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明代白粮作为一种赋与役的结合体,专供内府、宫廷、宗人府的消费以及京师大小官员俸禄开支的需要。因为白粮必须民收民解,且江南距北京路途遥远,加之各项盘剥,令江南五府粮户苦不堪言。明廷中的有识之土出于对国祚的担忧就此问题不时向朝廷建言,但却遭到明廷的漠视。  相似文献   

2.
读史二题     
邢丙彦《商榷》读后 《上海师院学报》1983年第4期刊登了邢丙彦同志所撰《〈“平齐民”与“平齐户”试释〉商榷》的文章,提出了与《北京师院学报》1982年第4期许福谦同志一文对立的意见,认为“平齐民”与“平齐户”是一种人。邢文犀利泼辣,时有所中,是其长处。但谨严不  相似文献   

3.
明代军户制度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明代军户的封建义务及其社会地位 明代的军户,根据永乐二年八月左都御史陈瑛说:“以天下通计,人民不下一千万户,官军不下二百万家。”<1>说明军户占全国民户五分之一。在明代各类户口中,仅次于民户,占居第二位。这些军户是怎样来的呢? 一是以元末原籍为据。洪武二年,发布命令说:“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2>这命令明确地规定元末人户  相似文献   

4.
户帖是明代开国之初户籍登记的权威性文件。洪武十四年之后,里甲黄册制度全面推行,户帖渐成具文,却从未远离百姓的日常生活。它不仅可以用来确认编户齐民的社会身份,而且是定居入籍的最好历史证明材料。随着明中叶以后流传和使用的日益普遍,户帖被越来越多的人用来作为构建祖先记忆和追求现实利益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谈明代的卫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研究明代历史,特别是明代人物,不可以不弄懂卫籍。卫籍是明代卫所制度下形成的一种特殊户籍。它对于我国人口的迁徙和分布起过重大作用。有的学者曾经论述过明代的籍和贯并不是一回事,贯指乡贯,相当于现在人们所说的籍贯;籍则是世代承袭的对封建国家应负的不同义务,如军、民、匠、灶等役,即在同一州县内“人户以籍为定”(《明律·户律·户役》)。这种解释在一定范围内是正确的,然而却不能用以说明卫籍。下面我们就来具体探讨一下有关卫籍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析产合户家庭是明代家庭结构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析产合户家庭是指业已析产的小家庭在官方户籍上和日常生活中仍然合用一个户名的情况,其结构特征是在家庭财产上分而在血缘亲情上合,从而暂时缓解了一直困扰中国传统家庭发展的两难矛盾,即血缘亲情产生的向心力和财产私欲产生的离心力.析产合户家庭在明代的发展,既有历史传统原因,也有明代社会所特有的历史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7.
明代屯田分军屯和民屯两种。民屯,既有招抚流移,官给牛、种,收获官民分成,也有强迫把外省老百姓遣送到人户荒凉之地垦荒屯田。军屯,即派驻军队到抛荒严重的地方,一方面驻防,一方面垦种耕地。陕南在明代曾是屯田的重要地区,其移民后藏至今仍分布在汉水流域各地。由于志史对此语焉不详,陕南在明代屯田的具体情况很难有一个准确的描述,而从支离破碎的史料及有关资料中只能观其大略。一、军屯及其移民从明初洪武时开始,就开始在全国实行军屯,以安置为创建大明天下而建功立业的官兵,并设卫、所进行管理。即把数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  相似文献   

8.
明代,自京师达于四方设有驿递,在京曰会同馆,在外曰水马驿、递运所、急递铺。其职能是传递各种公文,递送使客,转运军需、贡物等。明代驿递系统与明代社会各个领域都有密切关系,它不仅具有显著的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而且具有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本文试从社会史的角度来探讨明代驿递系统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9.
明代中叶以后逐渐形成的“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之习俗,对徽州社会的发展影响很大。“徽民寄命于商”是对“以农为本”传统思想的新突破;是徽州人对经济、政治、文化、人才培育发展空间富于创新的新拓展;是对徽州文化最有生机活力的一种新创造。  相似文献   

10.
一、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例1为了支持三峡工程建设,某市决定接受一批三峡移民,其中有3户互为亲戚关系.现要将这3户移民随意安置到5个村民组.(1)求这3户移民恰好安置到同一村民组的概率.(2)求这3户移民恰好有2户安置到同一村民组的概率.解(1)设这3户移民恰好安置到同一村民组为事件A1.因3户移民任意分配到5个村民组,共有53种不同分法,3户移民都在同一村民组共有5种方法,故3户移民都在同一村民组的概率为P穴A1)=553=0.04.(2)设3户移民恰好有2户安置到同一村民组为事件A2.因恰有2户移民分在同一村民组的分法有C32A52种,故恰好有2户移民安置到…  相似文献   

