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课程领导"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这两个概念进行解读和比较,并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误区进行分析,厘清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三个关键词:忠实执行、适度调适和鼓励创生。国家课程校本化首先要基于课标,以"忠实执行"为基础;而后以"适度调适"为基本方式;最终以"鼓励创生"为目标。  相似文献   

2.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对国家课程在学校层面的"再加工",是学校课程开发活动的重要内容。确切地说,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就是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反映了课程实施的调试取向和创生取向。学校发生的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着"校本程度"上的差异,完全忠实  相似文献   

3.
国家课程校本化反映了课程实施的调适取向和创生取向,旨在满足培智学生个别化教育和个性化发展需求。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特殊教育学校通过开展大单元整体教学、跨学科主题教学、生活化情境教学等方式,提高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有效性,彰显了办学特色,丰富了学生体验,为学生顺利地融入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生活教育》2013,(8):8-10
激活校长课程领导意愿开启课改草根时代课程论学者辛德尔(音)等人归纳出了课程实施的四种取向:得过且过取向;忠实取向;调适取向;创生取向。回顾我们历次课程改革(有的是教育革命),在实施上,采用的一直是单一的忠实取向。由此建立起来的以学校、教师忠实执行统编教材为标志  相似文献   

5.
国家进行课程改革,学校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实施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提升课程效能。课程效能是指课程在促进个体经验增长和课程目标达成上所产生的有效结果和能力。我国目前普通高中学校的国家课程校本实施主要体现为忠实地实施国家规定课程、对部分国家课程进行调适、对全部国家课程进行调适三种样态,三种样态的课程效能逐级提高。要促进学校课程效能的提升,需要学校增强课程效能意识,完善课程设计,加强校长课程领导力建设和教师培训,设立指向目标的课程评价等措施。  相似文献   

6.
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模式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多样的实践模式:创新模式、整合模式、调适模式、选择模式。课程创新是校本化程度最高的一种课程开发模式;课程整合是以超越不同学科知识体系而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的,从而实现课程教学整体育人的功能;课程调适是对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和审定的教材在学校实施层面中由教师所进行的校本化处理,使之对教师和学生更具适切性;课程选择是从众多可能的课程项目中挑选、确定学校实施的课程的过程。四种实践模式各具特点又相互补充交叉,反映了课程开发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7.
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不仅适合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特点和需要,也符合我们对学校作为一个学习型组织、教师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的教育假定。校本化课程实施是课程实施本性上的二元特征决定的,也是新课程改革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校本化课程实施可以化解新课程改革的"实验—推广"模式自身的问题,新课程改革为校本化课程实施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校本化课程实施需要的条件包括:在国家层面上,国家课程要给校本化课程实施留下空间和余地;地方政府需要为学校的校本化课程实施提供政策、资源和科研等的支持、扶持和协助;学校需要具备校本化课程实施的能力和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8.
从政策上讲,教师的课程创生具有合法性;从理论上讲,教师的课程创生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但实践中我国教师的课程创生却存在严重问题,具体表现在:教师对课程的忠实实施及其批判性的失落;教师对课程的无意识改变及其自为性的缺失;教师在课程实施层面的创生及其偏狭化。  相似文献   

9.
邓旭  王倩  彭波 《教育探索》2021,(2):16-20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联结课程理想与课程现实、融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调适国家课程基准与学生个体差异间张力的必然选择.作为强化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阵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应遵循相应的价值逻辑、政策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解构国家课程标准、调整课程结构、革新教学模式、构建校本评价体系和创设课程管理组织,是持续有效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0.
南开中学是我国近代中学教育的一面旗帜。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为培养“允公允能”之学子,南开中学提出了课程的生活历程观,形成了完善的课程结构。南开中学注重课程的校本化建设,表现为:拓展课程类型,丰富“生活历程”;调适国家课程,增强教育效果;创生特色课程,聚焦现代能力。基于生活历程对课程进行全域规划,基于学生立场使课程适应学生需要,基于关键能力让课程指向育人目标,是南开中学课程实践给予新时代课程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