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内容:六年制九义教材第十册P84-P85教学目的: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理解分数、分子、分母的意义;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分数的产生,向学生渗透理论来源于实践的观点。教学重点:把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和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知道,人们在进行测量和计算的时候;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比如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度,量了四次后剩下的不够1米,就不能用整米数来表示;再如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得的部分也不能用整数来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分…  相似文献   

2.
<正>“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万以内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第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及各部分的名称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教材在编排这一教学内容时,先创设了“分苹果”的情境,再提出四个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分数:问题1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表示一半,认识表示一半的分数是1/2;  相似文献   

3.
一、创设情景,了解分数产生上课开始,教师出示一只苹果图,问:把这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能分得多少?再出示一根米尺,请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度,问:连续量了几次?剩下的够不够1米? 指出:人们在等分物体或在测量和计算的时候,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数——分数来表示。那么什么叫分数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的意义”(板书课题)。二、直观演示,感知分数意义  相似文献   

4.
教学思考: “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小数的产生源于“测量或计算的时候,往往不能用整数表示结果,就用小数来表示”。考虑到小数与整数、分数的密切联系,我设想在小数与整数的对比中整理小数的相关知识,以“以某个知识为例,比较小数与整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一核心问题为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5.
案例一:师先拿出6个苹果,问:把这6个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得几个?生:3个。师:要是把2个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得几个?生:1个。师:那要是只有一个苹果(出示一个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得几个?生:每人得半个。师:“半个”还能用以前学过的整数表示吗?生:不能,用分数12表示。师: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分数,根据刚才分苹果的经验,你能表示出自己喜欢的12吗?(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再涂色。)……案例二: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新的知识。老师已经给每对同桌准备好了一些学具(每张课桌上放着一个塑料袋,袋里装着彩色纸。有的袋里装着4…  相似文献   

6.
一、联系实际,揭示课题。 教师指出:第五册我们初步认识了分数,同学们想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 请一名学生上台用米尺度量黑板的长度,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能得到整米数的结果吗? 请一名学生上台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让学生思考:每个小朋友分多少? 教师指出:从同学们量黑板的长度和分苹果可以看出,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测量和计算的时候,在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样就产生了新的数──分数。 二、演示引探.获取新知。 1.引导学生认识单位“l”。 教师出示一块饼的实物图(贴在黑板上),然后把它平均分成2…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53~55页。【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会写简单的分数。【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分过东西吗?今天学习就从分东西开始。(板书:分)提出问题:淘气和笑笑想分一些苹果,究竟怎样分最公平?(板书:平均分)课件依次呈现8个苹果、4个苹果、2个苹果、1个苹果,让学生用手势分别表  相似文献   

8.
课前慎思 小学三年级认识分数常常是从分苹果、分月饼、分纸片等活动开始;五年级再次认识分数时.教材中说“人们在测量和分东西的时候,往往得不到整数,这样就产生了分数”。测量是怎样产生分数的?可以让学生经历吗?测量引入分数与分苹果引人分数相比,有什么特别的价值吗?以前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要反复强调“平均分”,为什么需要反复...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P112—P113 例1—例5。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 2.能够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把4个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几个?可用几表示?(板书“2”) 2.把两个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几个?可用几表示?(板书“1”) 3.把一个饼要分给2个同学,怎样分才最公平呢? 让同桌的两位同学用圆纸片代替饼实际分分看。 指名学生演示分的过程。分成的两份大小怎样?说明是怎样分的?平均分的这半个饼可不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表示? 教师讲解:过去我们学过的0、1、2、3……都是整数,遇到不够1个的情况,就不能用整数表示,比如这半个饼。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种新的数——分数。 二、学习新课。  相似文献   

10.
教学思考: "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小数的产生源于"测量或计算的时候,往往不能用整数表示结果,就用小数来表示".考虑到小数与整数、分数的密切联系,我设想在小数与整数的对比中整理小数的相关知识,以"以某个知识为例,比较小数与整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一核心问题为基本线索,在比较、辨析中整理知识.这样,不仅会使学生对小数的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而且在比较中沟通了整数与小数的联系,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11.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我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进行测量、计算、分东西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如,我们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师生一起量),一米、二米剩下的不足一米,黑板的长度不能用整米数麦示。又如,计算143的高,出不能用整数表示计目结果。这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数——分数未表示。我们在四库级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自认识。那么,究竟什么是分数见于这就是我们会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分数由意义)评析:先通过师生一起自黑板长度的实际操作,展现‘格不到整米数”的结果,又通过计算除法时,自的商不能用整数麦示这一宫观现…  相似文献   

