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汉语的声调,在中古时期,可以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个。平仄也是对古代汉语声调的分类,平,是指的古平声字,仄,则是古代上声、去声和入声三个调类的总括。今四声是指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个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古今声调之间的关系是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旧体诗词所采用的平水韵与唐宋的实际语音大体上是一致的.到公元十  相似文献   

2.
平仄是就汉字的声调说的,声调也叫字调,就是汉字的四声。古代的四声分为平、上、去、入,在现代汉语的普通话里,入声字已消失,四声就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半仄这两个概念,是格律中的术语。“平”就是四声中的平声(阴平、阳平),“仄”就是不平的意思,除去平声都是仄声(上声、去声)。要弄清律诗的平仄规则可以五言律诗着手。例如:  相似文献   

3.
一、什么是平仄? 平仄是一种声调关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就是“侧”,就是不平。平声和仄声是对立的。按声调性质(即发音的高低升降),平声是长的,不升不降的,上去入声都是短的,或升或降的(上声是升的,去声是降的,入声特别短促);因此,四声被自然地分为平仄两类。近体诗要求平仄交错。就是在两个诗句中,在本句中平仄是交错的,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例如: 平平|仄仄|平平|仄金沙水拍云崖暖仄仄|平平|仄仄|平大渡桥横铁索寒  相似文献   

4.
前人的近体诗创作,遵循的乃是平、上、去、入这古四声,而非完全是我们熟悉的普通话中所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今四声。那么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中古四声中的入声究竟是怎样的呢?换言之,被《康熙字典》称为“短促争收藏”的入声,到底该如何辩识呢?这的确是欲弄明弄通诗歌声律而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汉语的声调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中古时期普遍使用的入声,在今天的普通话里已经无法读出而消亡了,事实上它早已分别演化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演化为上声和去声的,今人在进行近体诗创作时,可以暂且不去管它,因为它毕竟…  相似文献   

5.
被誉为“国诗”的格律诗,又叫今体诗,近体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它以用韵、平仄、对仗为其三大要素。而平仄是格律诗三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格律诗的脊梁,是区别于其它诗的主要特征。毛泽东曾说:“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也说明了平仄对格律诗之重要。所谓平仄,就是把汉语发音的四声,根据诗词需要分为平仄两类。古汉语共有四个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就是平声,即现代汉语的阴平和阳平;仄,就是上声、去声和入声,即现代汉语里的上声和去声。由于语言的演变古汉语的入声字已经消失,分别归入了现代汉语的…  相似文献   

6.
《徐氏类音字汇》是一部反映百年前盐城话语音系统的方言韵书,书中记录了五个声调,从古声调角度可以看出这五个声调的来源。研究发现,古平声分化为两个平声调;古上声分化为上声和去声两调;古去声大部分读为去声,少部分读为第一类平声;古入声自成一个调类。  相似文献   

7.
范文澜先生说:“如果没有平仄,就不会有唐以后的文学。”平仄即四声。古人这样描写汉语的四声:“平声柔而长,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短而促。”诗人杜甫十分注重语言的锤炼功夫,他说:“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对于使用平仄,诗人是十分慎重、异常考究的。在他的诗歌中,当时已经规范的平上去入四声韵部  相似文献   

8.
凉城县隶属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从方言归属来看,凉城方言属于晋语区。中古音有4个调类: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凉城话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4个调类。本文就凉城话的4个调类和中古平上去入四声之间的衍承关系做了列举。  相似文献   

9.
李翔 《考试周刊》2009,(3):32-34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怨道,入声短促急收藏。”但在实际歌唱当中,汉语的“字”、“腔”关系又何止是一个简单的“字正腔圆”所能涵盖的,要视不同作品的不同风格来具体对待。  相似文献   

10.
内蒙汉语方言,主要指大青山前后及黄河流经内蒙西部的广阔平原地带的地方语言。内蒙汉语方言与普通话相比,在语音方面有较明显的差别。就语音中的声调而论,普通话是四声调: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和去声(\);而内蒙汉语方言是五声调: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内蒙汉语方言中存在和运用着大量的入声字,而这些入声字,基本上保留了古代汉语的声韵,其中也有不少变异。本文依据现代内蒙汉语方言中入声字的实际声韵,把它们归结为“(?)”和“(?)”两个韵部。现将这两个入声韵部的韵字及其在“爬山调”和“二人台”剧目中的编词谱曲法,分述于后。  相似文献   

11.
语音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中古的平、上、去、入四声,发展到今天却成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平声分成了阴平、阳平,入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及大部分北方方言中已经中消失。这个变化给北方人识别古代(上古、中古)入声字造成困难。但语音的变化并不是杂乱无章的,是有规律可寻的,只要仔细分析研究是可以寻出一些规律。下面从语音的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第五册的诗歌单元共六首诗,它们凝炼隽永,把诗的价值凝结于诗美之中,既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好材料,又是对学生进行美育难得的精品。 一、语言美 首先看收梢押韵美。句末收梢,是读者阅读心理的落脚点,给予我们的听觉美感尤其明显。如《伐檀》第一章,收梢字分别是“檀、干、涟、廛、餐”,都押平声“an”韵,第三章收梢字是“轮、沱、鹑”,都押平声“un”韵;而第二章收梢字是“辐、侧、直、亿、特、食”,都押入声韵。这种平声和入声交替,形成它特有的音韵。正如古人所说:“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力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虽说它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作品,经过了岁月的磨洗,但仍不失收梢押韵之美,读起来富有极强的音  相似文献   

