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小学教学研究》2002年第2期中四川自贡市教科所王松明同志的《“フ”应称作“横撇”》一文,文中写道: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1册教科书及教师教学用书将“フ”称作“横折撇”,经多  相似文献   

2.
历岗 《小学语文》2007,(5):52-52
问:《三个儿子》(二年级下册第23课)一文中有个要求会书写的“拎”字,第七笔是横撇还是横折?另:“发”的第一笔是竖折还是撇折?  相似文献   

3.
问: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春风吹》中有生字“葵”字,对于中间部分“”的笔顺,有三种不同说法──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横撤、点,撇、撩、撇人教社《小学语文第二册教案》:横撇、点,撩、撇、撇东北师大出版社《小学生词语手册》:横撇、,点,擞、撇、撩我们应按哪种笔顺进杆教学呢?泗水县实验小学杜宪坤答:“。。”这个部件,确实存在着不同的书写笔顺。但在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中应该有一个统一的规范,以便教师在教学中有所遵循。国家语委、国家新闻出版署在1988年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规定了“汉字的字形结构、笔…  相似文献   

4.
《现代小学语文》第三册有一篇课文是《冰箱里的争吵》。“争”是个生字,为了让孩子自主学习,记住这个字,抛出了一个“球”:用什么办法来学会这个“争”字?生:我想给“争”找朋友,争,争,争,争吵的争。生:我想给“争”找朋友,斗争的争。师:不错,有另外方面的吗?生:“争”有6画。生:风筝的筝,去掉竹字头,就是“争”。写笔顺,撇、横撇、横折、横、横、竖钩,共6画。师:好的,你们注意了它的笔顺、笔画和字形,还有不同学法吗?生:我想给“争”说句话,我要争当明星队员。师:好哇,很有志气,而且把这个“争”字也用得很好。生:我想给“争”编儿歌,“静…  相似文献   

5.
“挺剑”与“剑挺”岂能混为一谈江苏沭阳县贤官中学朱其华初中《语文》第六册《《唐睢不辱使命》中有“挺剑而起”句,课本对“挺剑”未作注释,《教学参考书》将其释为“拔出宝剑”。初中《阅读》第六册《陈涉世家》中有“尉剑挺”句,课本把“剑挺”注为:“剑拔出销。...  相似文献   

6.
“胡屠户”虽是个杀猪的角色,但其知名度甚高。初中传统课《范进中举》,更是把这个鲜明的艺术形象,铭刻在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心中。他一直被称为“市侩”的典型——老师都这样说,《初中语课本第五册》(91年版)中该课的“自读提示”、《第五册语教学参考书》、《初中语教案第五册》也几乎异口同声地把他叫做“市侩”。最近,  相似文献   

7.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爬天都峰》一课,故事中出现了三个人物,一个是“我”,一个是“老爷爷”,另一个是“爸爸”。在人物对话中,“老爷爷”两次把“我”称作“小妹妹”。笔者认为,这种称法实在有些不妥。现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共商之。“小妹妹”这个称呼,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习俗一般来说有以  相似文献   

8.
五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四册35课、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四册31课《森林爷爷》这篇童话故事,把森林称作爷爷,并有这样一些句子:“古老的森林里有位森林爷爷。他是森林之王。”“森林爷爷和他的千万个子孙排得密密层层,好像铜墙铁壁。”“他抓住森林爷爷的头狠命地摇,想把森林爷爷摔倒。”“森林爷爷沉着应战,他命令千万个子孙尽力吸水”,“他发动千万个子孙  相似文献   

9.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将新编高中第四册语文《 <孟子>二章》一课《思考和练习》第四题作了解答,把“万钟于我何加焉!”、“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两句中的“焉”字分别解为“介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第二册《宋定伯捉鬼》中有“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句,对“迟”字,教材与《教师教学用书》均注为“缓慢”。持此解的还有《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编第三册),《古文百则》(辽宁人民出版社,姜涛等编著)。慎思文句,揆情度理,笔者以为,把句中的“迟”注释为“缓慢”  相似文献   

11.
一天,我收到一位青年教师的来信。信不长,现将正文部分辑录如下:我平时经常翻阅《小学青年教师》,受益匪浅。如2001年第7期刊登的《笔顺漫议》一文,让我明白了写字必须严格依“法”———《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写好规范字。这些天,我遇到一个疑惑,特向《笔顺漫议》的作者———张老师您请教。在写全包围结构的字,如“田”、“园”、“国”时,有些老师,包括我在内,总是习惯于把第二笔写成“横折钩”,认为这样写好看些。有些老师认为这样写是不对的,应该写成“横折”。也有些老师认为,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两种写法都可…  相似文献   

12.
对《曹刿论战》中“下视其辙”一句,人教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第六册《教师教学用书》把它翻译为“(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显然,这里把“下”译为“下车”。这样翻译,很容易让人产生疑问:一、当时的战车比较笨重,车轮碾过的痕迹应该是显而...  相似文献   

13.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鷺。”(李清照《如梦令》)课本(初中第四册)注“争渡”为:“抢着把船划出去”。一些流行的注本和教学参考资料,也都采用这种说法(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古诗文对照注释(初中部分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不妥。全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八册《倔强的小红军》一课中,“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梆梆的,装的是什么东西呢?”这句话中的“梆”字应该用“梆”还是用“邦”? 在六年制小学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材(1996年11月山东第1次印刷)第八册本课中用的是“梆”字。在以后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材(1997年9月山东第2次印刷,1998年9月山东第3次印刷)第八册本课中均用了“邦”字,到底该用哪个字呢? “邦”字在《新华字典》中解释为:国,友邦,盟邦。还有…  相似文献   

15.
贵刊2006年第二期刊载了李福荣、路银平的《吟诗词学历史》一文,其中涉及的有关问题笔者不敢苟同:“三军过后尽开颜”中“三军”的参考答案指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同时,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制第九册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九课《长征》一诗,现在通用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第九册  相似文献   

16.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二册《奕喻》(钱大昕)一文有“曾观奕者之不若已”句。对句中“曾”,教材第287页和人教社编第二册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第235页的注均为zēng,乃,竟。”笔者认为这个注音值得商榷。“曾”确有两种读音。查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  相似文献   

17.
汪宓 《学语文》2003,(2):3-43
初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塞翁失马》有“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日:‘此何遽不为福乎?”’一段,《教师教学用书》把文  相似文献   

18.
《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五册(必修)》(1996年4月第6次印刷)《殽之战》一文中:“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208页书下注释(11)将“不顾而唾”解释为“不顾是在君前,就(面对襄公)吐了口唾沫。”此处译为“不顾”,自然是“不顾忌”之意,这是不妥当的。《高级中学语文第五册(必修)教学参考书》(1993年5月第3次印刷)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8页第6题(在下面的□里可以填什么数)的第二道题是:“7□00÷25□>30”。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教师教学用书》第 25页的解答是:“要使7□00÷25□>30,7□00÷25□至少要够商31。因为7  相似文献   

20.
“通常”一词不可忽视灵台县西屯中心小学巩建重五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九册、第十册在叙述有关计算法则时有四处用到“通常”一词,教师在教学中切莫忽视它的存在。1.第九册13页中有关带分数乘法法则的叙述是:“分数乘法中有带分数的,·通·常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