12.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需要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这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扩展.苏教版教材将“认识分数”这一内容分别在本册、第六册、第十册三个阶段作了整体安排,本册主要教学把1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1份或几份的数.本单元教材编写集中体现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目标,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编写指导思想.教师们在读教材、钻教材、用教材的过程中,有必要领会、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惟其如此,我们才能秉承教材的编写立意,着力促进学生理解分数意义,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一、创设情境,体验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教材先创设了郊游时分食品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在学生分完食品后,可以引导他们比较几次分东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体会几次分东西都是平均分,只是每次分得的结果不同,有的能得到整数的结果,可以用我们学过的数表示出来,有的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数表示出来,从而制造了认知冲突.接下来,我们应该怎样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内容:分数乘以整数.(五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九册第1页例1、例2)二、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运用“先约分再相乘”的方法进行计算.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四、教具准备:小黑板、纸条、圆形图、投影仪.五、教学过程:(一)复习1.用乘法算式表示下列各式5+5+5+5=□×□19+19+19+19+19+19=□×□小结:从上面两题中可以看出,整数乘法的意义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2.看图列出加法算式,并算出结果(用投影仪先出示加法算式,乘法算式覆盖.  相似文献   

14.
教学《分数乘以整数》时,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使学生理解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二是使学生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并能正确应用“先约分再相乘”的方法进行计算。结合教材的思路和学生思路,我认为首先让学生理解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这样来安排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法则的理解和运用。一、复习旧知 1.用乘法算式表示:  相似文献   

15.
反思我们的教学,辛辛苦苦、唠唠叨叨,惟恐教不到、讲不细、交待不明白,但常常事与愿违,我们已再三交代要注意的地方,学生还是经常出问题。也许正因为我们尽量想让学生少走弯路,避免跌跟斗,反而使学生失去了自主探究的机会、失去了体验成功和失败的体会,也就失去了真正经历过程的机会,教学就不可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下面是“分数的意义”的两个不同教例,分析后也许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发。[教学片段一]师:请一位同学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说一说,用“米”作单位,测量结果能不能用整数表示?(学生量后答:3米多一些,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师…  相似文献   

16.
<正>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中,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许卫兵执教的苏教版三上《分数的初步认识》,我感到这节课取材现实,手段别致,精彩纷呈,富于启示,特撰写下两个教学片段与同行交流分享。【教学片段1】新课伊始,许老师课件出示一个大大的汉字——"数",并引用数学家华罗庚的"数(shu)起源于数(shu)"这句话引出代数的起源,然后屏幕上依次投影出现6个苹果、4个苹果、2个苹果、1个苹果,让学生先后数出并同时写出整数:6、4、2、1。许老师接着追问:1个苹果可以用"1"来表示,如果把它平均切成两块,这半个苹果还能用整数来表示吗?可  相似文献   

17.
一、情境导入1.估一估、量一量。老师手中这根高年级同学使用的跳绳大约有多长?这根低年级同学使用的跳绳呢?估后请学生实际测量。感受: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常常用小数表示。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并掌握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重点、难点: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难点。教具准备:按照教材第4页的插图绘制成三幅较大的挂图。学生准备红、绿旗各一面。教学过程由复习铺垫等四个环节组成。一、复习铺垫。教师让学生回答“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什么?”、“分数乘以整数应该怎样计算?”两  相似文献   

19.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分数的了解,可能是从切水果、分蛋糕开始的,将苹果或者蛋糕切成两半,一半就是二分之一。二分之一就是用来表达这个特定的量的一个数。对于分数的基本概念,例如苹果的一半,甚至蛋糕的四分之一,很多低年级的学生都能理解。在小学阶段,学生在学习分数之前,他们先学了整数,由于学生会本能地使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去认识和理解新的知识,所以在学习分数的时候经常会与一些整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混淆。而且,分数的概念有多种不同的含义,使学生在学习分数的道路上出现了种种困难。因此,对于老师来说,弄清楚分数的不同意义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人教版第十册"分数与除法"一课.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突破教学重点,教材通过分蛋糕、分饼两道例题,让学生经历分的过程,从而揭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我初次看这节课的内容,感觉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归纳等活动,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并不困难,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应该非常理想. 初次教学:课堂陷入僵局 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我首先教学例1,创设分蛋糕的情境,让学生把三个蛋糕平均分给三个人,研究每人得到几个蛋糕.然后减少蛋糕的数量,让学生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三个人,研究这时每人得到几个蛋糕,从分整数个物体开始过渡到本节课学习的内容.通过交流和课件演示,学生很快就得出每人分得三分之一个蛋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