13.
入声是古代汉语里的一种声调类型,同平声、上声、去声一起合称“四声”。自六朝至宋末,一千年间,各家韵书大都是按四声分类编写的。了解入声这个调类的特点,知道它的历史演变,并能从自己的方言出发辨认古入声字,这对于了解旧体诗词的韵律,对于掌握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以及针对方言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正音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上声上声去声去声非纽奉纽奉纽敷纽阮部肿部用部遇部回,归。春往冬反。《韩非子·说林上》古字作声符另加形符薪傣。奉厚而无劳。《触龙言赵木后》报丧,讣告。赴于齐。《战国策·赵策三》古字作声符另加形符改换形符反返奉傣赴讣平声去声入声见纽疑纽寒部翰部见纽铎部水岸。置之河之干兮。《伐植》古字为声符另加形符放置,搁置。阁笔相视。《新唐书·刘知几传》古字作声符另加形符平声平声见纽匣纽东部东部妇女纺织刺绣养蚕等工作。先秦写作“工”或“功”。害女工之物,皆干岸阁搁工功红止。《汉书·哀帝纪》王后亲蚕,以供祭服,国非无良农工…  相似文献   

15.
据《诗经》用韵研究古四声,有四点需要分辨:一,《诗经》押韵有必韵句和非必韵句的区别,非必韵句对声音(本文关注声调)和谐的要求宽于必韵句,不重复的必韵句韵脚更能反映古声调情况的客观。二,《诗经》同部字相押,有的既同部又同声调,有的同部但不同声调。在符合一定韵式的规律性转换中,同部不同声调也是诗人有意识的换韵,应当视为四声分押。三,因假借、引申派生、语法音变等原因,有些字一字多个声调,根据音义相应的原则,应区别其不同意义和不同语法功能,以定其在具体诗句中的实际声调。四,《诗经》中,平、上、去、入各声,阴、阳、入各声,用韵情况很不同,了解古四声发展演变的不平衡性,各声应区别统计。根据上述四点主张,发现一些新的定例、韵式,以义辨音。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诗经》用韵的四声数据库,从而利用计算机对全诗305篇、1133有韵之章、1696韵段、5308入韵句的用韵关系进行分析和统计。得到以下数据:4548必韵句中,通押183句,占全部必韵句的4.02%。各声通押比依次是平声2.27%,上声5.42%,去声16.71%,入声1.44%。阴、阳、入三声的通押比依次为阴声韵5.88%,阳声韵3.29%,入声韵1.44%。阳声韵中,平、上、去声的通押比依次是1.26%、15.05%、17.86%。阴声韵的去声和阳声韵的上、去声,在《诗经》时代可能处于四声系统上发展完善的晚期。  相似文献   

16.
上古声调的研究大致可以为分为三个阶段:是否有声调、有几个声调、声调的分类。王力先生的研究成果代表了目前上古声调研究的最新水平,原则上可以接受。但是,其中上古的平声与上声有长短的区别和入声分为长入与短入两类的观点,值得商榷,本文就此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一)调类的比较说明:第一、帮字母:1.中古帮母平声字,今为阴平,如“邦、包、冰、搬、菠”等。例外字“蝙、悲、褒”今为上声。2.中古帮母上声字,今为上声,如“比、补、宝、板、丙”等。例外字“杯”今为阳平。3.中古帮母去声字,今为去声,如“敝、布、板、半、併”等。例外字“爸”今读阳平。4.中古帮母入声字,今为阴平,如“憋、  相似文献   

18.
中古入声字因其声调、韵母结构与阴声韵、阳声韵平、上、去声字明显不同而自成系统。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到现代普通话及绝大部分北方方言,入声系统失去了独立存在的地位,入声字也随之并入了相应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声韵。但是,从总体来看,这些入声字在现代方言中声调及韵母读音的归并情况是不一致的,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和规律。中古入声字在西宁方言中既不同于《中原音韵》的“入派三声”,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也有明显的区别。本文参照丁声树《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调查字  相似文献   

19.
上古声调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是否有声调、有几个声调、声调的分类。王力先生的研究成果代表了目前上古声调研究的最新水平,原则上可以接受。但是,其中上古的平声与上声有长短的区别和入声分为长入与短入两类的观点,值得商榷,本就此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处暑”的“处”应该读什么声调问:某教材注明处暑的“处”读去声(第四声),有的老师认为应该读上声(第三声)。请问:处暑的“处”到底应该读去声还是上声?答:处暑的“处”应该读上声(第三声)。“处”读上声(第三声)是动词,如:处置、处分、处理等;读去声(第四声)是名词,如:处所、长处、办事处等。处暑在立秋后15日,阳历8月23或24日。这时酷暑已过,气温逐渐下降。《辞海》在“处暑”词条中引用古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处暑”的解释说:“言渎暑将退伏而潜处也。”意思是:酷暑将过而渐渐消退。由此可见“处暑”之“处”有“停止”或“隐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