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诠释翻译活动和翻译现象的一个崭新的视角,是生态翻译学建立的根基。《祝福》的翻译是一个适应选择的过程,既包括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选择,也包括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语言、文化等维度上对的适应与选择。  相似文献   

2.
胡庚申教授撰写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一书,选取"译者为中心"的基本视角,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为指导,从"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理论视角出发,提出了译者为中心的"翻译适应选择论",构建了一个极富解释力的翻译理论框架,开拓了翻译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从生态翻译学的翻译适应选择论、译者中心、三维转换等视角探了讨英语专业学生生态翻译伦理意识的培养,提出了翻译课堂生态与翻译课外生态相结合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4.
翻译适应选择论观照下的辜鸿铭《论语》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庚申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中“适应/选择”为理论支撑,构筑译者的翻译生态环境,提出了“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理念,为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文章通过分析辜鸿铭在《论语》翻译过程中对翻译生态环境的多维度适应与选择,进而指出在古代经典的翻译中译者应该努力适应翻译生态环境,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张锦 《培训与研究》2009,26(11):123-125
本文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译者的适应/选择为视角,就林纾与魏易对Uncle Tom's Cabin翻译的全过程展开描述与分析,旨在说明二位译者对原语文本及翻译策略、方法的选择是其对"需要"、"能力"及"翻译生态环境"适应与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译者的适应/选择为视角,就林纾与魏易对Uncle Tom's Cabin翻译的全过程展开描述与分析,旨在说明二位译者对原语文本及翻译策略、方法的选择是其对"需要"、"能力"及"翻译生态环境"适应与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后,针对译者主体性研究关注增多。译界学者胡庚申教授在借鉴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基础上,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将翻译焦点转移到译者。随着"妈祖信俗"纳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各种妈祖文化介绍资料英译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选取福建莆田湄洲岛妈祖祖庙石碑简介中英文对照文本定性分析,探讨对外宣传材料英译过程中,为规避翻译失误,译者如何从语言、交际、文化维度作出翻译策略的选择,以期促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共建和地方旅游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翻译适应选择论"为中国译学理论带来新的活力,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个适应与选择的过程,即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以及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基础,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度对国内著名景点名称的误译进行了分析,并以"三维"为原则,提出选择适应性对策。  相似文献   

9.
笔者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译者对译文目的的适应、选择为视角,对汉语公示语及其翻译进行分析论证,指出公示语的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适应,是译者为符合目的语环境对公示语翻译策略进行选择的适应;选择,则是译者为适应公示语目的语文化对翻译策略进行的选择。公示语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应视翻译目的与目的语读者做出不同程度的顺应,译文的选择也应根据不同的语境做出顺应的动态过程,从而最大限度实现双方交际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焦飏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12):157-158,160
“翻译适应选择论”指出翻译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和选择翻译生态环境适应程度及最终译文的结果。文章从译者适应和选择的角度对严复《天演论》的翻译做出解释,指出严译《天演论》适应了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是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生死疲劳》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的优秀作品之一,具有浓厚的中国乡村特色。作为其作品翻译家之一,葛浩文也为其获奖的成功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视角,分析《生死疲劳》译者葛浩文在翻译的第一阶段中如何进行自身适应而选择翻译此作品,第二阶段中如何进行多维度转换的选择来完成译本,如何发挥译者的中心地位,较好实现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广告语的翻译,广告语是翻译的生态环境,译者与这种生态环境是相互适应和选择的,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在广告翻译中,译者在适应广告翻译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注重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与适应,最终在"适者生存"的基础上得到"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13.
新形势下,领导讲话的受众、内容和语言风格都发生了变化,这对翻译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本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视角分析译者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翻译过程中的适应与选择及其策略。  相似文献   

14.
许渊冲教授提出的“优势竞赛论”引起翻译界广泛的争议。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视角来审视优势竞赛论,两者之间存在许多共同的旨趣:都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地位;都主张译者要顺应翻译生态环境;都认为翻译实质上是一个不断适应并作出选择的过程,所遵循的法煲lj都是适者生存。  相似文献   

15.
翻译适应选择论从崭新的视角对翻译进行了诠释,为中国译坛带来了一股新风。本文以此理论为视角,对《功夫熊猫》的字幕汉译进行解读,结合具体翻译实例诠释译者如何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在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最终创造出"整合适应选择度"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16.
生态翻译学为研究翻译家思想拓展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研究视角。以生态翻译学核心理念为框架来考察,许渊冲翻译思想集中体现了生态翻译学的翻译生态整体观、和谐观以及译有所为、选择适应、译者中心和汰弱留强等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视角,以《平凡的世界》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译者怎样在翻译生态环境中,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这三个维度进行适应性转换以得到一篇"整合适应选择度"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18.
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涉及"生态学"和"翻译学"。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阐述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社会科学论文英文摘要翻译研究的意义,应用生态翻译学主要核心理念,如翻译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论、翻译行为的"适应/选择"论、翻译主体的"译者中心"论等来指导社会科学论文英文摘要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理论视角诠释了许渊冲的诗词翻译思想与翻译实践。研究表明,许渊冲诗词翻译思想与实践主要体现了翻译生态的“和谐统一”、翻译行为的“适应选择”、翻译过程的“弱汰强留”、以及译者追求的“译有所为”等生态翻译学理念。  相似文献   

20.
译者模式及其建构是中国文学能否"走出去"的重要因素之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进行一系列的适应与选择。"翻译适应选择论"是本研究的切入点,从原语翻译环境与译者之间的双向选择与适应,分析当下理想译者模式及建构要素,探究译者葛浩文如何使用翻译策略来适应译语翻译环境,选择合适的译文,从而得出最佳翻译策略。当下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理想译者模式是以葛浩文为蓝本的外国汉学家模式;葛浩文在灵活使用"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基础上有意识地偏向"归化"的翻译策略,同时结合适时的删译,这是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最佳翻译模式。至于译者的构建要素,也应当像葛浩文那样具有中国经历、中文底蕴和中国情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