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亚洲开始崛起,特别是进入70—80年代,亚洲四小龙实现了经济腾飞,引起了东西方学者普遍关注,重新认识东方,重新认识东方文化,重新评估儒学的价值,使中国儒学面临新的发展转机。但是,儒学研究的复兴,不是儒学的复兴。“儒学研究的复兴”是指儒学研究在历史上中断后,现今又重新恢复了热烈研究的局面;“儒学复兴”是指恢复儒学在历史上的统治地位,恢复传统儒学的理论体系。儒学复兴不可能。对儒学的态度既不能采取固步自封的保守主义,也不能实行打倒一切的否定主义与无用主义,应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既继承又超越,在多元文化并茂的氛围中,走中西文化融通之路。  相似文献   

2.
儒学本身不是宗教,先秦的儒学创始人和大师都不是宗教家。尽管在古代和现代出现了“儒教”和“孔教”的概念,但自始自终不是宗教。香港等地确实有人致力于把儒学演变为宗教,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为此我们提倡建立“实用儒学”的概念,以同应新儒家和孔教对儒学全面复兴的企图  相似文献   

3.
儒学并不等于中国化的全部,但中国化离不开儒学。儒学化的精神内涵可以概括为:“仁爱”、“集体主义”、“中和协调”、“积极上进”等。这一切对于理性发达,人价值观等有匡正的作用,更对于决策、管理、行政、效率等的提高和成熟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载是宋初诸儒中最激进的佛老思想批判者。其崇儒斥佛思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申儒学“天人合一”、“体用一源”之旨趣,斥佛学“天人异用”、“体用殊绝”之谬妄;赞儒学“穷理尽性”、“推己及人”之博大,斥佛学“不思穷理”、“溺志虚空”之浅妄;扬儒学“大心体物”、“不萌见闻”之理性直觉,斥佛学“以六根之小因缘天地”之认知形式;彰儒学“均生死”、“通阴阳”之无畏精神,斥佛学“死生转流”、“厌苦求免”之偏狭自私。但是,处在“三教合一”的文化背景中,张载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佛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儒学的理论体系在清末已经解体,其历史地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原来作为社会统治思想变为主要被反思的历史文化遗产。儒学虽然不能充当现代社会的指导思想,但它的积极思想可以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在“东亚儒教文化圈”、“后工业化社会”起一定积极作用。“儒学复兴”不可能,而儒学的某些积极思想必将被更新、更高的文化形态所吸收、所熔化,儒学的积极精神永存。  相似文献   

6.
在21世纪乡村儒学开展十周年之际,我们有必要结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总结过往“乡村+儒学”的理论成果与实践探索,展望未来“乡村儒学+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融合之路。从历史、学理、实践三个维度来看,乡村儒学是活跃至今的历史现象、基于实践的理论学说、化民成俗的道德行动。未来乡村儒学开展的时代背景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事业的推进,其总体目标是淳化乡风民俗、引导向善向上、重塑乡土文明、构建精神家园。其主动性实践主体应由地方党委政府、人文学者和时代乡贤三方组成。未来乡村儒学开展的具体举措包括:把牢规范发展的政治方向,凝聚助力复兴的价值共识;转化以文化人的科研成果,增进扶志润心的民生福祉;做强融入生活的实践平台,构建协同推进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对于当下中国地方儒学社团而言,有必要立足于自身所处具体区域,有机整合区域内相关人、财、物等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围绕推动新时代儒学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精进有为,努力展现其使命担当。具体来说,地方儒学社团一方面应做到“守正”——加强党和政府政策宣讲平台、学术成果转化平台这两大平台建设;另一方面也应做到“创新”——拓展其新的业务增长点,这至少应包括以下几项内容:盘点儒学资源,倡行中式礼俗,开发线上内容,培育美德讲师。  相似文献   

