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企业数字创新进程不断加速,研究表明,大数据驱动创新过程有利于提高创新绩效,但不同阶段以及不同水平的大数据驱动创新过程与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仍有待研究,数字创新理论及具有中国特色数字创新理论亟待发展。本文探究大数据驱动创新过程通过产品创新度影响创新绩效的路径与机理,收集594个中国、475个美国和507个英国数字创新项目,采用多元回归、层次回归与“pick-a-point”方法,实证分析大数据驱动创新过程对产品创新度的倒U型影响,检验大数据驱动运营对产品创新度与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大数据驱动商业分析、产品设计与商业化对产品创新度产生倒U型影响,即双元驱动商业分析、产品设计与商业化最能提升产品创新度。调节检验结果表明,随经验驱动运营向大数据驱动运营转变,产品创新度对创新绩效由U型影响变为正向影响。当产品创新度很低或很高时,大数据驱动运营抑制产品创新度对创新绩效的积极影响,而当产品创新度处于中间水平时,大数据驱动运营促进产品创新度对创新绩效的积极影响。跨国比较还发现,美国和英国具有类似的研究结论。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研究丰富了数字创新理论,推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创新...  相似文献   

2.
基于资源基础和社会网络理论,分析标准联盟网络资源禀赋(网络资源影响力、网络资源异质性)、结构嵌入性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并探讨网络资源禀赋在结构嵌入性对新产品开发绩效影响中的调节作用。基于国家标准馆的标准题录数据和国家工信部发布的车辆产品公告数据,以1999—2016年嵌入在中国汽车产业标准联盟网络中所有车辆生产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标准联盟网络资源影响力显著正向影响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但网络资源异质性的正向影响不显著;标准联盟网络中心度正向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但结构洞负向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网络资源影响力提升将削弱中心度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正向作用;网络资源异质性提升有助于企业在新产品开发中发挥网络中心位置优势,弱化结构洞位置劣势。  相似文献   

3.
创业者先前经验是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的重要因素,但迄今二者间的作用机理尚不明晰。基于资源保存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利用214份创业者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索先前经验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机制。通过多元回归和Bootstrap分析发现:先前经验对新产品开发绩效具有正向影响;资源保存启发式、创新自我效能感在先前经验和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先前经验顺次通过资源保存启发式和创新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研究结论对如何克服重重损失以提升新产品开发绩效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杨林波  周星 《软科学》2016,(10):91-95
基于合作与竞争理论探讨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目标关联影响企业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绩效的作用机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233家企业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合作目标通过推动供应商整合促进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进而增强核心能力并最终提高新产品开发绩效;相反,竞争目标通过抑制供应商整合阻碍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进而减弱核心能力并最终降低新产品开发绩效。  相似文献   

5.
设计在技术创新中的角色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品设计在新产品开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关它的研究在国外已经十分成熟.以宁波设计密集型的厨电企业为例,从设计演化视角探讨企业新产品研发模式和设计、技术与市场的关系,结果发现三家企业的设计创新经历了设计差异化、设计是新产品开发子过程和设计主导三个阶段.设计差异化阶段是市场拉动的创新模式,市场需求知识是创新动力,设计嵌入在技术研发中;设计作为新产品开发子过程是技术推动的创新模式,技术是产品创新的动力,设计虽然没有摆脱对技术的依附性,但却成为新产品开发的独立阶段,市场从主导作用转向影响作用;设计主导阶段是产品设计驱动的创新模式,设计作为创新动力,地位等同于技术与市场,企业构建设计主导的技术创新网络,标志着企业创新模式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而且设计在新产品开发中形成了与技术和市场的互补.  相似文献   

