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经济法律责任是当前经济法学界研究的热点,对其责任形态在目前还无法取得一致的认识。经济法律责任的二元性体现在研究的逻辑起点和本质属性上。经济法律责任的研究应当以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运动为逻辑起点,力求弥补完善传统分类的不足。经济法律责任同时具有责任形态的独立性和从属性的二元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真理的本质属性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其理由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另一种认为主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其理由为: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真理的内容是主观的;真理的内容的获得过程具有主观性,这两种观点都有片面性。真理的本质属性应是主观认识和客观对象的相符性。  相似文献   

3.
雅俗是中国文学史上两种不同的审美形态,雅俗之间互动砥砺,构筑了中国审美意识变迁的深层动力机制。明清文人参与编创或创作通俗小说,使得小说形式愈发整齐,语言愈发雅致,结构愈发讲究,诗文点缀愈发用心,思想情感之寓意愈发受到重视。明清通俗小说经历了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的进阶,达到古典文学创作巅峰,近代小说观也随之产生。李明军的《从书坊到书斋——明清通俗小说的雅化研究》以明代至清代嘉庆中期为研究时段,探讨明清通俗小说雅化的嬗变历程和文本呈现,开创了明清通俗小说研究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尚补史是中国古代小说审美思想的表现之一,它在小说萌芽的时代和言小说兴盛的唐代,就具体表现为作有意替一些杜撰的野史逸闻找正史做依据以加强其史实性;到通俗小说兴盛时代,此一思想被通俗小说作家和批评家发扬光大:首先是小说家极推崇且积极地实践以小说形式来演义正史的创作倾向,其次是作家于非历史演义的通俗小说上常贴土“于史有证”的标签和以写史书的心态与做法来创作小说,第三是小说家和小说批评家对小说价值功用的理性认识上认为通俗小说的主要价值之一在于补史。在尚补史思想的发展过程中,还有小说理论家通过其理论表述所提出的尚补史之观点,这两方面的共同发展,构成了尚补史这一小说审美思想的全部。此一思想的历史化根源在于古代小说的写实传统和小说这一体在古代化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客体间性论     
客体类性对客体间性的遮蔽,是客体本质属性研究的一种疏漏。客体间性是客体间互渗、互动、互融的规定性。客体间性支撑于客体的反应性、过程性、关系性。客体间性以客体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渗透、推动和融合效应为存在形态。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差别性的动力型中介,是客体间性实现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6.
明代后期通俗小说的编辑出版方面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一、编辑出版小说选集,体现出精选性特点;二、一书再版异版纷呈,体现出版本多样性特点;三、编辑出版图省时赚钱,体现出同书多名的特点;四、编辑出版注重“名牌效应”,体现出伪托名牌的特点,从对以上特点的描述和说明中可以见出一些具有学,献学意义的一般规律或理论质素,基主要内容是:编辑出版上的精选性特点与小说的商品化有密切关系;通俗小说的编辑出版中体现着优胜劣汰的普遍性现象;通俗小说的编辑出版表现着浓厚的商业功利色彩。  相似文献   

7.
小说书目的编撰具有献学性质,但它同时又是小说学的一部分,与小说作、成书、版本以及类型等等研究息息相关。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以20世纪前期的通俗小说研究为其学术基础,其后80、90年代出现的通俗小说书目和言小说书目也程度不同的吸纳了当时小说研究的成果,同时叉为小说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但是20世纪的小说书目作仍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将言小说和白话小说融通一体,对于版本录的完备性和精确性,以及小说类型的界定等等,都是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反思与校本教育构建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运用文献法对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现状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研究高职院棱教师校本教育的背景、内涵和构建。高职院校教师校本教育,即高职院校立足于本院校、教师本人、本专业特色的“三本”教师教育模式。其教育目标是更新理念、完善知能、学会创新;教学内容注重以教师为本、以能力为本、以发展为本;教育方式要体现多样性、特色性、灵活性;教育管理要形成支持性环境,注重过程性评价。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前小说创作,对张恨水的情感世界进行了分析,并从“通俗小说融入个人情感体验,作家的批判意识,通俗小说的改良及体探索”三个方面对其小说创作归纳与概述。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国现代大众传播不仅影响了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发展,还影响了现代通俗小说的审美状态。从报纸、出版业、电影艺术等不同方面,现代大众传播催生了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产生,影响了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发展走向、表现形态,使之更具有了大众性。但是,它也带来了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新闻化倾向”。  相似文献   

