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周淑舫教授的新著《六朝东山谢氏文学生产与林下风绵远影响》,不但科学严谨地提出"六朝东山谢氏家族"全新的学术观点,而且系统地阐释了六朝东山谢氏家族文学生产的宏大规模与创作成就,"咏絮才女"谢道韫更是家族文学生产的一道亮丽风景。其家族以显赫的文学功业彪炳历史,与"谢庭咏雪"诲导出现的众多神童分不开,不拘一格的林下风更对后世有着绵远影响,从唐诗宋词乃至清人以其为题材而创作的大量作品,折射出六朝东山谢氏家族的文学活力,进而显现该部学术著作是一部关于家族文学研究的好书。  相似文献   

2.
谢灵运和谢朓山水诗歌的创作,无论是从诗歌的写作内容、思想情感还是艺术手法上,都呈现出一定的差异。这既是二谢不同个性特征在诗歌中的外现,也是二谢所处时代、生活经历不同反映在其诗歌创作中。同时谢朓一方面学习谢灵运山水诗歌的创作,另一方面也进行了创造性的改变,如在诗歌中多抒发个人情感,而非谈玄悟理;以清新笔调抒情写景取代谢灵运的用典,显得自然而又清新。  相似文献   

3.
曹丕、谢脁之诗,意境“清”而情感“怨”,都具有“清怨”风格特征。但因不同的时代环境、不同的志向抱负、不同的人生际遇及不同的文学主张等因素,二人之诗于“清怨”中又各有其特点,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4.
“黄山毛峰”创始人谢正安家族的两份阄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徽州茶商的兴衰情况。  相似文献   

5.
曹丕、谢朓之诗,意境"清"而情感"怨",都具有"清怨"风格特征.但因不同的时代环境、不同的志向抱负、不同的人生际遇及不同的文学主张等因素,二人之诗于"清怨"中又各有其特点,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6.
袁枚六世祖至四世祖皆为官,且多能诗;自祖父始式微,祖、父辈以游纂为生,家境盆困,皆具合资义之风,这对袁枚都深有影响。有妻妾五六人;一嗣子一摘子,孙子辈多人, 乏诗才,在袁氏家族好诗之风谓不绝如缕。  相似文献   

7.
魏晋时王、谢并称,而谢氏明显以文学见长。这一点,与谢氏的家族背景有极大的关系。开创者谢安携子侄宴集,讲论文义,是文学兴盛的重要原因。而玄理的辨析、“纵情丘壑”的家风,对谢氏家族在山水诗中独特的贡献,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曹建国 《巢湖学院学报》2001,3(2):59-64,118
谢脁李白都是彪炳千古的伟大诗人,但如果从政治角度去理解,斯二人无疑是悲剧人物.但谢脁的悲剧是入世造成的,而李白的悲剧恰恰是未能入世造成的,李白征怀谢脁起始是建立在对以文入仕的渴求和自信上,时运不济、知音难求,又使他怀念起奖善好施、举贤任能的贤太守谢脁.所以从根本上讲,李白不是基于二人的共同点去怀念谢脁,而是立足于自我.  相似文献   

9.
新发现的《汨罗谢氏图谱》为研究六朝谢氏世系提供了新的材料,使我们对六朝谢氏的世系过程有了新的认识。首先,对谢氏世系的追溯时限比《郝表》多七代,比《丁表》多五代。同时,可以修正对谢氏家族兴起时间的认识。谢氏家族兴于东汉谢夷吾而不是人们所以为的东晋谢鲲或谢尚。其次,三种谱系的世系承继不同,这便提出了一些问题,而谢灵运有几个儿子以及谢脁是谁之子等问题,对文学史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其三,可以对谢氏家族诸重要人物的人名用字差异提供辨析依据。  相似文献   

10.
《嘉应学院学报》2018,(3):16-20
谢霜天长篇小说《梅村心曲》刻画了台湾客家人吴氏家族中诸多女性形象,其中婆婆和继母、素梅、娇莲分别代表吴氏家族的人们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三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而这三种态度是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一是对传统文化的顺从坚守;二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坚守和对传统糟粕文化的批判及对现代文明的追求;三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背叛。这三种态度也体现了谢霜天关于如何重建民族理想人格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谢灵运与谢眺同为东晋谢氏大族的后裔,都是南朝著名的山水诗人,然而由于他们成长道路、性格心理、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他们的诗风也不尽相同,大谢山水诗尚巧繁富,绮丽清新,小谢山水诗和谐含蓄,清新流丽。  相似文献   

