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月亮是一个中国文人反复咏叹的意象,是一个多重象征系统。对月亮意象的哲理性思考,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身价值、家园意识、生命意识、宇宙意识的探索过程。文人在不断追寻中实现与月亮平等的对话、“物我合一,”从而使心灵有了归属,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对宇宙本源有了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2.
红叶 《阅读》2024,(Z6):62-63
<正>从天文学家拍摄的照片可以发现,在宇宙中,月亮是一个被太阳照亮的灰白色球体,它在漆黑的宇宙空间里发出光芒,而太阳则近似白色。但当我们从地球上观察月亮时,它的颜色则取决于它的位置。比如,当它刚刚出现在地平线上时是亮橙色的,随着地球转动,它在天空中渐渐升起,橙色逐渐变淡,成为黄色,再变成黄白色,最终,当它升到天空的正上方时,就呈现出它真实的颜色——灰白色。  相似文献   

3.
晚明小品文是中国散文发展长河中的一条支流,由于它承载着晚明性灵文人的文学革新思想和多姿多态的文人情怀,所以有了超越文体的特征和内涵。复杂多样的文人情怀寓于小品文中,真实而形象,独特而有趣,不仅增添了小品文的文化内涵,也极大地丰富了晚明士子文人的人格形象。探究晚明士子文人情怀产生的原因,追寻晚明士子文人情怀对推动文学发展、带动社会进步和拉动经济增长诸方面影响,对于鉴赏晚明小品文思想艺术成就,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张爱玲小说中月亮意象的文化底蕴。张爱玲小说文本中反复出现的月亮意象和中国历史传统中悠久的月文化有着血脉的传承关系,是文学传统中月亮意象这个原型在现代文学中的“扩展延伸”。张爱玲以蕴含丰富文学传统的月亮意象作为自己小说文本的主导意象之一,通过现代性转换激活了月亮这个古老的原型,创造性地将月亮这个“公共象征”转化成了“私设象征”, 建构起自己关于月亮意象的独特艺术话语,实现了对中国月亮意象文化传统的继承、拓展、丰富和超越,使其小说文本中的月亮意象具有了强烈的历史意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5.
意象是古典诗词创作中最基本的艺术元素;在登高的生命体验中,文人士子将所见之景与所抒之情密切结合,构成具有情感内涵和审美内涵的文学意象;登高意象体现了多重复杂的内涵,显示出意蕴丰满的审美特色。其审美内涵或是怀古,或是抒怀,或是怀远,它既是文人士子寻找心灵自由的阶梯,又是文人士子的审美创造。  相似文献   

6.
李白的月亮诗使中国月亮文化走向成熟。这体现在以月亮作为背景渲染和情感寄托的“醒”时的月亮诗,和以寻求生命真谛的哲人式的感悟去阐发月亮意象所蕴含的深邃哲理的“醉”时的月亮诗。这些都将人类对自我生命内核的探求,对自我生存的体认,毫无保留地坦露出来,展示了独特的感情世界,具有前所未有的成就  相似文献   

7.
捞月亮     
范丽萍  丹丹 《阅读》2013,(9):34-37
中秋之夜,月亮那么圆,那么亮,森林里的动物们正坐在池塘边,他们一边吃着熊太太做的月饼,一边欣赏着月亮,多么开心啊!突然,圆圆的月亮不见了。猴子说月亮掉进了池塘里,于是动物们想方设法捞月亮。月亮被捞上来了吗?Let’tread the story.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天上的"月亮"会和人世间的这些情结联系,认为"月亮和母性"、"月亮与团圆"的内在联系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一种必然的心理定势,在这种心理因素作用的暗示下,"月亮"话语缠绕着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9.
月在中国诗歌里是具有母题意味的形象.由远古的月崇拜到月走进文人的诗中,月意象包含有多层次的内容.它象征着人类的情思、故乡,亦引发了无数文人的哲理思考,同时又是士大夫的人格化身.因此月意象蕴涵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情感.  相似文献   