11.
明代马政按其牧养形式,一般分为官牧和民牧两种类型:行太仆寺和苑马寺所属官马,由国家划拨专门的牧场,抽调卫所军人组成“队军”,或发充有罪人犯组成“恩军”等,集中组织牧养,这种牧养形式称为官牧。南北两京太仆寺所属官马,则借鉴宋代“户马法”和“保马法”,即所谓蓄之于民的做法,由南北直隶、鲁豫、两淮及扛南民户领养,这种牧养形式称为民牧。官牧和民牧马匹用途各有不同,按照明朝的制度,“官牧给边镇,民牧给京军”,即是说官牧马用于防边备御,民牧马则用拱卫京城。明代西北马政,按其牧养形式划分,属于官牧的范畴。无论是在官牧制度还是在民牧制度中,“马价”问题都是明代马政研究者所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明代仕宦曾鉴一生任职于京师而从外放,其交游对象主要是在京师的同僚,尤其是一道登天顺八年(甲申年)进士榜的同年.其同年进士不少在明孝宗弘治年间成为朝廷重臣.他们在政务之暇经常举行诗会,不止是增进了友谊,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相互鞭策鼓励.当时画师所绘《甲申十同年会图》及李东阳所撰之《甲申十同年图诗序》,传播当时,流传后世,脍炙人口.  相似文献   

13.
流民问题存在于古今各个时期,尤其是明代最为严重,这与明代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息息相关。明代流民泛滥,尤其是河南等地,流民的出现给社会带来了各种影响。通过探讨明代初期经济、政治、自然环境、政府措施等方面的历史,结合河南流民出现的原因、规模、影响,对流民问题进行整体概括研究,并进一步分析了流民问题对明代政治以及后代的影响,以期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里甲、民壮、驿传是明代北直隶的重要徭役,对其征收的代役金分别称里甲银、民壮银、驿传银,是明代北直隶地方财政的主要财源.里甲银数目不小,供应官府一年中的大小经费,但与民壮、驿传相比却属征收最轻,在地方财政收入中是数额最少的一项;民壮银为地方上自卫武备用银,与里甲、驿传相比,数额较小,仅高于里甲银;驿传银则是驿站的经费,数额最多,负担最重,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里甲银、民壮银、驿传银的产生受明代财政状况的大气候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一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所指对象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含义。有时指京师为“中国”,如《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传:“中国,京师也。”也有的指华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真正研究日本的时期始于明代。明代不但产生了很多有关日本的著述,而且在对日本的了解认识上产生了质的转变和惊人的飞跃,逐步蜕去了以往照抄照搬旧史的陋习,开始以实际了解的真实情况充当史料了。其中的《日本考》详尽地介绍了当时日本的社会及民俗等情况,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人在明代研究日本的水平,是中国人在日本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由于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所限,明代中国人的日本观仍处在隔雾看花、隔窗观月的似是而非的朦胧阶段。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前后和戊戌变法前后,京师学人的交游演为热潮。与清初学人文酒之会的潇酒闲适不同,此期的学人交游分别表达了以学问经世和以上书、组织学会来改良社会的时代诉求。鸦片战争前后,京师学人的交游既是学术交流一种方式,也是表达时势见解的一种手段。交游活动,或于名寺,或在学人私宅中。这一时期,学人交游之广泛,探讨学术、社会之活跃,对边疆史地研究的兴起起了推动作用。戊戌变法前后,京师学人主要以会馆为聚居地和活动中心,积极展开维新变法活动,组织公车上书,创办各种学会。康有为、梁启超成为京师维新学人的重要组织者,交游活动的政治色彩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前后和戊戌变法前后,京师学人的交游演为热潮。与清初学人文酒之会的潇酒闲适不同,此期的学人交游分别表达了以学问经世和以上书、组织学会来改良社会的时代诉求。鸦片战争前后,京师学人的交游既是学术交流一种方式,也是表达时势见解的一种手段。交游活动,或于名寺,或在学人私宅中。这一时期,学人交游之广泛,探讨学术、社会之活跃,对边疆史地研究的兴起起了推动作用。戊戌变法前后,京师学人主要以会馆为聚居地和活动中心,积极展开维新变法活动,组织公车上书,创办各种学会。康有为、梁启超成为京师维新学人的重要组织者,交游活动的政治色彩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9.
鸦片战争前后和戊戌变法前后,京师学人的交游演为热潮。与清初学人文酒之会的潇酒闲适不同,此期的学人交游分别表达了以学问经世和以上书、组织学会来改良社会的时代诉求。鸦片战争前后,京师学人的交游既是学术交流一种方式,也是表达时势见解的一种手段。交游活动,或于名寺,或在学人私宅中。这一时期,学人交游之广泛,探讨学术、社会之活跃,对边疆史地研究的兴起起了推动作用。戊戌变法前后,京师学人主要以会馆为聚居地和活动中心,积极展开维新变法活动,组织公车上书,创办各种学会。康有为、梁启超成为京师维新学人的重要组织者,交游活动的政治色彩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20.
十六国时期的依附关系继续发展。社会动乱虽然改变了内迁少数民族部民依附化的形式,但并没有改变其依附化的本质。南匈奴所建汉国,配宗室诸王以营兵,是依附关系在少数民族政权军队中发展的表现。前燕的所谓“军封”,把分封制与依附关系结合起来,使许多少数民族部民成为慕容鲜卑贵族的依附民,进一步促进了依附关系的发展。后秦的营户虽不称军封,但性质是一样的。它们的共同点是,军营的将领荫占营户,营户是军营将领的依附民,而不属于州郡。不同点是,前、后燕的营户是国家授予的,是得到制度认可的;而后秦的营户形成于乱世,国家事后才认可的。营户不是前、后燕和后秦所特有的,而是十六国普遍存在的。十六国这种依附关系的新形式,使十六国时期依附关系的发展走上一个新的阶段,从而对十六国时期依附关系的发展作用不可低估,它在改造内迁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和重塑少数民族面貌等方面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