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有关太阳高度角的计算问题.太阳高度角指的是太阳光线和地平面的夹角.其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是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角,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是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两侧呈递减趋势.太阳高度角是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向两侧呈递减趋势,白天大于零,晨昏线上等于零,晚上小于零.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在高中地理学中是个重点,也是个难点.在进行计算中,我们需要两个已知条件:所求地区当地纬度和直射点所在纬度.对于任意时刻太阳高度的计算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不做要求,但是极昼地区,存在最大太阳高度角和最小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相似文献   

2.
一题一议     
《地理教育》2014,(1):78-79
图1中MN、AB分别为北半球某纬线和晨昏线的一段,AB与MN交于O点。A点与M点地方时相同且该日A点正午太阳高度为0°,O点与M点经度相差15°。据此回答1-2题。  相似文献   

3.
一题一议     
[题目一]图1是全球昼夜状况分布图(AB是昏线),A地此日正午太阳高度为46°,读图回答下列两题。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A.(120°E,23°N)B.(60°W,23°N)C.(120°E,23.5°N)D.(60°W,23.5°N)2.若图中D点此时的太阳高度是10°,则D点的地理纬度和正午太阳高度  相似文献   

4.
黄开云 《考试周刊》2012,(92):133-133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1.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同一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同一经线上两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其纬度差就是多少度。  相似文献   

5.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 ,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上稳定 ,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 ,产生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使得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随纬度、时间而发生变化。一、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同一天 ,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而有规律地变化。如图 1:图 1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示意图a.夏至日 ;b .太阳直射 15°N纬线时 ;c.二分日 ;d .冬至日从图 1可以看出 ,同一天 ,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以北回归线为中…  相似文献   

6.
一、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概念什么叫正午?从时刻上看即一天中自昼的中间时刻,即昼半球中央经线的时刻,是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其地方时为12点.从位置上看则一定位于昼半球中央经线、昼弧的中点、直射点所在经线.正午是一个时间概念,同时也有固定的位置.太阳高度角是太阳光线与当地地平面的夹角.故正午太阳高度角为某地正午(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角,即昼半球中央经线上的太阳高度角.如当北京时间为12点时,全球有且只有120°E经线上的太阳高度角才是正午太阳高度角.在太阳视运动图上表现如图1.  相似文献   

7.
与正午太阳高度有关的知识是重要的考点内容之一,现将有关规律性的知识总结如下。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规律及应用 [知识链接](1)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  相似文献   

8.
一、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值=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如度图值1,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值为δ,北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值为H,L1、L2为平行的太阳光线,L3为过北极点的圆的切线,L5垂直于L3(过切点的圆的半径或直径垂直于圆的切线),L4(赤道)垂直于L5(地轴)。求证:δ=H。证明:∵∠1=∠2(同位角相等),δ为∠1的余角,H为∠2的余角,∴δ=H。即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值=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的正二、午刚太出阳现高极度昼值(。极夜)现象的地区的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如图2,L1为太阳的直射光线,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δ,L2为晨昏线,L1垂直…  相似文献   

9.
邓先武 《地理教育》2013,(Z1):108-108
<正>在太阳光照图中,晨昏线与经线有两种关系:一种是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一种是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在一个回归年内,晨昏线与经线只在春分日和秋分日重合,此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除春分日和秋分日之外,晨昏线和经线的关系是相交,此时太阳直射点不在赤道。由此可见,晨昏线与经线在不同日期关系不同,且这两种关系不会同时存在。晨昏线与纬线则有三种关系:一种是晨昏线和纬线相切,一种是晨昏线  相似文献   

10.
《高中生》2007,(24)
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时间、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1.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时间、不同纬度分布规律。当太阳直射在某一纬度时,此日正午太阳高度角由直射点分别向南、向北逐渐递减。2.应用纬度分布规律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由于太阳直射点在不停地移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也在不断地变化,但分布规律是不会变化的,只要抓住了直射点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就能够得出。  相似文献   

