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本刊讯 8月 16日,中国联通成功地开通了互联网与数据通信网。 中国联通将把数据通信确定为公司的重点业务并划入海外上市公司,在资金和人力等方面加大投入。中国联通数据通信网是中国联通在全国范围内建成的宽带、综合多种业务数据通信运营网络。网络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体制,把骨干网建成了电话网、互联网、数据业务网、图像业务网以及无线网的统一网络平台。目前,在这个数据网平台上已经运行了多个业务网:中国联通公用计算机互联网,中国联通 IP电话网和中国联通帧中继网等。 目前,中国联通数据网在建和已建的光缆骨干线路约 4.7…  相似文献   

2.
IP电话是一项新兴产业。所谓 IP,就是 Internet Protocol,因特网协议。通过因特网协议进行电话语音传输的方式统称为 IP电话。从 2000年 4月 1日起,信息产业部宣布正式开放 IP电话业务。目前 IP电话市场呈现出风云突起、百家争鸣的局面,我国的 IP电话市场主要由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吉通、中国网通和中国移动占领。机会与挑战来自于竞争。笔者将根据竞争情报的研究方法,对这五家电信公司开展 IP电话的竞争态势作一分析。 1.竞争要素分析表 据从收集到的竞争要素列出分析表,如表 1所示。 2.竞争要素的定性分析 从上表可…  相似文献   

3.
信息产业部日前公布了今年上半年我国通信市场相关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到今年6月底,六大电信运营商业务收入市场份额出现新的变化:中国移动居首位,为37.4%;中国电信为31.1%;中国网通为16石%;中国联通为13.4%;中国卫通为1.乡%。移动、IP业务的替代性竞争态势进一步明显。在长途通信业务中,移动长途电话和IP电话的比重分别为28.5%和41.4%,而传统长途电话的比重已下降为30.1%。目电信运营商重排座次  相似文献   

4.
目前迹象表明,IP电话取代传统电话的日子已经不再遥远。IP电话的市场正迅速扩大,该领域的竞争不可避免。2003年12月5日,美国Quest通讯、AT&T等相继正式推出了IP电话业务。最大的地方电话公司Verizon肯定也要在2004年开通IP电话。业内权威人士认为,IP电话服务此前一直是由中小通信商在不断推动市场的发展。而近来业界巨头也开始加入,这预示着IP电话将很快成为主流。日本的IP电话用户已经超过了320万,其中多数属于个人用户。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用户在便携信息终端(PDA)上追加IP电话功能的开发也相当活跃。如果在支持无线LAN的PDA…  相似文献   

5.
5月23日,通信业界瞩目的电信重组终于拉开帷幕.中国电信收购中国联通CDMA网(包括资产和用户),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合并,中国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此方案实际是将原有6家运营商变成"3+1"方案,即中国移动、联通、电信3个主导运营商每家都将拥有固定和移动通信牌照.  相似文献   

6.
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获准经营互联网国内数据传送业务和国内通信设施服务业务,标志着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正式成为除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外的第四家基础电信业务运营商。然而要想优化产业格局,在“三网融合”中取得实质性进展,广电系统还要在稳固广播电视主营业务的基础上,在体制、资金、人员、技术、执行力等方面全面转型。  相似文献   

7.
目前中国国内的互联网骨干建设市场基本瓜分完毕,主要参与者是中国电信、中国联通(2000年4月1开通)和中国移动(正在兴建)三家大运营商。骨干网的改善极大地提高了国内网络带宽和国际出口带宽,并使边缘网络成为带宽瓶颈。因此理所当然地,包括上述三家在内的所有运营商都瞄准了下一个IP网络建设热点:即目前基本还是空白点的“城域网”。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国国内的互联网骨干建设市场基本瓜分完毕,主要参与者是中国电信、中国联通(2000年4月开通)和中同移动(正在兴建)三家大运营商。骨干网的政善极大地提高了国内网络带宽和国际出口带宽,并使边缘网络成为带宽瓶颈。因此理所当然地,包括上述三家在内的所有运营商部瞄准了下一个IP网络建设热点:即日前基本还是空白点的“城域网”。  相似文献   

