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认真、反复地读了《中国钓鱼》1996年第二期《走出台钓理论分析的误区》(以下简称“误区”)一文后,觉得作者的观点值得商榷。 一、台钓的基本钓法究竟是几饵落底?从《中国钓鱼》众多介绍台钓的文章中看到的都是一饵落底,一饵悬浮。况且,拙作《台漂灵敏与迟钝的受力分析》(见《中国钓鱼》1995年第十一期)是“以调四目钓二目,一饵落底、一饵悬浮,浮漂变化相同目数为标准进行比较和分析”。并没有排除两饵落底也属于台钓范畴。跟“误区”作者的看法相反,笔者全面  相似文献   

2.
“调的目数越多越灵敏,调的目数越少越迟钝”这一命题作为台钓的调漂原理已被广大钓友接受,很少有人怀疑它的正确性。以此原理为前提推出的“调灵钓灵”、“调灵钓钝”、“调钝钓灵”、“调钝钓钝”四种组合方式(简称四组合)被一些人抬到“只有台钓高手才能掌握”的高度,给人以高深莫测之感。 《中国钓鱼》总第105期发表了王佩珩先生的《台钓调漂新说》,揭开了人们重新审视这一原理的序幕。《新说》直言不讳地指  相似文献   

3.
去年《中国钓鱼》第七期上有刘学忠钓友的《一触即发的“122”钓组》文章,我从去年7月23日学习使用至今,证实作者没有说瞎话,该双钩钓组确实具有“朝天钩、台钓一样的灵敏度”,能弥补“双钩钓组存在鱼问钩时讯号反应不明显、盲区大、两钩互相  相似文献   

4.
在全国上下一片学习“台钓”的风潮中,我以个人的学钓心得,结合国情,觉得大陆不但不应盲目全面地推广“台钓”方法,倒是应从舆论导向上反对推广“台钓”。何出此言?请听我说。 “台钓”者,台湾省钓鱼同仁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的“手竿悬坠底钓(浮钓)法”、“手竿池塘竞技钓鲫法”,或其它什么叫法。大家较为公认的优点是:灵敏度高,诱鱼快,上鱼多,不失为池塘竞技比赛的首选钓法。但是这种钓法也有公认的缺点:装备昂贵,操作复杂,适应性差,尤其是不利于自然水域的生态保护。简言之,“台钓”应属休  相似文献   

5.
《中国钓鱼》1995年1~3期连载了我写的《台钓浅说》一文。文中校漂方法我称为垂直归零钓,是根据悬坠底钓术的特点和我在北京、贵州、湖北等地混养塘、自然湖泊河流中的3年垂钓实践而总结出的一种实用校漂法,它超出了台钓中调四钓二的范畴,是为那些没有条件去标准精养塘钓鲫又喜爱台钓的爱好者们归纳的。因篇幅关系未能详细论述垂直归零钓,不少钓友向我提出质疑:“你这方法和调二钓一没什么区别。”广州林汉明先生(《中国钓鱼》1995年9期10页)也认为这种说  相似文献   

6.
张铨 《钓鱼》2004,(12):11-11
最近拜读了一篇题为《悬坠,颠覆台钓》的文章,引发了我对“台钓“、“悬坠钓”和“竞技钓”等称谓的概念问题的思考,现发表点个人浅见与大家商榷。  相似文献   

7.
《中国钓鱼》1995年第十期刊登了我写的《台钓比赛注意“八快”》的文章后,引起了周围钓友们的兴趣,都说文章实在,读后有启发。可是也有的说:“好是好,像我们上了年纪的人就难以做到,是否再详细地谈谈怎样才能快得起来的窍门?”没有什么窍门,我认为台钓比赛所以能快得起来并获得好成绩的关键是:选配了非常先进适用的钓具和高效准确的饵料。为此,我曾做了如下的尝试和比较: (一)在钓具上要做到“短、  相似文献   

8.
彦渔夫 《中国钓鱼》2000,(11):14-14
对“台钓”的认识首先是从90年代初的《中国钓鱼》中获得的,但囿于传统钓已根深蒂固,竟使我对“台钓”学而不用,直至近年几次参加省里赛事.被钓鲫项目“逼得紧了”,才学用结合起来。因为边疆地区水库密布,我学“台钓”伊始,就在水库下竿,近两年来也有了些许零星的体会,感到“台钓”在水库中确实有不一般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柳树仁 《钓鱼》2004,(17):32-33
《悬坠钓颠覆钓鱼》文中说到悬坠钓推倒了“调灵钓灵、调灵钓钝、调钝钓灵、调钝钓钝”的围城,十分中肯。经过长期的实践,钓手们摆脱了“台钓”的理论框框的束缚,推倒围城,轻装前进。但是,至今仍有人对调灵调钝之说坚持已见,大多数人虽说在实际的操作中抛弃了“调灵调钝”之类的程式但认识上未必很清醒。这里我扼要地谈谈个人浅见,愿和大家取得共识。  相似文献   

10.
第三届“钓王杯·钓鲫高手赛”六个预选赛站的比赛已全部结束了,除西藏、青海、贵州、云南、新疆以外的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都有选手报名参赛,实际参赛近千人次,有15个省、市、自治区的120名运动员获出线权。 从这六站预选赛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1.手竿竞技垂钓发展迅速 竞技垂钓,确切地说是从所谓的“台钓”发展而来的。田雨先生去年在《中国钓鱼》杂志上连载的《台  相似文献   