12.
谢灵运和谢眺是南朝两位著名诗人,谢灵运大力创作山水诗,被誉为山水诗的创始者;谢眺是继其后的山水诗人又一位优秀代表.他们的诗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差异的形成原因,主要是二人的仕途经历以及所处时代的诗风对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谢脁在宋代逐渐变成一个被称引的符号——山水诗人和宣城太守吏隐形象。一些谢脁生活或者吟咏过的地方在宋代已经积淀为独到的风景,如澄江亭、绮霞阁、列岫亭等。宋人对谢脁的接受主要是山水诗人的角色。本时期不像唐人对谢朓诗歌"清"之大力称赞模拟,而是从诗句称引中不断翻新,力求另辟蹊径。宋人对谢朓吏隐人生态度的接受较唐人更直白更成熟,人们看到了远离尘嚣的清净与自然,忽略了吏隐之吏,多强调吏隐之隐。在唐宋诗人眩目地光芒下,谢脁之所以还受人关注,首先是李白对他的推崇促进了人们的接受,而且陶渊明在宋代的接受高潮也推助了谢脁的接受,二者的诗歌创作和人生态度某种程度上有一致的地方。梅尧臣、杨万里等时人对谢脁的推崇,对其在宋代的接受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1980年代以来,谢朓研究取得很大成果。首先,对谢朓诗歌情景的浑融、才情与谋篇、格律技巧及艺术风格都有深入的探索,特别是情景交融这一点,抓住了谢朓诗歌的根本特色,研究不断深入、细化,标志着谢朓研究的进步。而对其才情与谋篇得失还是毁誉参半,未有定论。对其格律技巧的研究,虽常有述及,但由于资料缺乏及近体诗规则的拘束,不够深入。其次,把谢朓与谢灵运、陶渊明、李白进行比较研究,更多地展现了谢朓诗歌创作的特色。特别是李白与谢朓的关系这个问题,很早就引起了学术界极大的兴趣,前期学者主谢、李相承说,并出版了专门论集,影响甚大,后期研究者则一反谢、李相承说,对李白与谢朓关系提出质疑,这些文章虽数量不多,但仍从根本上动摇了谢、李相承说的根基。  相似文献   

15.
在晋宋之际,谢灵运是名士、诗人和佛教学者,昙隆是当时的一位头陀僧。史载他们有一定的交往,但语焉不详。通过挖掘相关文献,梳理他们各自佛教活动的线索,标注他们交往的结合点及其情形,从而认为他们聚合约四年,时在谢灵运初隐始宁东山期间。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谢灵运与颜延之例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与谢灵运在晋宋之交共世42年,却无一篇相互酬赠的诗文,也无任何相互往来的史料记载。但这不足以说明陶、谢二人彼此了无所知,因为陶、谢有共同的挚友,即一代文宗的颜延之。本文通过对颜延之与陶、谢二人往来行踪的考察,检索谢灵运诗歌中部分一时兴到、偶感之作,探讨谢灵运与陶渊明在晋宋之交思想史上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17.
谢灵运和谢玄晖是中国山水诗的开派作家,他们的创作对后世山水诗的发展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玄晖山水诗作明显具学习灵运的痕迹,但因二者个性,经历和时代精神不同,其山水诗作呈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18.
在东晋南北朝时期,陶渊明主要作为一名有操行的隐士而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可是陶渊明的诗歌却由于在审美取向等方面与当时的文坛格格不入而被人们所轻视。但真正优秀的作品是不会寂寞的。陶诗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众多的诗人,其中就有齐梁时期的著名诗人谢朓。谢朓不仅接受了隐士陶渊明,还接受了诗人陶渊明,这在东晋南北朝时期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19.
谢灵运山水诗前人已指出其得益于佛教思想,尤其是慧远佛教美学思想对谢诗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谢灵运极物写貌的山水诗与东晋品鉴式的山水诗之间有质的区别,体现了美学思想的根本差异,这一点与谢灵运继承和发挥慧远佛教美学思想密切相关。谢灵运山水诗创造性地发展了慧远形象本体之学的美学思想,在山水诗的创造上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20.
谢灵运、谢朓的隐逸思想与他们的性情有关,同时也都有着深刻的政治背景。玄风佛学的盛行及崇尚隐逸的社会风尚,对二人的归隐之思都产生了较大的促成作用。但二人归隐的思想基础、精神因素和归隐方式均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