11.
《中学文科》2006,(7):17-20
【精讲精练】 考点1.太阳直射点移动及其影响 【精讲】例1,读“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回答问题:(1)太阳直射点位于A点的这一天,地球上正午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纬度范围是___,太阳直射点从A点移至B点期间,长江流域径流季节变化正值___期,亚平宁半岛南部气候特点为。  相似文献   

12.
宫素平 《新高考》2007,(9):60-62
一、易错点分析1.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问题计算公式为H=90°-|太阳直射点所在地方与所求地方的纬度间隔如下图所示:  相似文献   

13.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产生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当太阳直射点位置移位时,会产生哪些要素作关联的变化呢?我们可以从一个简单的几何图形中找到相关答案。从这简单的光照图(图1)中可以得到:太阳直射点的纬度(β)与晨昏线和经线夹角(α)以及AN两点的纬度差是相等的。可以想象,当β变化时会带动α与AN纬度差的变化。可见当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纬度(β)变大,伴随着晨昏线与经线夹角(α)也增大,南北半球的极昼、极夜范围也在扩大;昼夜差值(ED)也在增大。反之亦然。从上面的…  相似文献   

14.
邱涛 《地理教育》2003,(4):41-42
一、难点突破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直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难点.各类考试中,又常常出现与公转有关的一些问题,如昼夜长短问题、正午太阳高度问题、季节问题等.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直射点的移动过程.因为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以及四季的产生都是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范围,黄赤交角发生变化,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也跟着相应地发生改变。一、黄赤交角的变化,对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的纬度分布的影响(“”表示正午太阳高度,“”表示昼长,下同)1.黄赤交角为23°26′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在不同日期的纬度分布情况,分别如下图所示。(1)北半球夏至日(2)北半球春分、秋分日(3)北半球冬至日(4)当太阳直射在北纬α度时(0°<α<23°26′)由此可见,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两侧逐渐减小(除极夜区外);从南北半球来看,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  相似文献   

16.
随着季节的转换,太阳的升落方向也在不断的变化,并不一定是东升西落。本文结合太阳光照图,讨论一年四季太阳升落方向的变化。一、春秋分时太阳升落方向在地球仪上的方向是用经纬网来确定的,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要精确定位地球表面某点M的方向,可以经过该点分别作经线和纬线的切线,两条切线所指的方向即为M点的东、西、南、北方向。如图1。春、秋二分,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如图2,AOB经线即为昏线(即对于经线AOB上的所有地点来说太阳即将从地平线落下),图3中COD经线即为晨线(即对于经线COD…  相似文献   

17.
周涛 《地理教育》2011,(7):30-31
一、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概念 什么叫正午?从时刻上看即一天中自昼的中间时刻,即昼半球中央经线的时刻,是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其地方时为12点。从位置上看则一定位于昼半球中央经线、昼弧的中点、直射点所在经线。正午是一个时间概念,同时也有固定的位置。太阳高度角是太阳光线与当地地平面的夹角。  相似文献   

18.
一题一议     
[题目一] 图1所示区域在南半球,弧线M为纬线,弧线N为晨昏线,阴影为黑夜;甲乙两地所在经线的经度为120.E;甲地此日正午太阳高度为400;读图回答1~题.  相似文献   

19.
一、激励学生在学习文本过程中,自主总结规律性知识1.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自太阳直射点(90°)向南、北递减。2.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日出时0°,正午时增至最大值(不一定为90°),日落时降至0°。3.日出日落方向的年变化规律:太阳直射北半球时,极昼、极夜区以外的各地皆日  相似文献   

20.
【判读内容】1.日照图中的关键线(1)赤道。赤道上的各地全年昼夜平分,每天都是6时日出,18时日落。(2)极圈。极圈是极昼和极夜现象最大范围时的界线,通过极圈与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关系,可以确定日照图所示的日期。(3)晨昏线。晨昏线由晨线和昏线两部分组成,自西向东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交界线是晨线,反之则是昏线。晨昏线的特性:1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2晨昏圈是地球表面的大圆,且与太阳光线始终垂直,始终平分赤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