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人为媒”是国际传播领域的创新理论之一。“以人为媒”以社会关系网络、平台化思维与用户生产内容为理论基础。从受众层面来看,国际传播要从受众思维向“传受一体化”思维转型,推动海外受众的再创造、再传播与互动交流;从传播角度来看,引入“人格化传播”模式,打造个人化传播主体,构建个性化人设,创新生活化内容,借助社会化传播,实现国际传播的传播效能提升。  相似文献   

2.
现代武术套路正处于进入奥运会的冲刺阶段,但其在国际传播层面面临着传播路径传统、术语翻译词不达意、本土术语缺位等问题。强调文化的“转型”和“超越”的转文化传播理念为以上问题提供了“受众导向的适应性传播”新思路。现代武术套路以规范性训练、竞赛为表现形式,吸收借鉴了国际竞技体育文化,蕴藏着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理念,是转文化传播的产物和优质载体。这一思路要求在现代武术国际传播过程中发挥海外受众的传播主动性,拓展现代武术套路的综合传播路径;强调主流媒体的把关作用,做好传播素材质量把控,引导传播者着眼于微观叙事和现代武术的精神内涵;同时做好传统武术与现代武术在国际传播过程中的平衡,在文化的交流与互鉴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最终实现现代武术套路国际传播中主体、层次和重心的“转”。  相似文献   

3.
为做好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的对外报道工作,把握海外受众和海外舆论的关注点与疑惑点,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从2010年底至2011年初,通过开展网络调查、听众答疑等互动方式,广泛征集境外受众对中国共产党的关注议题,以确定报道思路和报道重点,通过报道积极凹应国际社会、境外受众、国际舆沦对中国共产党的关切和疑虑,拉近报道与受众的距离,通过活跃的互动传播,切实提高传播实效。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下中国对外传播面临的现实问题,法国对外传播“高级文化”和“多元联盟”的战略理念和历史经验具有现实启发意义。明确的功能定位和价值指向有助于中国文化外交和对外传播机构规避西方受众对“中国威胁”负面想象,在“泛政治化”的传播情境中获得稳定持久的发展空间;面对西方反华力量的舆论攻势,以中国方案参与全球治理,以全球公共精神的高度保护国家尊严和利益,是后疫情时代中国对外传播通向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价值的路径指引。对典型传播模式的个别和一般特性的区分与调适,对他国传播经验本土和全球双重意义的辨析与取鉴,是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中国参与构建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5.
2021年4月28日,欧盟对外行动署发布《涉新冠肺炎疫情“虚假新闻”评估报告》,批评以中国和俄罗斯国际传播媒体为主的传播主体在疫情话题上释放“虚假信息”,“误导”国际舆论。然而,报告指出的所谓“虚假信息”并不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欧盟对疫情下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不断提升、中国国际舆论影响力与议题设置力分析增强的警惕与担忧。《评估报告》实际体现出中西在涉疫情重要话题上的信息竞争与话语争夺,其本身也可以视作西方对华舆论信息战的一部分。基于此,中国媒体应对国际疫情信息竞争时,应进一步聚焦热点,降低和弥补信息赤字;站稳立场设置议题,跳出西方叙事框架;提高舆情响应速度,增强舆论斗争技巧;刚柔并济共情传播,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联合各界更多力量,同频共振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6.
本期就亲历式报道在新冠肺炎疫情对外传播中的独特作用,选取中外相关报道,探讨如何运用以第一人称为视角的亲历式报道,引发海外受众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身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历来是我国对外传播的关键受众和新闻报道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美关系和新冠疫情的双重影响下,在美华侨华人近年来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国竞争“大环境”和美国国内政治的“小气候”。本文以美国华侨华人为样本,分析海外华侨华人在新时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以及自身社群特点出现的诸多新变化,从而探讨我国新闻媒体机构在对外传播工作中,应如何以更宽阔的视野来关注和报道海外华侨华人群体,从而加强涉侨新闻报道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指引下,数字藏品形式成为中华文化新的传播形态,数字藏品的国际传播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创新动力之一。本文以跨文化感知理论为基础,运用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研究海外受众对于中国数字藏品的体验与感知。研究发现,海外用户通过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数字藏品交易平台及社区等,接触具有中华文化特性与重大活动衍生IP的藏品,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与精神进行阐释与分享。据此,海外用户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藏品建立了具有高度组织化的跨文化虚拟共同体。在提升中国数字藏品跨文化感知的策略时,既要增强跨文化能力,也要正确对待数字藏品资产观以及数字藏品安全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自2018年中美经济贸易摩擦以来,中国企业国际传播环境变得严峻,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使得企业海外舆论生态更为复杂,在这一情形下建构企业海外新形象显得尤为重要。后疫情时代,如何建构中国企业海外形象,采取何种传播策略实现传播破壁,不仅关涉到企业自身发展,还关涉到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本文分析了后疫情时代中国企业面临的形象传播困境,并针对全球化遵循共生逻辑,全球传播遵循共通议题提出:后疫情时代,企业可选择具有“共通议题”特性的体育赛事来实现传播破壁。而即将到来的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就为新时期中国企业全球传播与建构国家形象提供了新契机与传播共振场域。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的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人类作出了更大贡献,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关注。围绕热点话题,强化对外传播,主动回应受众关切,及时澄清谬误,在加强“自塑”中减少“他塑”,在主动减少“落差”中有力消除“反差”,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日报社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对外传播实践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做好热点话题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1.
正在全球共同面临新冠肺炎疫情挑战的大背景下,作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疫情信息的重要窗口,《上海日报》(Shanghai Daily)、第六声(Sixth Tone)、一财全球(Yicai Global)等上海外宣新媒体在海外社交平台上用心讲好中国战疫故事,回应关切、寻求共情,在海外社交平台和受众间收获良好反响。  相似文献   

