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赋役制度演变历程1.贡赋制度实施:奴隶社会的夏、商、周时期实施。内容:部落(夏、商时期)或受封的诸侯向国王(周天子)交纳一定的贡赋,是我国赋役制度的雏形。影响:在奴隶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巩固了奴隶制国家政权,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到奴隶社会后期,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形成,影响经济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2.相地而衰征实施: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内容:不论公田与私田,一律“相壤定籍”,依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确定赋税的等级,统一征收赋税。影响:淡化了公田和私田的界限,实质上承认了私人…  相似文献   

2.
【重点知识整合】1.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土地政策及其演变。如西周的井田制、隋唐的均田制、清朝的更名田。2.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及其演变。如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两汉实行的编户制度,北魏、隋唐时期的租庸调制和唐朝的两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推行的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明朝的一条鞭法,清朝的摊丁入亩等。3.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调整。如春秋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战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国家承认田地归私人所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农耕,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禁止弃农经商;秦朝实行土地私有,按…  相似文献   

3.
现行统一高中《中国古代史》在《秦朝的统治》一课中这样表述:“……经济方面。第一,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这里提出了秦朝田租的征收标准。按其表述根据史实,我们应怎么理解呢?春秋战国以来,随着以井田制为中心的土地所有制被废除,封建田赋制度逐渐确立起来。当时田赋征收有“税地”之说。《商君书·垦令》记载,“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以及《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可见当时把粟与土地作为田赋征收依据。高中课本《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一节也讲到: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都是按土地的多少和好坏征  相似文献   

4.
春秋时齐国“相地而衰(cui)征”、鲁国“初税亩”,应是我国古代征收土地税的开始。西汉编户制度确定了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家的负担,北魏始行租调制,隋朝和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唐中期(780年)实行两税法.开始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北宋王安石变法有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明后期实行一条鞭法。清初雍正帝时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赋税——地丁银.从而废除了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革实质上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5.
“编户齐民”是两汉重要的政治经济制度。两汉为加强对百姓的管理.为保证赋役制度的实行,汉代政府实行极严密的户籍制度。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居延汉简》曾记载编户齐民户籍情况,如户主徐宗:“居延西道里徐宗,年50,妻1人。男同产2人,妇同产2人。宅一区值3000。  相似文献   

6.
人教社高中《中国古代史》在讲解西汉“编户齐民”时说:“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的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是勿庸置疑的,但其承担的赋税和徭役、兵役是否依据资产的多少来确定,却值得商榷。笔者查阅了一些论著,如马怡《汉代的诸赋与军费》、臧知非《西汉授田制度与田税征收方式新论》、温乐平《西汉初期徭役制度新证》、黄今言《论两汉的赋敛制度及其演变》、马新《编  相似文献   

7.
1.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你认为目前做好这项工作应从哪些方面着手?2.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史料记载,农业税始于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已延续了2600多年的历史。材料二:从1949年到2003年,全国累计征收农业税达3945.66亿元。正是依靠农业“乳汁”的哺育,新中国从“一穷二白”的起点上,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1)为什么会出现“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这样的赋税制度?它们的实施有什么意义?(2)从经济学的角度,结合新中国的国情,谈谈国家征收农业税的必…  相似文献   

8.
人教社2003年版《中国古代史》第36页这样解释西汉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财税和徭役、兵役。”同书第78页对唐朝两税法的解释是:“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许多学生提出疑问:既然编户齐民已经以资产为征税依据,为什么说两税法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其实编户齐民虽然有以资产作为征税标准的成份,但资产在赋役分配中的地位及作用与两税法有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9.
(1)“相地而衰征”:春秋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是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是承认土地私有。  相似文献   

10.
一、中国古代的改革与变法史实 (1)春秋时期:①管仲改革:采取“相地而衰征”等政策使齐国成为东方强国;②鲁国实行“初税亩”,促使土地由国有制转向私有化。 (2)战国时期:①魏国李悝变法;②楚国吴起变法;③秦国商鞅变法。这些变法都是发展封建经济,  相似文献   

11.
在高三复习中国古代史中,各地试题里总能遇到这样的选择题: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主要以资产多少作为征收赋税依据开始于:A.西汉的编户齐民制度B.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C.明朝的一条鞭法D.清朝初期的摊丁入亩此题的答案是B。可学生做答的时候往往是选择A。学生选择A的依据是人民教育出  相似文献   

