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竞西于1897年12月19日出生在江苏省邗江县施家桥黄家庄。1909年,其父黄德明在丹阳开办"种德堂"药店。这时黄竞西因生母病故由老家移居丹阳,就读于县立小学。1917年,黄父病故,他继承父业,挑起了经营药店和赡养家人的重担。1919年"五四"运动后,宣传社会主义思潮的进步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地  相似文献   

2.
正杜重远,抗日期间是一位"最热忱的爱国主义者和最坚决的民主战士",原名杜乾学,1898年3月15日生于怀德县杨大城子镇。20岁时参加救国活动,失败后追随中国共产党南下京沪并组织救国会,开展抗日宣传工作。1934年2月,创办《新  相似文献   

3.
1937年日本侵略军侵占上海后,残酷地摧残和镇压上海的新闻事业。然而,那些爱国进步的新闻工作者并没有被吓倒,他们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中,利用手中的笔,宣传抗日政策,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的阴谋。抨击汪精卫伪政权的卖国罪行,歌颂我国人民抗日救国的业绩,极大地鼓舞了上海人民和全国人民爱国抗日的斗志,推动了我国的抗日大业的发展.为此不少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大美晚报》副刊《夜光》主编朱惺公就是其中之一。朱惺公原名朱松庐,1900年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县一个中医家庭里.他自幼家境贫寒,没有上过多少学.但他刻苦好学,靠业余自学能写一手好文章。他当过衣庄小店员、报馆广告课职员,办过出版社,摆过旧书摊,在四处奔波,穷困潦倒的生活中,他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种种罪行。激起  相似文献   

4.
音乐家马可1918年6月27日出生于徐州城西关余井涯吉祥巷29号,1929年在徐州培正初级中学读书.1932年考入徐州私立中学高巾部.1935年考入河南大学化学系。抗战爆发后,他领导学校的“怒吼歌咏队”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后参加“抗融演剧第十队”.深入农村宣传抗日。  相似文献   

5.
蒲润洲 《档案天地》2023,(2):7-9+32
<正>赵顺是平北抗日根据地涌现出的著名“拥军拥政”模范,他出生于1897年,系河北省赤城县雕鹗镇侯庄子村人。1940年,平北抗日根据地创建伊始,他积极协助组织抗日武装并参加了抗日救国会;龙赤联合县成立后,县委、县政府干部就住在他家及附近的自然村;他支持儿媳张秀英从事抗日妇救会工作,并亲自送独生儿子赵尚文参加了八路军。赵尚文牺牲后,他又让3个女儿投身抗日;他家的3间房成了八路军的“卫生所”,在此养好伤的战士先后有100多人;1942年,《挺进报》由平西迁到平北后,他加入报社的保卫工作,  相似文献   

6.
吴匡五,原名吴观志,一九一五年出生在阳信县温店乡后吴家店一个农民家庭里.自七岁入本村小学,后在乐陵高小毕业又考入惠民中学.在中学读书期间,正值"九·一八"事变发生,当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匡五同志颇受影响,他同进步同学一道,参加示威游行和罢课斗争,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因此,以"共嫌"被开除学籍.后辗转至乐陵中学就读,毕业后升入聊城后期师范.一九三七年毕业后任小学教员.  相似文献   

7.
许力以     
许力以同志,出生于广东省遂溪县迈豪村(现划归海康县)。幼年时期,他跟着当小学教师的父亲在县城里读书。抗日战争爆发,许力以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青年抗敌会,进行抗日宣传活动。1941年他在中学里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8.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中共上海党组织派出大批党员骨干到全国各地开展抗日宣传和统一战线工作.父亲周文被派回四川做大后方的统战工作.他到了成都,将广大知识分子、文化人、学者、大学教授团结在一起,在车耀先的努力餐馆中以聚餐、茶会的形式举行欢迎会、晚会、讨论会,讨论办刊物、办报纸副刊的问题,交流创作经验,传递文艺信息,分析抗日形势,传达中共党组织的精神等.1938年成立了联谊会.1939年1月又成立了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但是两年后,他的身份逐渐有暴露的危险.  相似文献   

