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公益”目的土地征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征用的目的是要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该目的认识上存在诸多偏差,基于此笔者提出在土地征用中界定公共利益的必要性和界定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止公共利益扩大应该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
论土地征收中公共利益的界定与政府角色的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土地的征收必须基于公共利益的目的,而现有法律并没有对公共利益进行明确界定。由于公共利益具有对象与内容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其内涵的界定还必须配合程序上的规制。在程序上规制公共利益必须改变政府在征收中的角色定位,重点是改变其土地征收的受益人及公共利益的最终裁判者角色。  相似文献   

3.
张嵩 《职业技术》2006,(12):235-236
一、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法理分析 (一)土地征收与上地征用本文所指的土地征收制度实际上就是指04年修宪之前的土地征用制度。土地征收制度与土地征用制度存在明显的差别,土地征收指的是国家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强制取得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行为;土地征用指的是国家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强制取得集体成员土地使用权的行为,后者强调的是使用权,也就是使用完毕还存在归还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公共利益是国家权力的来源,现代政治生活的基石,也是启动国家征收征用的前提和基础。为了防止征收征用的滥用,保护权利人的利益,维护社会的和谐与发展,界定公共利益尤有必要。公共利益的界定标准,应坚持公益性原则、法定性原则、非营利性原则、效益性原则;公共利益的界定方法,应采用立法界定、行政认定、司法裁定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2004年宪法修正案的第20条和22条将公共利益作为国家对土地和公民合法财产的征收、征用的理由。公共利益既然构成对私权克减的正当理由,那么究竟什么是"公共利益",就引发了学界和实务界的思考。文章从语义分析、界定原则和方法等角度对公共利益的含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我国在土地征用的相关法律中只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征用土地".但是对于公共利益的内涵和外延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了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对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利益的损害.文章通过分析公共利益,找到我国土地征用中界定公共利益的合理方法.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导致大量农地被征收。为保证征收行为的合法化,各个国家对征收的公共利益作出了界定,由于我国法律对公共利益界定不明确,导致许多地方政府滥用征地权,侵害农民的土地权益。文章主要针对公共利益和征地过程中的公共利益目的进行论述,以正确引导我国行政机关在征地过程中准确定位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8.
合理界定公共利益是防止滥用征收权和保护土地权利人利益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宪法和相关法律对征地公共利益的界定尚处于真空状态,导致一系列尖锐问题。同时,土地征收中又缺乏合理公正的公共利益界定程序机制以规范政府行为,导致土地权利人的权益遭受严重侵害。为保护土地权利人、规范土地征收秩序和构建完善的土地征收法律体系,应该在土地征收立法中弥补现行公共利益界定的法律空白、明确公共利益的范围、制定正当程序,通过模式创新和程序设置来规范界定程序。  相似文献   

9.
土地征收制度是世界各国为发展社会公共事业而设置的一种法律制度,是一个牵涉公权力与私权利如何平衡的重要社会问题,构建完善的土地征收制度应从界定公共利益、建立公平的征收补偿机制、健全和规范土地征收程序、建立被征地农民妥善的安置方式等方面予以发展和完善。实践中,正当的公共利益是土地征收的前提。因此,从实体法和程序法多层面对土地征收制度中的公共利益要件进行界定,明确公共利益的判定标准,践行公共利益在土地征收中的法律化,对于保证土地征收制度的正当性和公平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宪法中"公共利益"的界定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宪法修正案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私产入宪”,并规定国家只有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才能依法对土地及公民私有财产进行征收或征用并给予补偿。但这一规定并未在社会实践中起到其预想的效果,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方面在于没有对公共利益进行界定,为“公益”变“私益”埋下了隐患。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公共利益的标准对公共利益的具体内容进行界定,并作出相应的实体设计与程序安排。  相似文献   

11.
发挥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效益是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本文主要论述了公共图书馆在发挥其社会效益方面应该采取的积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石克春 《南平师专学报》2010,29(3):11-14,20
收地拆迁中所涉及的公共利益应以必须能铲除一切给某些个人或集团带来额外利益为基本原则。公共利益所蕴含的实物形态应主要是公共产品,它具有非排他和非竞争的性质,真正可为民众共享。要确保为了公共利益的目的而进行房屋拆迁,就必须在货币补偿和产权置换等价值交易与兑现的关键环节上,从切实让利于民做起。  相似文献   

13.
基础教育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的本质,决定了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必须反对利益至上的市场化改革倾向而坚决捍卫基础教育的公益性。由此,必须强化国家与政府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责任主体意识,但同时也应科学合理地认识"公益"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营利性基础教育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利益驱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高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21世纪道德教育,必须突出利益原则。高校道德教育不仅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要导之以利。通过利益诱导,使大学生产生渴望成才的需求。“导之以利” 即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追求利益的利己性、社会性和应当性,使利益驱动内化为大学生个性心理素质和道德精神,外化为努力学习、奋发成才的实践行动。  相似文献   

15.
在东西方的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属性一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在西方,随着经济生活中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变迁,教育表现出"私益性"、"公益性"与"准公益性"的变化。在中国,建国以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商品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教育的属性也不断地从"公益性"向"准公益性"方向变化。在我国的社会转型期,要促进教育的发展,必须协调好国家、市场和教育三者的关系,建构为教育服务的宪制政府、服务政府、有限政府,培育为教育服务的有序市场,促使教育成为"第三部门"。  相似文献   

16.
高等院校实施政府采购其目的就是为了控制采购成本,提高投资效益。政府采购作为政府的一项经济活动或者一种公共支出的方式,必然会在其活动过程中产生一系列成本效益。因此,降低政府采购成本,既是政府采购的目标,又是提高政府采购效益的基点。  相似文献   

17.
公益诉讼一般是特定的国家机关和相关的组织和个人,为了保护社会公共利益而提起的诉讼。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公益诉讼是议论较多、众所瞩目的问题之一。但是,我国至今还没有关于公益诉讼的立法。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主要采用提起民事诉讼、支持民事诉讼或者利用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发出检察建议或调解的非讼方式。随着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特别是法治国家进程的展开,民事公益诉讼是应该予以选择和确立的制度模式。  相似文献   

18.
行政给付作为法治国家保障公民基本生存条件的行政法律制度,能够将社会资源与财富作适当的再分配,以满足社会大众特别是相对弱势地位者的需求;而且能够调控经济,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是政府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社会权利的重要职能活动,因此完善行政给付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公民自由与国家法规之间.既存在着对立与冲突,也存在着一致与协调。这种一致与协调是经济主体自由地追求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前提和基础。经济主体要自由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必须维护和促进这种协调;必须通过利人而利己、利公而利私、守法而自由;.必须遵守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20.
义、利观念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但作为理论式的思考应该出现在春秋时代。从此义与利成为中国哲学一对主要范畴,而义利之辩也一直贯穿在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进程中。孔、孟、荀对于义、义利关系的论说还是比较适恰的,其基本思想观念是重义而轻利,但义与利相对待而生,不能离义而谈利,也不能离利而谈义;到了董仲舒那儿出现一偏,对利采取了熟视无睹的态度;至宋儒朱熹更是一偏,对义的限定采取了天理与心得双重管制,用天理人欲阐述义与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