12.
二、特殊心理我们对海外受众不仅要研究和把握他们心理的共性,即普遍心理,还要研究和把握他们心理的个性,即特殊心理,因为海外受众包括有各种各样的人。广播和报刊中的文章,如果都千篇一律地针对一般海外受众,其吸引人的程度就不会太高,因此必须注意海外受众的特殊兴趣与需要。针对一般海外受众的文章,实际是对外传播上的“大锅饭”,也  相似文献   

13.
在对外传播中,共情能促进政治异质群体间的理解和沟通。长期以来,对外传播实践中存在内容流于拼凑、工具传统单向、平台噪音过多等不足,这不利于中国对外传播主体与海外受众之间共情的产生与传播。人工智能依托于算力、数据和算法等基础条件,为解决以上不足提供了契机。但人工智能并不是万能的,对外传播机构应深度审视智能技术与共情传播的适用性与匹配度,努力通过“以情动情”来实现范式创新。具体而言,在人工智能时代,对外传播要善用算法推荐系统以加强受众的情绪卷入度,借力人机交互传播提升受众的情绪加工效果,更要通过沉浸性内容抵抗平台的高噪音感染。总的来说,在共情传播中,传播者的情感投入程度越高,就越能与受众建立起情感上的连接,并以此增强其情绪体验,最终达到情感共鸣、相互认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更好满足受众对新华网新闻信息的需求,落实好中央主管部门对新闻媒体“三贴近”的有关要求,处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的新华网更加重视服务品质,积极开展受众调查分析,不断改革创新,努力增强新华网的竞争力、影响力和国际传播力,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力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以发布中国主题内容的“网红”群体为研究对象,构建“网红”内容传播力指数评估模型,摸排境外网络平台“网红”传播内容生态,发现当前内容框架由生活体验、观念探讨、视频节目和推荐好物四个主要部分组成,经评估与境外受众收视需求相适配。对比分析2019年和2020年数据可知,“网红”传播模式凭借多元化的参与主体、数字文化的经济业态、强调受众反馈的内容生产流程,激发民间文化传播活力,推动国际传播方法论创新。  相似文献   