9.
<正>2015年6月29日,"杨虎城将军1933年电影纪录原片捐赠收藏仪式"在我馆举行。吕章申馆长、黄振春书记,杨虎城将军的孙辈杨协、杨祁、杨计、杨瀚等出席捐赠收藏仪式。陈履生副馆长主持仪式。杨虎城将军是国民党高级将领中公开强烈要求抗日救国的第一人。1933年,为向全国人民宣传抗日思想,杨虎城将军出资聘请上海明星电影公司到西北拍摄了反映他抗日诉求、介绍西北地区风土人情的纪录影片。杨虎城将军遇害后,这些电影胶片作为记录其光辉业绩的珍贵影像资料,一直被他的后  相似文献   

10.
本刊从这一期开始,将陆续刊登老新闻工作者萨空了同志的回忆文章《我与立报》。《立报》1935年创刊于上海,是一张很有影响的小型报。它坚持抗日,倾向进步,内容丰富,编排新颖,拥有广大读者,销数曾创当时国内报纸的最高纪录。萨空了同志1935年秋到上海参加《立报》工作。1937年11月大上海沦陷后,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强令所有宣传抗日的报纸一律停刊,《立报》由于坚定的抗日立场,也被迫停止了发行。12月,他乘意大利邮船赴香港。在那里他主持了香港《立报》创刊的筹备工作。1938年3月,香港《立报》和读者见面了,他担任了香港《立报》的总编辑和经理。同年9月,他脱离香港《立报》去新疆。萨空了同志的回忆文章记述的就是他这一段经历。文章将介绍在日寇侵华、国难当头的时刻,《立报》是如何发挥自己的职能,为宣传抗日,唤起民众,保卫祖国,争取自由民主而斗争的。而他自己也正是通过斗争实践,找到了中国共产党,走上革命道路的。  相似文献   

11.
邓宝珊将军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甘肃天水人。抗日战争时期,他坐镇榆林,团结抗日,支撑北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特殊的贡献。值此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特撰此文,以资纪念。请缨抗日坐镇榆林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在华侵略的一步步逼进,邓宝珊深感寇深国危。早在1935年7月《何梅协定》后,他就亟图联合华北的杂牌部队,共同抗日。"西安事变"发生后,他积极参与斡旋,为事变的成功解决做出了努力。"七七事变"后,他报国之心更切,迭电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要求调赴抗日前线。  相似文献   

12.
刘涌新,1929年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宝力镇一个贫苦家庭。七岁时,当医生的父亲去世,一家靠母亲和哥哥勉强维持生活。他自幼勤奋好学,在小学和师范,以多才多艺闻名,深得老师同学喜爱。1947年,刘涌新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40师402团当宣传员,一年后担任宣传组长,随部队由东北转战到华中、华南,参加大小战役十多次。他工作积极,作战勇敢,1949年3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7月,他被选派到沈阳航校,成为第一期学员。在学习期间,他刻苦钻研飞行技术,成绩优良。在一次飞行练习时,飞机发动机突然熄火,他机智果断采取应急措施,将飞机迫降在田野里,…  相似文献   

13.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这是当年为抗日青年军而作的著名诗句.作为青年军的后继者邹鹏奇,原本是一位声震寰宇的抗日虎将.从参加北伐战争开始,他身经二百余战,是有名的常胜将军.特别是在抗战时期,他担任275团团长,率部参加第三次长沙会战,全歼日军第13骑兵联队,而被誉为九战区"老虎"团长.此后升任92师副师长,99师师长,99军军长、陆军训练司令、总统府战略顾问等要职.他一生坚决抗日,多次率军杀日寇于全胜.现在庐山仍立有国民党99军抗日牺牲战士纪念碑.  相似文献   