6.
刘瑞佳  杨建君  邓程 《科研管理》2021,42(3):180-190
产品创新是一个“发明+商业化”的过程。为得到较高的产品创新绩效,企业不仅需要良好的新产品开发绩效(发明)做支撑,还需要在新产品的商业化过程中,具有相匹配的创新成果转化绩效。基于此,文章以知识基础观和理性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与创新成果转化绩效之间的偏离,即产品创新绩效偏离对双元学习平衡和互补的影响,并引入企业家导向这一企业产品创新过程中的关键情境要素,分析其对偏离和双元学习平衡或互补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利用国内257家制造业企业的有效问卷数据检验理论模型,研究结果显示:(1)偏离负向影响双元学习的平衡,正向影响其互补;(2)当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绩效大于或等于创新成果转化绩效,即偏离为正时,企业家导向加强了正偏离与双元学习平衡之间的负向关系,削弱了正偏离与双元学习互补之间的正向关系;(3)当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绩效小于创新成果转化绩效,即偏离为负时,企业家导向削弱了负偏离与双元学习平衡之间的负向关系,加强了负偏离与双元学习互补之间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7.
深入研究企业开放式创新中营销与技术两类关键资源及其交互效应对新产品开发风险与市场绩效的影响机理。运用115家制造业开放式创新企业的实地调研数据,实证检验了相关研究假设,结果发现:营销资源对新产品开发风险没有明显影响,但对新产品市场绩效有正向边际递减的影响;技术资源对新产品开发风险有负向边际递减的影响,而对新产品市场绩效有正向边际递减的影响;营销资源与技术资源的交互效应对新产品开发风险存在负向边际递减的影响,但对新产品市场绩效没有显著影响。这一研究结论对于完善企业开放式创新资源管理理论、促进新产品开发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谢恩  陈昕 《科研管理》2015,36(6):20-27
本文分析供应商网络嵌入特征和异质性特征对买方企业的新产品新颖性和开发速度的影响。通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对192家中国制造企业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基于社会关系的供应商网络嵌入程度对新产品的新颖性和开发速度均没有显著的影响,然而基于IT技术的嵌入程度则能够同时改善新产品开发的新颖性和速度。结构嵌入显著提升新产品开发速度但不能提升新产品的新颖性。同时,供应商网络的地理异质性和技术异质性将提高新产品的新颖性,但是对新产品开发的速度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跨国公司在华新产品开发的绩效提升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组织、过程和产品分析层面实证考察了跨国公司在华新产品开发的绩效提升机制。利用165家在华跨国公司高层管理者填写的调查问卷,采用因子分析、路径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研究揭示出组织学习、知识转移与过程创新及其动态匹配机制对在华跨国公司新产品竞争优势及其管理绩效和财务绩效的微观驱动效应,最后,对文章的理论贡献、管理价值、研究不足及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0.
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如何有效开展营销-制造整合是制造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资源依赖理论,本文构建了新产品开发四个基本阶段的营销-制造整合之间的依赖关系及其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系模型,并基于中国214家制造企业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新产品开发早期阶段的营销-制造整合对后续阶段的整合程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市场分析、技术开发与产品测试阶段的营销-制造整合对新产品开发成本的控制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市场分析和产品测试阶段的营销-制造整合对新产品开发速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新产品开发成本与新产品开发速度均对市场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1.
围绕企业市场导向和新产品开发关系的研究,现有文献主要强调市场导向对新产品创新性和绩效的影响,但是对市场导向和新产品开发速度的关系很少关注.研究探讨了企业市场导向对新产品开发速度的作用机制,并在整合市场导向理论和网络理论的基础上,就企业所在供应商网络的嵌入特征和构成特征如何调节市场导向与新产品开发速度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对中国制造行业209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市场导向促进企业新产品开发的速度;供应商网络的关系嵌入正向调节市场导向与企业新产品开发速度的关系;而供应商网络结构嵌入、技术差异以及地理差异均负向调节市场导向与企业新产品开发速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认识新产品开发模糊前端重要性的基础上,给出模糊前端的一般界定和模糊性的三种变化规律;并指出模糊前端对新产品开发具有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最后在对模糊性来源和特征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一个三步骤的管理模型,以此帮助创新者对新产品开发中的模糊前端进行量化评价,从而提高企业的产品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13.
利用来自某大型企业集团新产品开发项目组的161份调查数据,探讨了企业创新网络、创新资源、新产品开发项目绩效之间的关系。通过回归分析的验证,发现:企业创新网络与创新资源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创新资源在企业创新网络与新产品开发项目绩效的关系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对于不同的企业创新网络维度而言,创新资源所起的中介作用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外部组织整合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以中国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外部组织整合与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考察了产品创新程度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对于中国制造企业而言,组织间信息分享、关系协调及共同参与对新产品开发绩效都有正向影响,产品创新程度对组织间信息分享、关系协调与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关系具有正向调节,而对于组织问共同参与和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以国内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内部组织整合与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考察了产品创新程度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国内制造企业而言,跨职能信息分享与跨职能共同参与对新产品开发绩效都有正向影响,而跨职能关系协调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不显著。产品创新程度对跨职能信息分享、关系协调、共同参与及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徐国军  杨建君 《科研管理》2019,40(11):146-154
本文聚焦中国情境下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过程,研究合作伙伴间两种不同的技术转移方式对技术接受企业绩效的影响,并探索新产品创新性及新产品开发速度在其中扮演的中介作用。同时,引入实际吸收能力作为调节变量,从而构建了本研究理论模型。之后,运用249家企业的调研数据进行模型验证,并采用AMOS和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技术交流而言,技术转移对新产品开发速度及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均更加显著。相对于技术转移而言,技术交流对新产品创新性的正向影响更加显著。新产品创新性在技术交流与企业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新产品开发速度在技术转移与企业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同时,实际吸收能力增强了新产品创新性对技术交流与企业绩效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7.
张军  姜中霜  谢俊楠 《科研管理》2021,42(11):190-199
    用户参与企业创新是提高新产品开发绩效的重要手段,但在吸纳用户参与自身创新过程时,企业需要在开放式创新的价值共创之利与管理复杂性之弊之间进行权衡。不同类型用户参与对企业NPD效应的差异及影响机理仍未得到充分揭示。基于创新理论与组织理论,采用444份国内企业样本,探索用户作为企业外部能动的创新源参与到企业创新过程中,对企业的组织协调机制及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发现:企业吸纳用户参与创新将有利于提升NPD绩效,但不同模式的用户参与提升企业NPD绩效的组织过程存在差异;用户以信息提供的方式参与企业创新,对企业NPD提升效应最强;组织跨界协调在用户参与提升企业NPD绩效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特别是,对于用户作为独立创新者的参与方式,企业须经由正式设计的跨职能沟通机制,才能真正利用其有效贡献于企业NPD绩效的提升,否则用户独立创新可能对企业NPD绩效造成损害。文章最后讨论了理论贡献、管理意义与研究局限。  相似文献   