11.
与钓友交谈,不少人都说:台钓好是好,就是调漂难。《中国钓鱼》陆续介绍了多种台钓调漂做法,有的比较复杂,有的不太准确,钓友们应用起来难以得心应手,直接影响着台漂的灵敏度。如果明白了台钓调漂的力学原理,正确理解了台钓调漂平衡公式P=G Z S 1/2f,台钓调漂并非难事。 《中国钓鱼》1995年第四期中,屈济道钓友曾在《台漂的“数学问题”》一文里对台钓漂尖做过精密计算:“……该组合已类似精密的测量仪器微量天平了,具有千分之一克的感量水平……每目浮力在3.9毫克左右……”屈钓友的计算是正确的。其实,台漂  相似文献   

12.
野钓双刃剑     
类永藻 《钓鱼》2014,(2):17-17
退休后学“台钓”,是因为听说“台钓”上鱼多,想学会后在野钓中一显身手,但这几年的实践证明,“台钓”用在野钓中或许是把双刃剑。这里说的“台钓”,是指竞技比赛中常用的悬坠钓,说它是“双刃剑”,是说这种钓法在野钓中有利有弊,未必包治百病。  相似文献   

13.
王大禄 《钓鱼》2004,(20):21-21
秦犁先生《别拿悬钩当悬坠》一文,是针对张铨先生《浅议“台钓“、“悬坠钩”和“竞技钓”》一文的不同意见。我对秦文中的有的说法,有些不同意见,写在下面,不知对不对,请秦先生指正。  相似文献   

14.
田雨先生的《“台钓”:竞技与休闲》(见《中国钓鱼》1996第4~10期),将台钓分成了竞技与休闲两个方面,并从这两个不同角度对台湾钓法的应用作了讲解和分析,读了很受启发。  相似文献   

15.
管察 《钓鱼》2006,(9):19-20
“台钓”的贡献是把我们从两步走,诱饵粗、钓饵精的诱钓分离引导到诱钓合一。众所周知,我们称为“台钓”的钓鱼方法典出日本,是在“日钓”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至于日本人原来怎么钓,《丸九钓饵词典》的说法是“上钩用雾化饵诱鱼,下钩是让鱼咬钩的”。显然,主诱和主钓是分开的。最近,看了一个韩国的光碟,他们钓鱼是上钩用商品饵,下钩装蚯蚓,诱和钓分离,只是操作时是把我们的两步走缩短为一步了。  相似文献   

16.
张之晔 《钓鱼》2006,(6):34-34
《钓鱼》杂志有28位技术顾问,说集中了中国钓鱼精英是一点也不为过的,其中有两位出了光碟,程宁和丛杰。有几位写过文章,如王永贵、何蔚蓝、化绍新、邓刚、徐银舟、朱家明、刘树森等,但出书的只有一位——朱家明。不过,现在看来已不新鲜了,那是1998年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台湾钓法奥秘》。从1989年算起,“台钓”进入大陆已17年了。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己。17年来不仅东峻弟子,就是老鬼、海狮培训出来的学员早已离经叛道,把东峻版的“台钓”升级了不知几个版本,所以现在不称“台钓”,叫悬坠钓法了。把朱家明、王长工编著的这本《悬坠一点通…  相似文献   

17.
类永藻 《钓鱼》2009,(10):8-9
《钓鱼》杂志社几年前在连云港市举办首届“读者杯”钓鱼比赛,那时咱还没学“台钓”,不懂竞技。后来就是靠阅读《钓鱼》杂志的文章“自学成才”。得知今年4月26日在宿迁举办“读者杯”分站赛的消息后,作为《钓鱼》杂志的一名读者,感到是自己家里举行的比赛,迫切地想参加。  相似文献   

18.
沙愚 《钓鱼》2010,(9):20-21
《钓鱼》杂志曾发表过刘定龙先生的《悬坠钓五十讲》和张铨先生的《从“跑铅钓”到“走线钓”》两篇文章。史为林先生读后深受启发,于去年第十四期《钓鱼》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让“跑铅钓”“跑”起来》的文章,附和刘定龙、张铨先生,并把自己的感想写出来。  相似文献   

19.
看了《中国钓鱼》2001年第三期张尊社同志的《给钓鲫以恰当的定位》(以下简称《定位》)一文后,我们几个钓友有几点不同的看法,现与张尊社同志商榷。 一、个别现象,还是普遍问题 在《定位》一文中,张尊社同志指出:在福建有一种说法,说是“台钓高手在任何水域垂钓,要大要小,要钓什么鱼,随手可得。”姑且不论在福建是否有这种说法,即使有,也是极个别对台钓一知半  相似文献   

20.
最早出现“钓车”一词的文字记载,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曰载于公无9世纪的陆龟蒙的《钓车篇》(诗);二曰载于公元8世纪的张志和的《渔歌子》(词);三日载于公元3世纪的《列仙传》,钓车的出现早于或最迟不晚于公元3世纪。 那么,什么时候是“钓车图”最早出现的年代呢? 据专家考证,公元1195年,我国著名画家马远所作的《寒江独钓图》可能是现存最早的反映钓鱼竿上使用绕线轮的绘画,它清晰地画出了12世纪我们中国人用“钓车”钓鱼的情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