出发,分析贫困生心理现状,针对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特殊性,适时转变工作思路与方法尤为重要。在做好贫困经济解困工作的同时,辅导员要重视加强对贫困生的关爱教育,促使贫困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问题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教育改革以及社会发展而凸显的另一重要社会问题.为建立有效的贫困生认定机制、科学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以及创新实施方案,分析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为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创新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高校贫困生问题凸显。为了解决大学生经济困难的问题,国家逐步推行"奖、贷、减、免、助"等政策,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贫困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消除贫困大学生因贫困而造成的心理上、思想上的阴影,使这群青年健康成长,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研究通过对贫困大学生特殊心理、思想问题的分析,探讨了高校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的原因,进而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与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抽样问卷调查基础上,梳理出我区高校部分贫困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消极思想行为主要有自卑、虚荣、依赖、消沉等;积极思想行为主要有独立性强、好强自尊、吃苦耐劳等.同时分析了造成贫困大学生消极思想行为的原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教育产业化;校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贫困大学生自身的因素等.提出实行经济扶贫、思想行为教育以及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等对策.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江苏省某高校贫困新生的心理调查、研究发现:女贫困新生与男贫困新生相比,在焦虑、敌对、偏执因子方面差异非常显著,女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贫困生。解决对策包括:关注因经济贫困带来的心理贫困,加强心理适应期的教育,创新心理辅导模式,加强贫困生心理辅导的针对性,关爱女贫困生的特殊心理,提升女贫困生的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SCL-90对扬州职业大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职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差于非贫困生,主要是人际关系水平较低,高职贫困女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高职贫困男学生,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高职院校要特别关注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尤其是贫困女学生,要在生活和心理上加以引导,鼓励他们树立坚强的自信心,以便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  相似文献   

15.
广东  刘飞 《职大学报》2014,(2):104-107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而贫困大学生这一高校中的弱势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更不容乐观。本文从多角度入手,对高校贫困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原因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从传统经济意义上的贫困转换到可行能力的贫困视角上,经济贫困的关键原因不在于收入低下,从本质上探索是由于可行能力的缺失。而能力贫困理论深化了高校贫困生的内涵。基于此,各高校在开展教育工作、学生管理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资助工作时应转换传统的管理教育方式,积极创新和改革管理教育方法。并且从学生的精神、心理层面上去采取干预措施,促进学生也能够转变思维模式,从精神层面和心理层面解决贫困问题,使贫困生实现心理脱贫、能力脱贫,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质量提升;使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进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充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文章简述了能力贫困理论现实内涵,剖析基于能力贫困理论的高校学生心理形成的动机,在此基础上从思想解困、社会支持等方面提出基于能力贫困理论的高校心理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前全国高校贯彻执行《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加大了教育扶贫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力度,基本实现了贫困大学生资助全覆盖,然而,就在政府,社会和学校普遍关注贫困生的经济资助同时,有关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报到却屡见弊端。高校培养大学生不仅要有健康的生理机能,更重要的还具备健全的心理品质,从对贫困生进行心理特点分析得知,贫困生精神上的"脱贫"问题得不得解决,轻则影响学生个人的发展,重则违背。  相似文献   

18.
对四川省10所大学贫困生的课外体育锻炼现状、锻炼动机、业余爱好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多数贫困大学生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他们的锻炼动机既有短期切近的动力作用,又有长期终身的动力特点;"学业、就业压力,睡眠休息不够好"是影响少数贫困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近一半贫困生"没有什么突出的业余爱好".提出对贫困生应加强健康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等对策.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问卷对1724名贫困大学生和1812名非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显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比非贫困大学生低,而且随着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的增加,可能具有严重心理问题和一般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比例也呈上升趋势。本文就调查的情况提出了一些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因为生活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教学基础设施落后、师资严重不足等原因,少数民族贫困生在生活、学习中比一般大学生有更多的困难。他们为自己的家庭状况、学习、日常生活而焦虑。因为物质方面的自卑而不断自我否定,本文以昌吉学院为个案,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少数民族贫困生学习障碍进行研究,分析少数民族贫困生学习障碍的表现及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