10.
古往今来多少诗人对着月亮倾吐过自己的衷曲,然而,象李白那样描写月亮、赞美月亮的,则极为罕见。李白对月亮爱得强烈,爱得深沉。他把自己的命运和月亮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李白是个喜山爱水、嗜酒如命的诗人,但是在他看来,酒缺月无味,景无月不美。“窥日畏衔山,促酒喜得月。”月亮好象也知道他的心意,有时不请自来:“皓月生海,来窥醉客。”明月当空时,他就不想睡眠,即使是喝醉了,醒来之后也要踏月散步。  相似文献   

11.
劳伦斯用来展示角色内心世界真实性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对象征主义的运用。在小说《儿子与情人》中,"月亮"被赋予多种内涵,劳伦斯不仅用月亮来象征母爱和性魅力,更以月亮象征着女性对男性的胜利和占有欲。  相似文献   

12.
南齐初年,王俭及其领导的文人集团在文化活动中十分活跃。本文考索了该集团的有关情况,论述了它在南朝文化发展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谁的本领大     
陈淑一 《阅读》2008,(10):29-29
一天.太阳碰上了月亮,他们都说自己的本领大,要比试比试。星星刚巧路过,太阳和月亮就找星星评判。  相似文献   

14.
“月亮”,是张爱玲小说中反复出现的艺术意象,在刻画人物、渲染环境、揭示小说主题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要分析张爱玲的小说世界,对其中的月亮意象是必须予以认真关注的。本论文尝试进入到张爱玲小说的月亮意象中,探讨其内在究竟。  相似文献   

15.
在《生死疲劳》中,月亮反复多次出现,成为具有隐喻和象征作用的重要意象。月亮及月光下呈现的一切,具有庄严与魔幻、唯美与丑恶并置的特征。月亮承担着莫言对当代历史和现实的反思,负载着对人性丑恶堕落的批判,并象征着超越困境的大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小说中月亮意象的心理和类比象征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月亮意象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是爱情的隐喻 ,也是女性命运的象征 ,更是女性心理的最佳投射载体。月亮意象的心理象征功能 ,使人物心理得到准确揭示。而在另一些小说中 ,“月亮”其实只是作为类比象征存在 ,象征的是爱的破碎、爱的缺失和爱的丧失  相似文献   

17.
悲秋意识是构成中国古代文人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层面。与偏重于社会政治领域的忧患意识不尽相同,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与人的生命本身紧相关联。悲秋意识的核心是生命现象与自然运行的双向同构感应在人心中引起的深刻颖悟,具体表现为人对自身生命的忧恐、悲叹、把握和思考。质言之,悲秋意识即包含了深刻的时间观念的生命意识,在它的背后,深隐着中国古代文人亲和自然、肯定自我、重视生命的价值定向。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人物画是最早成熟的画科,它发展到唐宋时期达到鼎盛状态。但是人物画的发展并没能持久,北宋后期,随着文人画对画坛的占领,人物画开始渐趋衰落,元以后的人物画便跌入低谷。造成人物画衰落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宋元文人画兴起后文人画家的出世态度和创作主张。文人画家消极逐世、脱离生活和轻视造型、“游戏三昧”的创作态度,直接影响了人物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兰亭雅集与会稽士族的精神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亭雅集是一次会稽士族文人的雅集。它与以往文人聚会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鲜明的士族特色。兰亭雅集全方位地再现了当时士族阶层,特别是从北方南下的会稽门阀士族群体在永和年间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政治忧患。可以说兰亭雅集是一次东晋会稽门阀士族精英的联袂演出。这次雅集所表现出来的士族心态、士族情调、士族政治,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相似文献   

20.
《封神演义》的成书及作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说《封神演义》属于文学史上所谓“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并非文人独立完成。它是若干关于武王伐纣故事经长期流传后的编集、整理或写定。其编著写定者应为明代人陆西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