14.
王造时是我国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他出生于江西安福,15岁考入北京清华学堂,五四时期是清华的学生领袖,1925年赴美留学,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1930年回国后,被上海光华大学聘为政治学教授、政治系主任和法学院院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投入救亡运动,是我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先驱之一。1936年他和沈钧儒、章乃器等人共同发起组织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积极开展了各项抗日救国活动,成为救国会的领袖之一。同年11月他和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史良、沙千里等7人(被人民称为“七君子”)一同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关押于苏州监狱。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在全国人民的强烈要求下.不得不在7月31日将“七君子”无罪释放。王造时出狱后,首先在上海组织抗日团体支援“八一三”抗战。上海沦陷后,他去南昌参加创办培训抗日干部的江西省政治讲习院,同时被国民政府聘请担任国民参政员。1938年下半年政治讲习院结束后,王造时回家乡吉安创办了“前方化社”,积极开展抗日化宣传活动,不久就创办了《前方日报》。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更加广泛地团结和组织民众参加民族革命战争,"农民抗日救国会""农民救国联合会"等农会组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纷纷建立。农会组织的入会条件宽松,凡热心救国之农民均可参加;组建程序大致为先成立各县农会筹备委员会,尔后建立各村农会;组织系统主要分为总会、区会、乡会和村会四级;各地各级农救会干事均由选举产生;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会员缴纳会费、政府补助以及举行募捐等。各地农会组织进行了一系列抗日救亡活动,包括开展抗日宣传、组织农民武装抗日队伍、发动战场救护、站岗放哨、盘查汉奸、传送情报、募捐慰劳、破坏日伪据点和交通、配合部队作战等。这使其成为抗日政府"最重要的群众基础和群众柱石",成为抗日救国这一中华民族伟大壮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6.
沈静芷同志(1915.11—1995.4)是我国现代卓有成就的出版家。他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开始出版生涯。皖南事变后担任新知书店总经理,解放战争后期创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为反对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传播进步文化进行了艰苦的工作和斗争,新中国建立后,他又为私营出版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创立新中国的地图出版事业呕心沥血,奋斗不懈。 (一) 沈静芷又名炎、国良、仲如。原籍浙江杭州。青年时代肄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附属励学学社。1935年1月,宋庆龄任会长的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成立,他积极参加活动。同年3月,考入生活书店,后以从事抗日活动被捕,适从海外流亡归来的韬奋曾用“恒逊”的假名写纸条递进狱中进行慰问。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沈静芷在沪西工人夜校、上海难民收容所和第19伤兵医院等单位服务,后又参加沙千里领导的蚂蚁社(简称蚁社)流动抗日宣传队。在张庚带领下,从上海出发,辗转南京、安庆和武汉等地进行宣传活动。1938年3月,流动抗日宣传队被迫解散,他在武汉参加新知书店工作。当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并调任长沙办事处主任。lo月,武汉失陷,新知书店总管理处撤往桂林。之后,又赶赴贵  相似文献   

17.
丹阳抗日自卫团是苏浙皖地区成立最早的抗日民众武装之一,在抗击日军的战火中一步步成长壮大,成为一支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的抗日劲旅,为创立丹北及苏中抗日根据地,支持新四军“东进北上”,圆满完成“开辟苏北、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8.
邹韬奋(1895—1944),原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出生在福建永安。于1925年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1926年开始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九一八事变后,他不满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接受了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影响,并以《生活》名义发起过为东北抗日军队捐款。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1935年以后,他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先后在上海、香港主编《大众生  相似文献   

19.
抗日英雄柳万熙,原名柳永俊,朝鲜族,中国共产党党员,1917年生于朝鲜庆尚北道安东郡。1925年随父母由原籍迁移到吉林省盘石县。1930年迁到辽宁省清原县三间房村。该地曾是中共清原县委所在地,柳万熙在革命熏陶下,15岁便走上革命的道路,参加了童子军。1933年柳万熙加入青年团。他带领青年团斗过地主,到过城镇日本“领事馆”门前游行示威,到各村去贴标语、撒传单、宣传抗日道理。1933年的秋天,柳万熙的革命活动被敌人发觉,清原日本守备队姓金的翻译领着30多个日本鬼子兵到三间房捉拿柳万熙。柳万熙闻讯后机警地逃脱了敌人的搜捕。敌人便将柳万…  相似文献   

20.
杨虎城,著名抗日爱国将领,民族英雄,陆军上将.一八九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出生于陕西蒲城县. 一九0八年,杨父怀福被清政府绞杀于西安,使杨更加仇视清廷,他便联络贫苦农民,抗御暴政.一九一一年,他投身于辛亥革命运动,一九一七年,参加陕西民主革命早期仅有的一支武装力量--靖国军,后又参加国民军.一九二四年参加国民党,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