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通过对吕梁学院2011年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8619名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总结评价,找出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扎实推进《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工作、有效改善吕梁学院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自《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版)》实施以来,对本校2014—2016年三年的《标准》测试结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我校三年来,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下滑现象基本得到遏制,但多数居于"及格"水平。为进一步落实好《标准》的实施工作,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力求对改进体育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体育直接肩负着"增强全体学生体质"和"促进全体学生健康"的使命。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一下简称《标准》)作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标准》中选择的测试内容,突出了对发展和改善学生健康有直接影响且关系密切的身体成分、心肺循环系统功能、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以及柔韧,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健康的具体要求,从而满足社会对于体质健康评价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内涵是测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锻炼效果的评价标准,是国家对不同年龄段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基本要求。根据2002年版《标准》(试行)与2014年版《标准》(修订)两个版本的比对与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新《标准》。  相似文献   

5.
一、新《标准》结构指标的构成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在吸取国内外众多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采用了体质健康所包含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四个方面指标对学生体质状况进行综合的评价,使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更加系统全面(见表1)。  相似文献   

6.
乔雪松 《中国教师》2009,(Z2):139-139
<正>2002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印发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以下简称《标准》、《实施办法》)。《标准》是《国  相似文献   

7.
陶小青  焦苇 《上海教育》2012,(12):33-35
2011年本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综合评价达标率(达到体质健康综合评价"及格"以上标准的人数比例)为89.1%,高出2010年1.6个百分点,为2007年本市《标准》实施以来最高。2012年6月5日,上海市教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开发布2011年市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测试结果,这是上海第一次正式对外发布中小学生体质测试结果。本次测试共涉及本市1473所中小学的1208947名学生,测试覆盖率达93.3%。《标准》测试项目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等三方面21项指标。  相似文献   

8.
朱小军 《教书育人》2012,(12):106-107
2007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并全面实施,《标准》实施的目的是为了积极推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发学生进行身体锻炼主动性,使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然而实  相似文献   

9.
<正>2007年4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认真总结试行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形势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修改和完善,印发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标准》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的具体实施,是国家对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基本要求。《标准》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西安文理学院7860余名在校生实施体质健康测试,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陕西省相关指数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西安文理学院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身体形态方面“豆芽型”和超重、肥胖比率高,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方面差异显著.《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制定有待完善.加大体育教育教改,重视课外体育运动俱乐部和高年级体育选修课的开设和引导,是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于2007年初推出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已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新《标准》是在2002年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础上的一个完善和提高。此次《学生体质健康  相似文献   

12.
2002年国家实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的测试,在几年试行工作的基础上,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于2007年4月又下发了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通知,要求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标准》。《标准》的实行,对于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促进广大青少年尤其是农村边远偏僻地区的青少年的体育观念,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健康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教育》2008,(10)
据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10万份抽样)调查显示,2006年与2000年相比,青少年的肺活量、速度、爆发力、耐久力等体能素质进一步下降,视力不良率有所上升,超重和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甚至过早地出现了高血压、糖尿病等某些成年人疾病。为扭转这种局面,切实提高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2007年开始,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取代以往的体育测试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学校要为每个学生建立体质健康检测报告,不仅要出示各项测试成绩得分和评定等级,而且要为学生提供健康诊断和运动处方,指导学生在了解自身的情况下,按运动处方实施自我锻炼,以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以往《学生体育测试标准》的最大区别在于:将过去单一的身体素质测试转变为身体素质、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的综合测试,从而更加明确体现出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激励学生主动上好体育课,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大学生体质状况和变化规律,通过报告机制让有关主管部门和学生本人了解体质健康情况,对体育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省教育厅下发的《吉林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加强全省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的意见》(吉教办字[2014]33号)精神,加强对我院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有效监测,指导体育教学、阳光体育运动和集体早操等课内外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迅速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2014年度对我院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找出我院大一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的弱项和差距,拿出改进措施和方案,为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运用测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与评价,总结了经验,找出了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为全面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跻身全国高校体育健康先进之列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以下简称《标准》),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标准》,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先后对在校学生进行了两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通过对测试结果分析和《标准》实施工作的总结,探讨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二00二年七月,教育部、体育总局下发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以下简称《标准》)。从当年下半年起,全国高校陆续开始实施《标准》的试点工作。通过认真学习《标准》,结合高校体育工作实际,本文就以往实行的各标准和新标准进行比较,试图使之对正在探索中的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能有所启示。一《、标准》的实施是我国学校体育由体质教育向终生体育发展的结果1.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新《标准》实施之前,我国学校体育的主导思想是以体质教育…  相似文献   

19.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体质健康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有助于发展并完善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体系,它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并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针对全国学生体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但目前《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不足,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本文通过分析《体质健康标准》现状与对策,对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正确实施《体质健康标准》的建议,以便对日后的教学工作产生具有一定意义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作为贯彻学校教育"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一项重要举措,具有一标多用、方案简单易行的特点。标准针对我国幅员辽阔,经济、教育、体育发展很不平衡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了地区、年龄、身体形态的差异,能够较好的反映学生的体质发展状况。从分析制定《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社会背景着手,论述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特点,旨在帮助人们提高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认识和理解,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