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0 毫秒
1.
一,成正比例的两种量定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2.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正(反)比例关系。”(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12页正比例、第15页反比例概念)依据概念的表述及教参,在教学生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反)比例时,我们通常要满足三个条件:①两种相关联的量;②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③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积)一定。这里笔者认为:条件一“两种相关联的量”有多余之嫌!一、如何界定“相关联”对于“相关联”,在这一概念中的具体含义,教师们见解不一。主要有…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辽宁省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试用课本第十二册第35页例8。案例一师:正比例的意义是什么?生: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师:利用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1.速度一定,时间与路程。2.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3.圆的半径和周长。4.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学生一一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说明,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师:请同学们独立解答下题,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工厂…  相似文献   

4.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师:还记得什么是正比例吗?生:两个量相除,如果除的结果是一个定值,这两个量就成正比例关系。生:成正比例的两个量,它们的比值是一定的。生:两种相关联的量,如果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成正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y/x=k(一定)。  相似文献   

5.
比例的意义是指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等式,例如:a:b=c:d。正比例的意义强调“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它们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关系式为,y/x=k(一定)。反比例的意义强调“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它们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关系式为:x×y=k(一定)。 正、反比例的意义与比例的意义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呢? 在正比例中,一种变量中的数值确定之后,另一种变量中,就有相应的确定数值与之对应,由y/x=k(一定)可列表为:  相似文献   

6.
正比例的意义由于它比较抽象,学生往往难以掌握。因此,教学中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抓住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商一定)这个关键,引导学生从典型的材料中进行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出正比例的意义,在正确理解意义的基础上,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下面,是我教学正比例的意义第一教时的打算。教材: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5.正比例》例1、例2。教学要求: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初步学会判断成正比例关系的量,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变"在数学学习中普遍存在,它既是数学的特点,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比如,在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时,一般要按照"三步曲"进行:一看这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二看这两种量的大小是否变化,三看这两种变量的积或者商是否一定,积一定则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商一定则这两种量成正比例。有些同学能联想到:正比例关系对应着商不变的规律,反  相似文献   

8.
(正比例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特别是对“量、相关联的量、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等,这些正比例概念中的基本元素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如果仅仅按照教材中的两个例题,照本宣科,教学效果不理想。本学期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按以下三步进行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动手操作,建立表象1.让学生拿出若干圆片,每行摆5个,先摆2行,再摆3行、4行、5行……学生汇报,多媒体大屏幕显示:行数2345610……圆片总数101520253050……2.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得出:在每行圆片数一定的情况下,所摆圆片的总数与摆的行数有关,行数越少,圆片总…  相似文献   

9.
"正比例意义"是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P62--63)的内容,与原义务教材相比,减少了语言描述(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  相似文献   

10.
[课堂实录] [片段一] 师:(课前发给每个同学一张印有正反比例实例的纸)谁能很快判断表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生:自由表达(重点说明判断的依据)。师:我们曾经从“数”的角度学习了正反比例的意义。简单地说,比值一定成正比例, 积一定成反比例。那么你是否想过,如果把有正反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来, 图像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做数学”从“形”的角度继续学习正反比例意义(幻灯片1),相信你一定会有新发现。(出示活动要求幻灯片2)  相似文献   

11.
1.根据表中两种量相对应的数,判断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1)振兴炼钢厂第二车间炼钢(2)小强带5元钱买文具2.选择题。下面哪一个式子表示x和y这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x+y=5 y/x=5 y=5x 3.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和比值是3.14/1=3.14 6.28/2=3.14 12.56/4=3.14……(思考后依次回答)  相似文献   

12.
分析:稍复杂的正比例应用题,复杂所在是两种相关联量中有一组数不相对应,列比例时需要找准与所求问题相对应的数,或者先求出与已知数相对应的数量(即先视作简单的正比例应用题求得“中间问题”),再求出所求问题。这里,关键要使学生理解相关联量中各数(包括问题x)的对应关系。另外,从教材设置的例题(例6)看,比例的判断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题中没有“照这样计算”之类的字眼,“一定”的那个量比较隐蔽,给学  相似文献   

13.
在正反比例的教学中,有两个特殊的问题应该引起注意。一、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不一定。在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时,有类似如下的题: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1.理解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的意义。2.能运用有关知识初步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3.渗透函数的初步思想。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教学难点理解"相关联的量"和"相对应的数"等术语。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1.已知体积和高度,怎样求底面积?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4.已知总产量和公顷数,怎样求公顷产量?二、体验合作。自主探究师: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探知这些数量关系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判定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时,应抓住“两个变量一定量”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教学时可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出判定方法和步骤,把正、反比例的判定步骤归纳为三步;即一找、二组、三看。一找:先找出要判定的两种量(两变量); 二组:将要判定的两种量组成关系式; 三看:通过关系式,做出判定(由正、反比例的定义下结论。商一定,成正比例;积一定,成反比例)。  相似文献   

16.
统编教材中关于比例应用题,从判断、列式到解题,都作了较大改革.用两种相关联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和商是否一定来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用简易方程来解比例应用题,使整个小学数学应用题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处理,紧紧围绕基本数量关系进行分析判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相似文献   

17.
用正、反比例解答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准确判断和理清对应关系上出现的错误比较多,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在教法上进行了一些探索,采用“抓、摘、列、解、检”的“五序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抓“不变量”,正确判断就是用逆向思维的方法,从题目中找出不变的一个量,再看这个量怎么求?如果是两种相关联的量用除法(比)求出来的,即商(比值)一定,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用乘法求出来的,即积一定,则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例如“人教”六年制小学课本第75页例5(下文简称例5):…  相似文献   

18.
<正>平常我们在设计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问题的练习时,会想到以题组的方式组织学生训练。但设计怎样的题组既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在同一个数量关系下正比例和反比例问题的变化结构,又能通过不同形式的对比性练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为此,我们针对这节综合练习课做了实践研究。一、揭示数量关系,勾起概念回忆师: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或成反比例关系,那怎样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怎样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  相似文献   

19.
概念是思维的依据,讲清“比”的意义。是完成小学数学课本第十册《比和比例》这一单元教学任务的关键。这一单元的六个小节,无不与“比”的意义有着密切的联系:“比例尺”、“按比例分配”都是比的概念的实际应用;比例是由两个比值相等的比组成的式子;如果不能正确写出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两个数的比,那末判断正反比例以及解比例应用题就都是一句空话。怎样讲清“比”的意义,带动整个单元的教学呢?谈以下几点体会:一、在除法的基础上,讲“比”的意义。教材通过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两个实际问题,即由长方形的长和宽、一辆汽车所行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引入比的概念,概括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相似文献   

20.
季敏 《良师》2002,(10)
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反比例。如果它们的商一定,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如果它们的积一定,这两种量成反比例。第二,设未知数为X。第三,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比例式。第四,解比例,检验并写出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