12.
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五九四年)推行的“初税亩”,史学界(包括历史教科书)一般都认为是一次重大的土地改革,说它废除了殷周以来的公田制,承认土地私有,从而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细读原始资料,我们认为这一观点并不能成立。现在排除一切不可靠的史料和后人的推测解释,以几部公认为可信的古籍为根据谈谈我们的看法。其一,有关“初税亩”的原始材料证明它不是一次土地改革。“初税亩”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但仅“初税亩”三个字,无法考证它的具体内容。其次见于《春秋左氏传》:“初税亩,非礼也。谷出不过藉,以丰财也。”虽然  相似文献   

13.
我国自古代就推行赋役制度 ,如北魏的“租调制”、唐朝的“两税法”、明朝后期的“一条鞭法”、清朝前期的“摊丁入亩”等。据此回答 1~ 4题。1.“一条鞭法”不同于“两税法”的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点是A .废除了人头税 B .以田亩数计征C .赋税折银征收 D .按照资产交纳2 .清朝前期实行“摊丁入亩”政策最重要的客观作用是A .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B .使赋税的征收办法简化C .土地的利用率提高   D .使雇佣劳动者增多3 .明朝后期张居正改革实行的“一条鞭法”和清朝前期雍正帝实行的“摊丁入亩”共同的直接目的都是为了A .增加政…  相似文献   

14.
人教社新版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讲到清初赋役制度的改革——“摊丁入亩”。由于教材叙述简略,不少学生常问起“摊丁入亩”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首先,“摊丁入亩”是清初统治者在明“一条鞭法”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的实际变化情况而进行的赋役制度的调整。清初赋役制度沿袭明朝的“一条鞭法”,按照地丁双重标准征收赋役,地有地税,丁有丁银。丁税的征收虽有部分已摊入田亩之中,但按丁纳银仍是无地少地农民的一大负担。因此农民常常隐瞒户口,甚至不敢落户垦荒。康熙帝即位后的四五十年间,全国人口数始终停滞在1920万~2000多万的水平上,导致“有…  相似文献   

15.
1.下列古代典籍的引文中,最能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 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更名天下田为王田” D.“富者田连吁陌,贫者无立锥之地”2.“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其实质都是 A.封建地租剥削B.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C.建立地主阶级统治D.建立封建制度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纷争,就其实质而言是指 A.周王室势力一落千丈,王徽之地只剩下洛阳周围 二百来里 B.由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称霸中原和吴越在南 方争霸向战国七雄转变 C.华夏族与周边其他民族的逐渐融合 D.我国由奴隶制时代向封建制时代的过渡4.吴起在…  相似文献   

16.
秦朝实行授田制,按顷计征田税。刘邦下诏“复故爵田宅”,完全继承了秦朝的土地制度和税收方式。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表明西汉亩积是二百四十之亩,严格执行按名籍授田的制度,授田标准是每夫一顷,军功爵增加授田;刍、稿税按顷征收,数量和秦相同,但西汉是实物和货币并举而以实物为主;谷物和刍、稿是田税的不同表现形态,都是田税的构成部分,田税按顷征收不容置疑,这也是汉初农民迅速破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一)“初税亩”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大变革么? “初税亩虽然只是这样的三个字,但它们确是新旧两个时代的分水岭,……在这时才正式的承认了土地的私有,对于私田一律课税,这样便是社会制度的改革”①。结论在调查研究之后。所以我们先调查一下“初税亩”及有关鲁国税制的第一手材料,看看“初税亩”究竟是不是社会制度的变革,是不是两个时代的分水岭——由奴隶社会跨进了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18.
一、选择题政治制度的创新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据此回答1~3题。1.汉武帝时期,监察制度创新的主要表现是推行()A.编户制度B.三司制度C.刺史制度D.察举制度2.唐朝前期推行的租庸调制()A.解除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开始实施以庸代役制度C.严格限制土地兼并D.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3.明朝中后期,“一条鞭法”的实施()A.促进了农业产品商品化B.开始以田亩为主要征税标准C.彻底废除了人丁税D.消除了人口隐匿现象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里有着辉煌的历史,既值得骄傲,也值得反思。据此回答4~6题。4.西欧有一句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  相似文献   

19.
两税法是唐代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适应当时土地集中、商品经济发展的赋役制度。两税法的总原则是“量出制入”,其主要特点是以资产定税。这一制度否定了“以丁身为本”的赋役制度,征税标准从人丁转移到土地资产,对唐朝后期的政治以及唐以后历代税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发展中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20.
汉代编户齐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主要依据A.人口多少B.身份高低C.资产多少D.土地多少给出的参考答案是C。答案的依据是全日制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中国古代史》(全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2版)第32页:"编户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