11.
海明威是一位“精通现代叙事艺术”的文体大师,以其杰出的创作在美国文坛上开创了一代新的文风。短篇小说《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是一篇能体现其叙事艺术的经典之作。在这部小说中,海明威通过因果线性叙事模式、时序的变形和多种聚焦的运用,展现了麦康伯从懦夫转变为硬汉的过程,凸显了麦康伯人物形象,强化了小说的主题。产生了特殊的文体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2.
作为出色的文体学家,凯瑟琳.安.波特在中短篇小说中采用了独特的叙述技巧,尤其是每篇作品中叙述视角的选择可谓独具匠心。有限全知视角、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的恰当使用使得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波特带来了如潮的好评,波特也因此成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  相似文献   

13.
凯瑟琳·安·波特是美国公认的文体家。作为现代派小说的杰出代表。波特敢于打破叙述者对人的内部和外部只能做同步描述的传统全知叙事模式,另辟蹊径,运用独特的叙事策略,尤其是叙事视角的选择和视角越界的运用使她的短篇小说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立体表现效果。短篇小说《失窃》虽然情节简单却蕴涵了丰富的意义空间。分析《失窃》的叙述视角有助于读者更准确的理解叙事者无言“展示”背后的深层含意。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西方侦探故事大量风行,而本土的公案类文学并没有如一般人所推测的那样消失.相反,近代的中国公案文学呈现多元流传的生存形态.小说、唱本、评话等公案形态互相激发,题材互鉴,曲曲相生,由此形成文人视野下公案小说的启蒙姿态、大众视野下公案类唱本的坊间姿态及表演视野下公集评话的艺术姿态等多元形态.清末民初,北京、上海等地大量出版的公案石印本小说再一次呈现强大的叙述魅力.近代文人对公案等传统元素不断借用与着重,其背后隐含着的是对民族身份的自我认同,其深层原因则是民族集体审美心理的呈现.  相似文献   

15.
老舍的幽默具有温和的特色,无论是文本话语,还是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话语、行为举止、心理活动,读者决不会"哈哈大笑",只可能是"中等程度的笑"。在创作过程中,他能够大量借鉴通俗文艺的幽默手段,对塑造人物、表情达意起了重要作用。老舍是幽默的集大成者,无论是小说,包括长篇、中篇、短篇,还是诗歌、散文、戏剧都长于幽默。老舍式的幽默涂上了特立独行的底色,体现出性情温和、风趣通俗、底蕴深厚的特征,使老舍的文学作品获得了穿越时空的生命张力和悠长魅力。  相似文献   

16.
17.
水族是由南方古代“百越”族群中“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来的单一民族 ,具有悠久的历史。他们在长期的劳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许多装饰艺术。本文通过水族的民间传说、故事和歌谣中 ,便可窥视到其中蕴含着深刻文化寓意的凤凰、鱼、蝴蝶、虎、龙等事物在水族装饰中表现出独具特色的吉祥文化 ,以便让更多的读者对水族文化载体有较多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Rebekah Willett 《Literacy》2005,39(3):142-148
When teachers allow students to write stories that include elements of popular media, we must ask what to do with these media elements once they have entered the classroom. This article relates findings from a classroom study focusing on children's media‐based story writing. The study looks at children as producers of new media texts and describes their activities as a form of ‘media education’. The data show that through their production of media‐based stories, the children are reflecting on their consumption of media. Furthermore, the children's media‐based stories make explicit some of their implicit knowledge of new media forms. Lastly, the children's stories provide ample opportunities for teachers to engage in important discussions about media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existing writing programmes.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examines ways in which language practices in the classroom — particularly those involved with the reading and writing of stories — are gendered literacy practices. It argues that stories are closely identified with structuring the meanings by which a culture lives, and that popular and familiar stories rely upon dominant versions of femininity and masculinity to be understood or ‘read’. The article suggests that story genres are ‘gendered’ in the way in which they organise sequences of events, in the discursive fields from which they draw, and in the character‐traiting paradigms they prefer. The claim is made that when children write stories they enter into a form of social regulation implicit in the cultural conventions of popular narrative forms. Story‐writing is seen to be a social, ideological activity which often masquerades as personal expression.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gendered nature of classroom literacy practices will be more obviously recognised if classroom language approaches are framed from within critical discourse theory and theories of subjectivity; and if the constraints posed by generic conventions and the cultural devaluation of many feminine’ genres, are more deliberately confronted and addressed in the classroom.

Telling fairy stories, even telling good fairy stories very well ... simply doesn't count. The positions of real power and influence in our society necessitate command of genres for which boys’ educational experience provides an appropriate preparation and girls’ doesn't ... girls’ genre competence at primary school is not merely irrelevant but positively disabling. (Poynton, 1985; p. 36)  相似文献   


20.
当需要用括号对书名号所标示的文本的性质特点等进行注释说明的时候,书名号的后一半和括号的书写存在着一个先后次序问题。注释书名号所标示的文本的括号,应该放在书名号的后一半的后边,即书名号的外面;注释书名、篇名、报刊名本身或其中的某个词语的括号,应该放在书名号的后一半的前边,即书名号的里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