16.
认知偏差是跨文化新闻传播需要应对的一个重要挑战。随着国际舆论环境日趋复杂,中国新闻的对外传播需要不断拓宽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发挥中国叙事的主场优势,创新报道方式,以拓宽海外受众观察中国发展实践的视角,弥补西方媒体以惯性思维与意识形态偏见带来的认知偏差。从事对外传播的国内媒体也需要对自身的认知惯性和局限保持敏感,不断拓展国际视角,提升中国叙事的感染力,让中国的发展实践和逻辑被更多海外受众所了解。此外,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舆论场,中国媒体应该推动形成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发挥增进了解、消除偏见的作用,为加强友好合作、促进中国和世界的可持续繁荣鼓与呼。  相似文献   

17.
刘扬 《对外大传播》2013,(12):47-49
国际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跨国传播的生态,逐渐告别了以一国政府为传播主体、比拼电波与内容越境的国际传播形态。在国际传播生态下如鱼得水的VOA、BBC等对外广播已纷纷从空气中的短波转移至网络线上,其业务范围也随之转变和拓展,以在全球传播生态中能继续存在。全球传播以商业利益为主轴运转,其传播主体更为多元,以往不承担对外宣传功能的商业化媒体也加入进来,使得对外传播从过往直接对说服效果的追求逐渐转变为媒体品牌塑造和市场拓展,这意味着,受众可以不赞同这些“外来和尚”的观点,但每逢有新闻事件发生,都会主动去接触这些媒体去接受信息,进而对外产生影响。顺应这一趋势,跨国传播媒体的本土化品牌建设就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18.
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及海外舆情的塑造与引导,是大国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做好新形势下对外传播工作的重要举措。我们应及时总结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应对病毒政治化、污名化的经验,开展对政治病毒传播方式的研究,避免公共卫生健康方面产生的病毒污名化向其他方向蔓延。我们应突破西方传统的话语体系,打造以人民为中心、以珍爱生命价值为主体的共同价值观话语优势。为此,需要建立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全面立体的应对海外舆论战的多主体联动应急机制,不仅要有战略设计,还要建立落实机制,化危机为契机,构建后疫情时代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9.
国际传播在本质上是不同传播主体所奉行的话语体系的建设与竞争。“元话语”作为一切话语生产与传播实践的基础观念,可以成为我们理解全球信息与文化传播格局、探索本国国际传播实践突围路径的认知出发点。元话语不仅是语言、表达和叙事,更是为各种类型的交流实践提供规则的结构性思维和文化泛型。中国的国际传播实践所奉行的“和合”元话语反对“中心-边缘”话语秩序,强调不同传播主体的道义责任,并主张维系一个动态均衡的世界体系。充分发扬“和合”元话语在国际传播中的潜能,须遵循两个基本策略:不断将抽象的文化理念转化为可为全球受众理解和共情的流行叙事项目;充分利用全球传播技术革新的前沿成果以建立数字信息生态下的先发话语优势。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以“Z世代”为代表的全球青年群体已逐渐成长为未来全球治理的后备力量,为国际政治、经济贸易、人文交流注入了全新活力。2022年正值中德建交50周年,德国作为中国在欧盟的最大贸易伙伴,一直是中国企业开展海外业务、深化国际传播的重要国别,德国“Z世代”也因而成为中国企业在德国不可忽视的关键目标群体。本研究从消费行为学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切入,梳理后默克尔时代与后疫情时代并行的背景之下,中国企业对德国“Z世代”跨文化传播的诸多机遇与挑战,重点剖析德国“Z世代”群体的用户画像、媒介使用、消费习惯与价值观念,以期为中国企业在德国的跨文化传播与经营实践提供路线指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