18.
既有研究鲜有探讨组织的失败管理文化是否以及如何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基于组织学习理论,利用315家高科技企业经验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失败正常化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机制,重点探索拼凑行为和失败学习行为在两者关系间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失败正常化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正向影响主要通过3条间接路径传导:①拼凑行为的中介传导;②失败学习行为的中介传导;③失败正常化顺次通过失败学习行为、拼凑行为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了新产品开发绩效。结果表明,失败正常化通过扭转组织成员对失败固有的偏见,能有效塑造组织成员的学习行为,促进组织成员接纳失败、重组资源并及时从失败中学习以提升新产品开发绩效。  相似文献   

19.
不同产品创新类型下创新过程中的跨部门整合如何对新产品开发绩效发挥正向影响,对产品创新类型与创新过程整合模式间的匹配具有决定意义.在对产品创新类型划分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533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研究,重点考察了创新过程的3类典型整合模式在不同产品创新类型下对创新绩效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市场部与制造部整合不利于技术型创新产品的开发绩效;研发部与制造部整合不利于市场型创新产品的开发绩效;3类跨部门整合模式全部有利于联合型创新产品的开发绩效;研发部与市场部整合对于3种创新类型产品的开发绩效均有积极的间接作用,且这种间接效应在技术型创新中尤为突出.研究对于企业依据产品创新类型选择创新过程整合对象与模式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既有研究对于团队层面知识共享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研究忽视了成员主动性人格的作用。为丰富研究思路和认知,本文基于特质激活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以国企研发团队为研究对象,创造性地引入主动性人格作为知识共享和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的中间变量,以知识异质性为调节变量。通过对上海汽车集团、上海电气集团和宝武集团三家大型国企的研发团队的问卷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知识共享显著正向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并且对主动性人格具有正向促进作用;(2)主动性人格对新产品开发绩效有正向影响,并且在知识共享和新产品开发绩效的路径上起中介作用;(3)知识异质性在主动性人格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系中具有正向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