9.
中国电信数据通信从1993年开始起步发展,由最初的2000户注册用户发展到目前的1687万户,年平均增长率超过350%。业务种类包括数据专线、Internet互联及接入、分组、帧中继、ATM、VPN、网络设备代维、面向手机的WAP服务、网站设计维护、系统集成等数据通信业务。主要的工作包括: 1.构建了完善的数据网络资源。包括中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ChinaPAC);中国公用数字数据网(ChinaDDN);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公用宽带网(ChinaFRN/ATM);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CNINFO);中国电信IP电话网等数据通信网络。网络覆盖全国县以上城市及部分发达地区乡镇,通过中国电信电话网的延伸可以实现全国覆盖;拥有高速宽带的基础网络平台,年内ChinaNET骨干网带宽将达到2.5G(点到  相似文献   

10.
江西省光电NGN软交换工程(即IP电话工程)2004年1月正式开始施工建设。此项工程首期开通设区市。 其中SoftX3000软交换系统、TMG8010媒体网关、网管和计费系统安装在省中心机房,IAD2000综合接入设备安装在各业务接入点,  相似文献   

11.
目前,IP电话已基本满足话音及传真业务的技术要求,它具有多级、多域结构可扩充性好,而且可管理,可控制,有一定的安全性。中国联通国内当前最大的运营商,中国电移,中国吉能,中国网通以及中国移动等都开展了这方面的业务。竞争局面已然形成。  相似文献   

12.
近来,在全球各地,无论是传统的电信公司还是ISP,无论业内人士还是业外人士都对IP电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IP电话正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电信界的一大热点。IP电话的产品不断涌现,美国、日本、香港、欧洲等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已开始提供这项业务。如果IP电话顺利发展为全球化的业务,将  相似文献   

13.
我国网络融合技术世界领先目前,中国联通"多业务统一网络平台Uninet"获得了我国电信行业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表明三网融合技术Uninet经过多年试运行已经成熟,我国的网络融合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Uninet率先实现了在一个网络平台上同时提供电信网、计算机网传统数据及互联网和视频网会议电视、可视电话、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多种网络业务,成功开创了网络当年开通、当年赢利的先例。Uninet从2000年开通到2003年底共创收217亿元,实现利润30.1亿元,上缴税金7.5亿元。专家认为其成功为三网合一提供了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为我国向下一代网络演进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4.
何洲 《中国广播》2010,(1):50-52
电话广播是由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电信联手于2008年推出的一项新业务,在这一合作和资源共享的实践中,不仅打破了传播手段的局限性,而且又让广播增加了一条收听的渠道。这两个载体整合创新,资源共享,可使“广播”宽播与“电话”窄播结合起来,拓展了业务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5.
《新闻前哨》2013,(10):7-7
沈向军在2013年第8期《电视研究》撰文指出,开展基于有线电视网的互联网接人、互联网数据传送增值、国内IP电话等业务.也是三网融合时代有线电视网络价值最大化和有线电视企业经营模式与赢利模式转型的必然选择。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6.
行业     
《网络传播》2007,(5):7-8
CNNIC推动100万个网站开通中文.CN域名;MSN中国发布8.1正式版;中国电信400家网站将匹配谷歌AdSense广告;现有IP地址2012年将用尽;谷歌拼音输入法正式发布。  相似文献   

17.
要闻     
《网络传播》2010,(5):6-7
在最近举行的全球IPv6论坛上,中国电信获得了全球首张IPv6ISPI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服务运营商认证证书。中国电信表示,针对宽带IP网络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和IPv6宽带业务的发展需求,电信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商用IP城域网设备、管理平台和支撑系统的整体升级,顺利完成了宽带接入业务的IPv6全流程穿越测试,相关工作获得了国际权威机构——全球IPv6论坛的认可。  相似文献   

18.
《新闻传播》2010,(7):1-1
近日,有消息称三网合试点方案第六稿获得了国家三网融合领导小组的认可。知情人士表示,最终的方案明确广电将负责IPTV集成播控平台建设管理,包括EPG计费管理、通过有线网开展完整的互联网接入,数据传送和IP电话业务。  相似文献   

19.
随着2008年4月中国移动3G网络在8个城市的试运行。以及当年5月中国电信业的全面重组.一个无线通讯网络的3G时代已渐行渐近。如中国联通在中国移动3G业务先行一步的形势下宣称.在将CDMA二代半无线通信业务全面移交给中国电信后,它将把所有的注意力积聚在3G网络的建设和业务发展上.  相似文献   

20.
IP网络技术的发展,IP业务的快速增长,IP网络应用的不断增加,使原有的IP网络不能适应其发展,IP网络正向下一代网络演进,这是IP网络发展的必然。本文介绍了下一代IP网络技术及其特点。特别指出下一代IP网将是IP电信网。它将是可控制、可管理、高速、能提供服务质量保证和可以支持全业务的网络。文章详细地阐述了下一代IP网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