8.
陕西师范大学对外文化研究交流中心于1992年7月3日至7日在校内主持召开了“儒学与当代社会”国际研讨会,来自美国、日本、台湾和北京、上海、武汉、广州、长春等地的60多位学者参加了讨论,提供大会论文40余篇。校内学者10余人参加了会议,提供近10篇论文。研讨会开得热烈、活泼、百家争鸣,海内外学者畅所欲言,相互切磋,当场答辩,有的学者反复多次发言申辩己见,达到了交流学术、增进友谊的目的。现就几个中心议题综述如下:一,儒学的内在矛盾及群体本位。多数学者认为儒学即是“人”学,是关于“人的价值”的学说。但是如何理解儒家的人呢?一种意见认为儒学强调“共相的人”,以“共相的人”为本位,也就是以“群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形而下的视角出发,对传统武术儒学思想进行再审视。分析从形而下视角审视传统武术儒学思想的意义,探析传统武术的根基,对传统武术的“道”与“器”进行辨析。研究认为,中国传统武术是“即身而道在”,而非“我思故我在”,身体技术动作是传统武术的根本,而只有“道器合一、身心一体、知行一体、打练一体”才能真正赢得传统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儒学天命观与夏商以至西周、春秋时期的天命思想存在着因袭损益的关联。夏商时代,尊天奉神,“天命”概念具有超现实的神秘意义。西周承继前代传统,同时根据现实的需要赋予“天命”以人文的伦理性格。经过春秋的社会动荡,“人”的意义进一步弘扬,至孔子创立儒学,继承、发展西周以来重人道、道德的传统,形成了富有浓厚伦理色彩的儒学天命观。尔后历经孟、荀的阐发,以至汉、宋儒者的理论建构,儒学的天命思想中最终把社会道德伦理升华为本体与政治紧密相联,使儒学成为以伦理为本位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发展角度,分析了现代奥林匹克发展的文化背景,并且在各种文化不断交流的今天,提出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发展方向。结论: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批判精神”弥补了儒学的“中庸思想”和“实用主义”带给竞技运动的制约,而儒学的“人本思想”填补了后现代主义“否定本质”和“随意论”与体育运动规则产生的冲击。因此,奥运的发展应吸纳各国的、各类文化,扬长避短,实现其文化的最优置配。  相似文献   

12.
儒学人本思想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中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本思想,其中“仁”为人本观念,“义”为人文理想,“礼”为操作程规。儒学人本思想在人文与天文、人性与兽性、人道与神道的对照中显现出来,理论上表现为抽象人本主义,目标上表现为理想人本主义,实践操作上被统治阶级歪曲利用,表现为异化的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13.
持欧洲中心论的西方历史学家忽视具有悠久文明史的亚洲。在他们的笔下,“亚洲”二字是不屑一提的,曾创造了辉煌文明的东方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甚至成了“白种人的负担”。战后日本的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状况,亚洲太平洋开始变成了西方的一个热门话题,连那些顽固的欧洲中心论者也不得不惊呼:“亚细亚的太阳又从东方重新升起了”,“日本创造了世界经济奇迹”。人们不禁要问——“日本为什么成功?”,日本成功的秘决究竟何在?  相似文献   

14.
董仲舒,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里程碑式人物。他首开儒学改革,赋予儒学政治化、神学化和经学化交融的特征。以汉武帝问政于臣的历史文献为依据,梳理出董仲舒“承天顺命”“教化成性”和“度制防欲”的“治国三本”观,并分别论述其观点产生缘由及其实施策略,进一步分析阐释该理论在其时代的意义。主要采用文献法与对比分析法进行研究。研究结论是:其一,董仲舒治国理政的主要原则是主张尊天命、重教化与立制度的统一。其二,对促进国家政治、思想与文化“大一统”及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儒学中庸、实用主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道德观念以及“复古”、“守陈”四个方面阐述了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体育竞技性的消极影响,以期为中国传统体育竞技性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台湾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她的经济腾飞,得力于各级各类教育的支持。台湾人尝到了发展教育的甜头,同样也懂得了发展经济与发展教育互相依存共同前进的重要性。长期以来,台湾岛只有23个  相似文献   

17.
举人数量是衡量一个地区儒学发展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明代永昌地区举人数量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分布不均衡。地理位置、儒学建立的先后、统治者的重视程度、地方官员的执政措施、重大历史事件、生源质量、经济能力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了举人数量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然而,永昌地区的移民主要来自于洪武时期的大姓移民和谪戍移民,本身具有儒学素养,在开科以前就有一定的儒学成就,不能仅以科举人才数量来衡量儒学发展程度。  相似文献   

18.
东汉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政治的形成阶段。在皇权政治的运转中,东汉士大夫未能固守“士志于道”、“道尊于势”的先儒宗旨,表现出忠于皇权、追求功利、附趋世俗、社会责任意识淡漠和治世实际才能不足等诸多缺失。东汉后期的政治衰败,士大夫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专制皇权的强化,儒学政治化的禁锢,选官制度的弊端和宗族、经济的羁绊,是造成东汉士大夫缺失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儒佛轩轾、优劣之争已成历史陈迹 ,故今天我们评说之 ,应该可以避免主观性。儒佛矛盾中 ,相互包含、渗透、吸收是主要的 ,因为儒学要旨与佛法大义固多相通之处。于今我们亟需复兴儒学和佛学 ,而此“复兴”实有赖于我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被很好地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20.
商人与周人的降生故事都反映了生殖崇拜。儒学典籍或多或少、直接间接地保存着许多生殖崇拜的思想,民间风俗习惯则保存得最多、最丰富。李辛儒同志的《儒学思想与民俗美术》一书,以陕西西部各地的剪纸和服饰图案,证实了我的“儒家思想保存了生殖崇拜”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